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财经连环话》出品

在国内快餐餐饮业中
纵横江湖数十载的兰州拉面
一向以令人叹为观止的刀工闻达于中原
虽然“正宗兰州拉面”跟兰州没有半点关系
而是一个发源于青海化隆的地方品牌
但并不妨碍它以浓郁的西北风情成为民间一度最为火热的小吃之一
甚至已经成长为青海化隆县脱贫致富的龙头产业
2020年
化隆人在全国280多个城市开办拉面实体店达17400多家
年产值达130亿元
可油花赶不上葱花多的兰州拉面
毕竟还是个街头小吃
就像晚上夜跑遇见的烤冷面一样
它在特定的时刻确实好吃
但这种低客单价的主食大单品
好像总上不了太大的台面
可资本对于拉面的理解不同
明明是以小麦为主要原料的拉面店
在他们眼里也可以是满茬的韭菜种植园
比如马记永
成立不过三年
门店不到50家
但背后已经有挑战者、险峰、凯辉、高榕、红杉多家知名PE/VC机构争相来舔
据称红杉资本向其递出了高达10亿元以上估值的投资意向书
折算每家店面价值就在2000万人民币左右
这估值让轱辘慧我一时分不清
它拉的是面条子还是金条子
除此之外
“兰州拉面三大家”里的陈香贵、张拉拉
都以上亿的估值寻找新一轮融资
7月“遇见小面”完成新一轮融资
3个月估值从10亿翻到了30亿
“和府捞面”完成近8亿元的E轮融资
估值在40亿以上
还有6月才完成“餐饮界最大一笔”A轮融资3亿元的五爷拌面
次月就获得了高瓴创投的A+轮投资
这也是高瓴创投在餐饮品牌的首次投资
之前写金沙江朱啸虎时就提到过
一向认赛道很准的朱啸虎最近就瞄着拉面
为啥资本们都看准了拉面?
朱啸虎给出了一半的答案:
“中国的肯德基和麦当劳就是兰州拉面
中国线下有40万家面馆
其中20万家是兰州拉面”
在上个世纪就开遍大小城市的兰州拉面
早就完成了市场教育
是一个绝对品类成熟
消费市场认知广泛
但却“有品类无品牌”的宽阔赛道
对于这条赛道
资本关注其实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之前的海底捞、呷哺呷哺
以及一票吊儿郎当的明星火锅店
其实都是资本对于消费者需求与习惯的探索
但在快餐这个领域
能够媲美麦当劳肯德基一样的巨无霸
似乎还是少数
毕竟资本有它的逼格
总不能把钱砸在华莱士这种喷射战士上
所以兰州拉面就成了新的“能飞起来猪的风口”
成熟的拉面师傅缔造高效的流水线
顶饱的大碗碳水保障健康的翻台率
在国内餐饮供应链早就成熟的现下
把拉面做成一个标准化规模化的生意
本身不是一件难事
还是用马记永举例
青花瓷大碗和雕纹木托盘
降维打击了传统杂乱差的街边拉面
穿戴整洁头巾围裙的店员
也确实更让人赏心悦目
还有“兰州拉面界最大的创新”——免费加面
就餐体验直接就上升了一个维度
真正做到了品牌化
但品牌化提升的是就餐体验
提升不了品类价值感
说白了
卖兰州拉面终究是卖兰州拉面
或许这次的拉面里真的能有几片牛肉
但肯定是吃不出来牛排的丰厚
短期内能提升品牌知名度快速扩张
但时间久了必然会增长乏力
”品牌化“显然不是一个”连续创新“的第二曲线
那拉面为什么还要搞品牌化?
因为这是资本在餐饮界的一贯公式——
先尽可能提高单店利润
优化好经营模式的流程
然后“单店模型”乘他们期望的开店数量=估值
就可以直接找资方进行融资提款了
只要前期融得够快、扩张得够快
占据市场份额够多
暴雷就永远追不上我
只要我不死
其他竞品死多少也跟我没关系
跟之前的海底捞、瑞幸、各路奶茶店基本无异
所以你们看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
果然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
从17世纪的郁金香
到现在的拉面
都是如出一辙的击鼓传花模式
什么做“时间的朋友”
坚持“长期主义”
PE/VC们可没有几个把自己的重心放在芯片和光刻机
与其去死磕硬核科技搞“价值投资”
不如在拉面上想想办法
从社区团购到如今的街头餐饮
这几年资本们的对手基本就锚定在了菜市场小商贩和夫妻档餐饮店上
至于这些小微商户要怎么应付这些“专业团队”
以及大潮褪去后的“拉面经济”能否留住自己的裤衩
那资本一向不关心
在商场上相互搏杀的他们
在这方面却是出奇的一致——
我走后
哪管洪水滔天呢?
-   END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