马鹿洞人被视作是继2003年印尼发现“霍比特人”后,东亚人类起源及进化研究的重大突破
为何称为“马鹿洞人”,他们究竟是谁?
 一个洞里究竟生活着多少人种?
 从头盖骨上的神秘钻孔能推测出什么?

▲ 马鹿洞人复原图
  “马鹿洞人头骨的两侧太阳穴处有清晰的人工钻孔,这在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骸中相当少见,有学者认为马鹿洞人有食人之风。”托着马鹿洞人头骨化石的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吉学平指着钻孔说。
  马鹿洞人被视作是继2003年印尼发现“霍比特人”后,东亚人类起源及进化研究的重大突破。2015年12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联合在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期刊上发表论文,试图揭开马鹿洞人这一神秘人群的面纱。
“马鹿洞人”由来
  谈起发掘马鹿洞人的过程,全程参与马鹿洞发掘和研究的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县文物管理所退休所长包震德研究员依然记忆犹新——
  1989年8月的一天,蒙自县文化站的工作人员李福顺正走在路上,碰巧看到了一辆采石拖拉机,隐约露出的石头让李福顺心跳加速,职业敏感让他迅速做出判断——这些石头中有脊椎动物化石。
  “你车上装的石头从哪儿来?”
  “文澜镇黄家山,开山炸石炸出来的。”
  “你先等等,这里面好像有化石。”李福顺迅速叫停拖拉机确认后,便匆匆赶往蒙自县文物管理所向包震德报告了情况。
  “得到消息后,我们火速赶到了黄家山采石场,很快就发现了化石和人类活动遗迹。”包震德说。
  8月23日,由云南省博物馆古人类研究室、红河州文物管理所、蒙自县文化馆组成的联合发掘队,开始对蒙自县城西南方向约7公里的文澜镇黄家山采石场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
  “因为是抢救性,所以我们发掘速度很快,11天就清理了近9米的堆积层,工作虽然不够详细,但出土的化石得到了保存和记录,遗址处停止了采石施工,完整保存至今。当时州委、州政府非常重视这一重大考古发现,联合召开了现场办公会并拨专款支持抢救性发掘。”包震德说。
  之后的研究显示,马鹿洞出土的不仅有几十件头盖骨、颌骨、股骨、牙齿等人类化石残片,还有上千件动物化石,包括鹿、竹鼠、熊、牛等,“由于洞之前是被掩埋掉的,所以没有具体名称,出土化石中最多的是大型鹿类化石,我就建议把这里叫做‘马鹿洞’了。”包震德说。
  马鹿洞的化石研究被封存了近20年后又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作为该项目负责人的吉学平回顾说,上世纪80年代,云南集中发现了大量的古人类、旧石器遗址和遗物,当时云南省博物馆古人类研究室就5个人,大家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被认为与早期人类起源有关的元谋古猿的发掘和研究上,和七八百万年前的元谋古猿相比,一万年左右的马鹿洞遗址的价值被低估,研究就被搁置了。
  在国家“九五”攀登专项——早期人类起源及环境背景的研究项目云南队的工作接近尾声时,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戴伦·克诺尔博士来云南寻求合作机会,吉学平也意识到在国际上,现代人起源正在成为更热门的话题,且马鹿洞人独特的形态特征和人类行为将在考古界产生重要影响力,双方商讨签订备忘录后,开始了对马鹿洞人的合作研究。
一个洞里究竟生活着多少人种
在马鹿洞,考古学家发现了不同特征的人群。美国匹兹堡大学人类学家杰夫·施瓦茨甚至认为这些化石至少代表三种人类。在这些化石中,有的具有古老型智人的特征;有的包含能人、直立人阶段的人类特征。
  “在同一个遗址共存不同人群,这在世界上是独有的。”吉学平兴奋地说。
  在蒙自县文物管理所库房,吉学平小心翼翼地从保险柜中取出了几件马鹿洞人化石,并把它们轻轻地放在黑色金丝绒布上,打开了话匣子——
  “你看,马鹿洞人的头盖骨很有意思,它的主人是位女性,眉脊粗壮,左右眉脊间呈波状,眉额沟显著,没有下巴,显示这一时段不应该还保存的原始特征。
  “还有股骨,它的主人性别已无法确定,股骨总体形态短,骨干窄,骨质外层薄,股骨颈长,肌肉覆着部位靠后,可以判定其主人腿部肌肉发达,善于行走和奔跑,身高大约1米5,体重45公斤,它比头骨更原始,具有直立人甚至能人阶段的人类特征。

▲ 在蒙自发现的马鹿洞人股骨化石
  “下颌骨有两种,一种有巨大的臼齿,我们推测该主人没有现代人隆起的下巴,这些特征像是至少十万年之前的人类化石;另一种下颌骨,臼齿小,其主人应该有下巴,明显具有现代人的特征。”
  “你都不知道我有多欣赏这些化石。每次来,我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各角度多拍照片,回去后再慢慢研究。因为马鹿洞人身上的谜实在太多,我不想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让研究团队感到困惑的是,从解剖学上看,在马鹿洞人生活的一万四千年前,主流人群的相貌体征应该与现代人无异,但马鹿洞人却保留了许多原始人种的特征。他们还会使用颜料染色同类的骨头,甚至会复杂的人工钻孔,这些都证明他们已经具有现代人的行为。
  于是,吉学平和戴伦·克诺尔选用了英文“谜团”一词来作为马鹿洞人的昵称,澳大利亚一电视公司还以此为题拍摄了纪录片《谜团人——石器时代之谜》。
  “这几种不同人类的化石同时出现在一个遗址中,实在非常有趣。通俗点形容就是,不同特征的人群从不同的年代‘穿越’在了同一个地理空间。”吉学平笑着说,“这远比影视剧中编撰的主人公穿越到不同朝代的桥段真实和精彩。试想,当古老型原始人与现代人相遇,会发生些什么呢?”
“马鹿洞人”究竟是谁
  马鹿洞人到底是谁?是能人、直立人,或是智人?
  在考古上,年代判定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加速碳14测试法,一种是铀系断代法。考古学家同时用这两种方法对马鹿洞人的年代进行了测试,得出的结论非常一致,马鹿洞人生活在距今一万三千至一万四千多年前。
  人类进化大致经历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四个阶段。其中智人又可分作早期智人(约25万年前至10万年前左右)和晚期智人(约6万~10万年前至1万年前),各个阶段的人类又是交叉和重叠的,没有绝对的界限。晚期智人阶段拉开了具有艺术、宗教等行为的现代人演化的序幕。

