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很帅的狐狸
今天我准备来聊聊
滴滴
滴滴被下架已经100多天
这对它的业绩的影响确实不小
7月份被下架后
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
8月份滴滴的出行订单量降了21.1%
有次跟首汽的司机师傅唠嗑,师傅还神秘地说——
滴滴下架后,出行市场确实是挺热闹的:
美团打车重新上线,19日(周二)又在北京成立了新公司。
T3出行打算融资50亿,曹操出行也在上个月披露说B轮融资拿了38亿…
目测疯狂烧钱的补贴大战一时半会停不下来。
在这么个攻势之下,7月份首汽(+40.8%)、曹操(+32.2%)、美团(+23.8%)等平台的订单量比上一个月增加的比例(也就是环比增速)纷纷超过了滴滴(+13.1%)
那么问题就来了——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
在本文的第三部分,我会具体说说
到底谁有可能打败滴滴

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
好了,以下是正文——
先上结论:短期看来,滴滴的垄断地位不会那么轻易被动摇。
主要有两个理由,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理由——

Part 1

🚧 路并没有被堵死

我们整理了滴滴下架的时间线——
数据安全威胁到国家安全,影响恶劣,这波监管打击滴滴得认。
但是监管也没有把滴滴的业务完全堵死。
从上面的时间线我们可以看到,这次监管对存量用户影响不太大,影响的主要是滴滴国内新用户的增长
具体来说,主要有两个举措——
APP虽然被下架了,但是已经安装了APP的用户是可以继续用的。
换手机的时候,用「克隆」服务把老手机数据整体迁移到新手机,APP也可以正常用。
用户量确实没法增加了,不过目前滴滴已注册用户将近4亿人,体量已经很大了。
根据CNNIC的数据,截至2021年6月,我国的网约车用户规模是3.97亿。
这也意味着,就算滴滴没有新用户注册,也可以有很多订单
而在网约车行业,一线城市还没注册的新用户没那么多了,战场开始往低线城市转移。
根据方正证券的研究,截止2019年第一季度,一线城市的网约车渗透率50.3%。相比之下,人口基数大的三四线城市,才3%左右。
同时,三四线城市5亿人组成的庞大下沉市场,已经有了打网约车的基础设施和供给条件——
一方面支付宝、微信带来了网络支付的基础;另一方面,网约车可以提供给司机略高于三四线平均工资的收入,还是有不少人愿意加入的。
而滴滴旗下、专注下沉市场的低价打车软件花小猪,并没有在这次下架的APP列表里。
换句话说,在主要增量市场里头,滴滴并没有掉队。
花小猪发展迅猛:推出5个月后,它的日单量就高达65万单,之后更是迅速突破百万单大关。
另外,监管的限制很可能也只是短期的。
没错,监管的确给了滴滴很大的压力,但是目的还是让它整改,不是扼杀。
「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的APP,滴滴也不是第一个。
2019年网信办等四部门发过一个公告,进行过很多轮专项治理。
当然,除了监管「高抬贵手」之余,滴滴的护城河,也是这次防守战大概率可以成功的重要理由——

Part 2

🏰 护城河够宽防得住

所谓「护城河」,指的是企业拥有别家公司很难复制的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主要有下面这些——
 注/ 数据与技术在政府文件口径其实分属两个生产要素,但不少技术都是基于数据实现的,本文就合在一起讲了。
而滴滴在劳动力数据与技术资本等方面,都建立了足够「宽」的护城河,而且贯穿了整个服务流程的各个环节——
二线网约车平台要追赶上它,并没有那么容易。

护城河1:劳动力

劳动力方面没什么好说的:截至今年3月份,滴滴的年度活跃司机数量为1,500万
这在叫车环节有很大的优势,它本身会形成一个网络效应——
司机越多,乘客就越快能叫得到车。
其他对手要在短期内招募到这么多的司机,难度并不小。
我们采访了不少司机师傅,发现他们在考虑要不要换平台时,不仅仅会考量平台给不给更多补贴,更多的还是会考虑订单量
不过我们也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之前滴滴的接单驾驶员合规率是长期比美团低的,但是7、8月份美团打车加大补贴力度后情况就反过来了。
这很可能是因为,有一批非合规的司机粘性比较低,从滴滴跑去美团了。
粘性弱的非合规司机跑路了,反而对滴滴是件好事。

