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德节和姚冬娥是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的医生伉俪。自从2020年1月疫情发生以来,他们俩就一直在抗疫一线。快三年的时间里,和大多数的医护一样,他们俩基本上足不出“沪”。
然而就在这近三年里,同为抗疫医生的储德节和爱人姚冬娥,失去了两个亲人。风风雨雨、相濡以沫的他们,并不愿意提到这段“经历”,因为回忆会感到伤心或内疚。又因为疫情形势逐渐向好,他们说坚持向前看才会给大家带来希望和前进的动力。
前排左三为储德节
抗疫就是并肩战斗
肩负徐汇区和八院新冠防控专家组双重组长,从今年3月7日开始,储德节就进入了闭环管理。“每年3月份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加上疫情形势严峻,当时医院实行闭环管理,我所在的呼吸内科59张床,已收治多达68位患者。期间,还接到指令指导一家发现阳性病例的民营医院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后来方舱医院筹建、准备和开舱收治新冠阳性患者,两三天人员培训后,4月5日晚就要开舱收治158位新冠阳性患者。”4月2日晚7时许,接到上级指令,储德节带着10位医生、40位护士,紧急前往龙耀路支援方舱建设,得益于当时大家非常齐心协力才克服种种困难。
直到4月15日山东医疗队妥善接管后,他才离开。因为此时他又接到“调令”,需要回到已临时改为定点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八院大本营进行病人处置工作。“回去后分管三个病区,每天查房高峰时达到130多位,同时还要为其他病区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进行会诊。”
当然,储德节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芸芸同事中,也包括爱人姚冬娥。用姚冬娥的话来说,“病人是先到我这里,确诊后再转到他的手上,最后帮助病人治愈康复出院。”
记者了解到,自去年开始,八院成为徐汇区新冠肺炎诊疗的定点医院,负责收治输入性和本土核酸异常患者的排查,确诊以后转入上海市临床公共卫生中心。姚冬娥负责排查疑似患者资料传报、督促样本采样和结果追踪,常常忙到深夜。
姚冬娥(资料图)
姚冬娥告诉记者,工作中感触最深的是,核查核酸初筛异常病例时,因为结果都是深夜出来的,打出电话时,有些人能理解,我就告诉他们严格居家做好防护,并等待疾控部门上门复核即可;有的人根本不接电话,要反复拨打,在电话中也会听到很心酸的故事。“有的人没有固定住所,这时我也只能竭尽全力做好心理安慰,最后再告诉他们防疫要点。”
4月初,八院成为收治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后,姚冬娥每天都要传报很多传染病报告卡,常常加班到深夜。
“虽然当初穿着‘大白’服很难辨认,但已经84岁的老人根据声音就认出了我。”储德节也有感性的时刻,就是在医院病房里遇到了自己的“老病人”。由于疫情原因没有规律地看病,一位老先生的肺功能进一步下降,动一动就喘不过气,再加上感染新冠病毒,身体状况可想而知。
由于是专业的呼吸科医生,储德节给他调整了治疗方案,给予新的抗病毒药物,并予以辅助专业的俯卧位通气指导及其他综合治疗后,病情很快有所好转。
储德节(右,资料图)
生活就是相濡以沫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在安徽认识结婚,工作十多年后,两人又辗转来到上海。“她对我的工作一直很支持,抗疫阶段就更不用说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工作上夫妻二人协力配合,在生活中全家也互相理解。
疫情暴发以来,也就是从2020年1月份开始,储德节和爱人就一直奋斗在一线。快三年的时间里,他们基本上“足不出沪”。
2020年春节,全家还用馒头充当年夜饭,几乎过了个“素食年”。但是他们还安慰儿子说,“没有大家怎么会有小家!大家平安了,小家才会幸福!”儿子也非常理解他们!
也就在2020年的时候,储德节失去了自己的母亲。
“由于在家排行最小,母亲一直想念我,一直在坚持。快到国庆节的时候,我也答应回去看望老母亲。”
没有疫情的前几年,储德节总会抽出时间,每年至少回家探望一次老母亲。但是从2020年疫情暴发后,他就没有时间回去了。“结果,我还没到家,老人就不行了。我刚到家两个多小时,她就走了。”
亲人的离去已经让储德节倍感愧疚,后来丈母娘的离去又加重了这对医生伉俪的难过心情。

储德节的丈母娘之前就处于生病状态,本身患有支气管扩张症和慢阻肺。但是因为疫情,丈母娘没能来到上海,最后不幸离世。“她的病就是我可以看的,但是我们又没办法回到她身边,只能电话遥控,效果差很多。”
“我现在有时候回想起来,也会哭。”疫情三年,走了两个亲人。有时候,储德节也会内疚。“疫情对很多市民,包括各个家庭、各条战线,都不同程度地带来了很多困难,甚至是痛苦。”储德节总结这段经历就是:回忆会感到痛苦,但往前便是希望。
他以专业人的角度说,从目前的疫情趋势,我们看到了希望。大家还是要往前走,还要坚持。我们专业人士也不能回避,也要坚持再坚持。
从家庭的角度来说,储德节说会继续和妻子互相鼓励。“很惭愧忘记了
‘520’
,还好‘521’顺路抽空和爱人拍了张照片。”看来,夫妻俩也会偶尔搞一点小浪漫,虽然没有那么准时。“我爱人也是理解的。感谢她一直在背后支持我,由于闭环管理近3个月,爱人也常常抽空烧菜送给我补充营养。”

姚冬娥也告诉记者,这种长时间没有生活规律的工作状态,先生的压力也慢慢地变大。“前一段时间患者一下子突增的时候,他就很焦虑,晚上睡眠都不好了。所以家里的事,我不会让他操心。”即便是“520”,夫妻俩只在医院门口补拍了一张照片,以相互安抚,更多的都在无言的行动中。
夫妻俩也希望疫情早日结束,大家能早日回归正常生活,让患者们能早日像往常一样来院就医。储德节说:“每天都有患者发微信问什么时候开诊,我经常鼓励他们,时间应该很快,还需要大家同心守‘沪’,坚持到底。”
记者:刘辉
编辑:宁平英
校对:王冰倩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