按这个时间脉络看,马鹿洞人无疑是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智人(或称早期现代人),但他们为何又保留有古人类的许多特征呢?
  从动物化石分析,在马鹿洞找到的动物群主要是鹿类、野牛、豪猪等,并没有已经灭种的动物。可以推测,当时马鹿洞人生活的环境,可能是亚热带森林性环境。
  吉学平分析认为,是青藏高原隆升地质变迁,使其东南缘形成的独特的古气候和古环境可能为史前人类的多样性提供了一个“避难所”。
  “两百万年前左右第一波到达欧亚大陆的人类,如元谋猿人、爪哇猿人、蓝田猿人和达玛尼西人等出现后,就开始了人群的迁移和融合。古人类在不同地区的进化速度不一样。因此,体质特征开始出现分化。现代人出现后,一批古老型人群在南方一些受冰期影响较小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得以幸存。比如,像马鹿洞人的祖先就可能在蒙自这个地方安定下来。”吉学平认为,像印尼发现的“霍比特人”也是同样的案例,只不过他们体型高度特化了。

  此外,吉学平和戴伦·克诺尔也作出了另外一种解释——马鹿洞人有可能是现代人和古老型人类杂交的产物,他们成为了旧石器时代的“少数民族”。该观点得到了“非洲起源说”之父、来自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克里斯·斯春格尔的认同。
  克里斯认为,走出非洲的现代人与当地土著“马鹿洞人”杂交,有利于获得新的免疫力,以适应当地环境,继续繁衍后代。而英国古人类学家罗宾·丹尼尔甚至赞同在马鹿洞发现的股骨可能代表一个新的人种。
头盖骨上的神秘钻孔
  种种迹象表明,马鹿洞可能不是一个居住遗址,而可能是一个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当然这些都是推测,”吉学平对马鹿洞人的行为始终抱有谨慎求证的态度。
  头骨上的人工钻孔,在古人类遗骸中相当少见。为什么要钻孔?研究者认为,马鹿洞可能存在把死者的头骨钻孔后、拴上绳子,当做一个取水、储物或祭祀的容器。

▲ 在蒙自发现的马鹿洞人头骨化石
  考古学家们还发现,有的原始人类骨头上被涂上了红色颜料。吉学平推测,这可能是后代群体希望死者永生而做的宗教行为:“人死后脸惨白,涂上红色,在他们看来可能象征着重生。此外,我们还推断马鹿洞可能有二次葬,并不是人一死就葬了,还可能是从外面把骨头染色再带进去做某种仪式。”
在遗址中,除了发现化石外,考古学家还吃惊地发现了火塘、烧土和烧骨,其中有的烧骨还被刻画过。而在其他遗址中,火烧人骨是很少见的。
  “我们据此推测马鹿洞可能有两个用途,一是用做宗教仪式,大家取火进行祭祀活动;二是当做中央厨房,大家一起烧烤,当然第一种可能性更大。”吉学平说。
  考古学家需要找到更多的头盖骨等化石标本,才能确定他们是不是一种全新的人种。“不过,我一直想表达的观点是,人类多样性从很早就开始了,直立人阶段并不一定只有直立人存在。所以,目前最准确的说法是,马鹿洞人是古老型人类延续最晚的记录。”吉学平说。
  “考古界的传统观点认为,欧洲和非洲是人类的发源地,而东亚地区曾因北京猿人的发现,确立了直立人在人类进化系统中的地位。但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东非和南非发现了大量古人类化石,早期人类起源和现代人起源于非洲的理论被广泛认可。”戴伦·克诺尔说。
  吉学平认为,近十来年,考古学家陆续在西伯利亚发现了独特人种“丹尼索瓦人”,在印尼发现了“霍比特人”(小矮人),在中国广西智人洞和湖南道县发现了11万年前和8万年前的现代人,在苏拉威西岛发现了十万年前人类活动的遗迹。“种种证据均表明,现代人在到达东亚之前,在当地一直都有古老人群在活动。加上马鹿洞多种人群的发现,使得东亚人类进化的故事更加复杂,更加扑朔迷离,对探索者也更具魅力和吸引力。”
  马鹿洞多种人群的发现,推动了“东亚地区古人类多样性”等热点课题的研究。随着多学科研究的深入和古DNA研究的进展,马鹿洞人的更多谜团将逐步被解开。LW
刊于《瞭望》2016年第15期
推荐阅读
关注瞭望微信,回复【文物】获相关系列文章
瞭望OutlookWeekly1981

转发请注明【来自瞭望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瞭望客户端
更多精彩,请订阅《瞭望》新闻周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