护城河2:数据与技术

数据与技术这个生产要素上,滴滴凭借订单数优势累计了大量数据。
滴滴智能控制首席科学家唐剑在2019年就提到——
「滴滴每天处理数据超过4,800TB,日均车辆定位数据超过150亿,每日处理路径规划请求超过400亿次。」
这些数据可以在叫车环节优化派单算法和拼车效率,用户可以更快地叫到车。
网约车数据调度的复杂程度,是远远超过快递和外卖的「单向运送」,因为它需要完成乘客和司机「双方位移的即时匹配」。
像是2018年美团打车在上海运营时,很多乘客都反映说存在定位不准、接单不稳等问题。
乘车环节,数据除了可以更好地规划路线,也可以提高乘客的安全系数
举个例子,滴滴会通过人脸识别验证司机身份(这点美团打车等也实现了),并通过疲劳驾驶预警系统判断司机的精神状态。
支付环节,大量的沉淀数据也可以辅助滴滴更准确地预估路费金额

护城河3:资本

打车是价格敏感的,无论是司机端还是乘客端。
资本,无疑是支付环节的最重要的要素。
现在毕竟不像当年滴滴和快的打仗的时候,市场渗透率不高,多一块补贴都是致命的。
市场渗透率上来了,滴滴的规模效应也形成了,这时候要拉垮滴滴,那得烧多得多的钱:根据方正证券估算,现在想重新建立全国网约车平台,年投入至少要达到百亿级别
另外,烧钱能带来的增量是短效的:一旦停止补贴,渗透率会迅速下降。
比如2018年,滴滴顺风车业务因为发生安全事故下线,美团趁机而入,在司机端就烧了3.7亿元补贴。
但即使在美团打车火力最集中的上海,渗透率最高也不到7%。
而且美团打车停止补贴后,上海乘客端的日活用户短时间就从峰值下降了33%(极光大数据)
稍微总结一下上面说的——
总之,滴滴在这几个方面的护城河足够宽,竞品要把它拉下来并没有那么容易。
这从数据上也可以看出来:新鲜出炉的9月网约车数据显示,滴滴的环比增速从上个月的-21.1%反弹到了-0.6%,算是稳住了
不过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

Part 3

⚔️ 滴滴的最强对手

「护城河」并不是完全没法被跨越。
所以企业要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能在前面提到的几个生产要素里持续投入,拓宽自己的护城河。
反过来,对于滴滴而言,护城河被跨越,可能不一定是因为其他网约车平台迈的步子足够大,也有可能是因为自己的护城河被缩窄了
而在未来,有两个领域,很有可能可以让滴滴的护城河快速缩窄。

领域1:自动驾驶

前面提到,滴滴在劳动力层面是有护城河的:司机的数量足够多,所以其他平台要跨越这道坎并不简单。
然而,一旦自动驾驶技术真正成型,这时候网约车平台不再需要依赖司机,那么滴滴在劳动力方面的护城河自然也会急剧缩窄。
这也是为什么,滴滴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在自动驾驶的研发上。
领域2:智能安防
我们曾经系统地介绍过 智能安防行业
这个行业,也是滴滴在数据及技术层面的护城河最大的潜在对手。
当城市被升级为智能城市以后,智能安防成为城市的大眼睛,随时可以知道路况信息。
它们也可以通过多摄像头的联动分析,梳理出某一辆车辆的行车轨迹,并计算出行驶所需时长。
只要算力允许(大前提)安防企业能掌握的信息甚至可以比滴滴还要多
当然,安防企业也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技术,知道每个人在户外的轨迹,所以乘客的出行需求数据也可以被记录。

技术的发展,会让一些过往的「护城河」逐渐缩窄。
这背后是生产要素自身的升级迭代。
就像干掉统一的不一定是康师傅,而是美团和饿了么。
干掉柯达的不一定是富士的胶片相机,而是索尼的数码相机。
干掉波音的不一定是空客,而是多啦A梦的任意门……
最后照例总结一下——

点个在看支持一下❤️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