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人才与文化三大引擎如同齿轮咬合,赋能业务穿越周期持续增长。
撰 文 | 彭海燕
责 编 | 施 杨
“阿斯利康业务战略的探索和布局,都处于无人区当中,而所有创新的探索,都离不开组织、文化和人才战略的协同。” 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廖佩珊女士表示。
作为全球药企领域领头羊之一,阿斯利康深耕于中国市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在肿瘤、心血管、肾脏、代谢、呼吸、消化、罕见病等多个疾病领域建立全球领先的服务能力。近年来,阿斯利康中国一直致力于从传统制药企业转型为平台型企业,进而在数字化和创新生态上大力布局。围绕这些战略布局,阿斯利康也持续完善现有的人才管理战略与激励体系。
2022年,阿斯利康第12次蝉联“中国杰出雇主”认证。取得傲人成绩的背后,离不开阿斯利康基于业务需求积极打造敏捷组织,吸引和培养跨界人才,同时注重打造多元包容的文化,不断激发组织和人才的潜能,赋能业务实现持续增长。
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人力资源部负责人
廖佩珊 女士
敏捷组织,发挥协同的力量
医药行业历来被称为能穿越经济周期的“朝阳产业”,随着中国监管新政频繁出台,医改、集采、合规升级等政策集中落地,加速行业洗牌。叠加疫情的影响,医药行业将迎来更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患者的需求已经从单一药品转换成全方位的治疗需求,据廖佩珊介绍,阿斯利康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洞悉到这一发展趋势,着手积极进行战略转型。“阿斯利康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是以患者为中心,不管是药品研发,还是药品销售,其实都是围绕着患者的需求,而成为一家平台化的公司,布局一体化诊疗,最终目标就是更好地服务患者。”
基于平台化转型战略,2017年,阿斯利康在无锡落成中国健康物联网创新中心。2019年,阿斯利康与中金公司合作,创立“阿斯利康中金医疗创投基金”。同年,阿斯利康创新战略升级,与无锡政府合作共建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进一步完善阿斯利康创新医疗生态圈的构建。
“公司体量变大的时候,哪怕一个微小的动作,都会引发蝴蝶效应。”廖佩珊如此形容组织人才战略与业务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
当业务战略调整了,还必须打造强有力的团队和组织,升级组织能力,才能真正配合战略实施。因此,2021年底,阿斯利康对组织架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一方面全面将阿斯利康中国及县慢病业务部、零售业务部、社区业务部、飞鹰业务部及东五县域业务整合,成立了全渠道事业部,由刘谦担任负责人。另一方面,合并数字化与商业创新部、商业卓越与卓越运营部,由朱理琍担任负责人。
“打造敏捷协同的组织,才能帮助公司实现卓越运营。” 在廖佩珊看来,调整组织架构,就是为了增加多元渠道的协同效力与生产力,加强疾病领域、产品组合和商业渠道之间的黏性与协作,强化阿斯利康在这方面多年来铸就的优势,以提升组织效率,保持业务持续增长。
为了创造组织最大效能的协同,除了纵向按照职能模块部署人才之外,阿斯利康还横向搭建了虚拟组织,以区域、省、城市为单位,拉动这个区域内所有部门,一起开展相关合作,从而推动公司策略的高效传达和落实。
打破边界,构筑人才护城河
为了实现平台化战略的长远布局,除了商业逻辑,更加重要的是打造一支跨界多元、战斗力强的人才团队。
阿斯利康深知,唯有保持人才多元化,才能保持自身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公司必须跨出熟悉的医疗行业,通过吸引跨界多元的人才,才能适应外部业务变化的需求。因此,阿斯利康不局限于在中国本地或者海外的医疗行业人才,也会从跨行业角度考虑,引入AI、电商、甚至快消人才。”廖佩珊说道。
引入跨界人才之后,组织面临的新问题是,如何提升多样化人才的敏捷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廖佩珊认为,组织内部需要促进人才的纵向和横向流动,才能加速人才的能力提升。
早在2017年,阿斯利康就推出了 “Plan 100”项目,通过多渠道的项目资源,拓宽员工视野,在多样化的工作环境和经历中锻炼员工的敏捷协作能力。据廖佩珊介绍,Plan 100项目的推出最初是为了促进国际人才的交流,但随着疫情的影响,2020年,Plan 100项目升级为2.0版本(Digital Plan 100),帮助员工在国内初创企业寻找学习与交流的机会。2021年,阿斯利康又将Plan 100升级到3.0版本(生态圈版),鼓励员工与生态圈合作企业一同成长。2022年,阿斯利康还推出了Plan 100项目的4.0版本(政府版)。项目启动至今,阿斯利康中国已有189人参加了Plan 100计划。
除此之外,阿斯利康在公司内部搭建了容纳所有内部机会的“人才集市”,以方便员工实现自我突破。廖佩珊介绍,以内部职位管理系统Workday为载体的“人才集市”,让员工可以快速方便的查看到包含商业、研发、生产运营在内的各事业群的所有开放岗位机会,并直接申请。成功申请后,负责该职位的招聘人员将按照招聘流程筛选并安排面试,面试通过即可成功转岗。同时,公司也会定期通过邮件,将内部的最新岗位机会发给全员,方便员工第一时间了解内部机会信息,鼓励员工突破边界,尝试不同角色。
在内部人才集市的加持下,通过跨地域、跨专业的职业发展轨迹的转岗和轮岗培训项目,2021年,阿斯利康中国有1929名员工实现了内部轮转,其中部门内转岗1462人,跨部门转岗467人。
为了吸引更多的跨界人才加入,阿斯利康还建立了全新的雇主价值主张——“追求卓越,开放合作、激情投入、勇敢无畏”,鼓励员工勇敢尝试,走出“舒适区”。廖佩珊透露,公司调研发现,虽然公司现在是“五代同堂”的局面,但是不论任何阶段的员工,都追求认可、成长和尊重。因此,阿斯利康通过与高校联合举办校园创新大赛等多种方式,吸引潜在候选人。2020~2021年公司校园招聘页面访问量就翻了两倍,平均每年收到的简历投递增长30%,社招方面的页面访问增加一倍,今年简历量保持了20%的强劲增长势头。
通过为跨界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阿斯利康激活了自己的“人才池”,并为业务战略转型构筑人才护城河。
多元包容,激活个体
在阿斯利康中国,40%的员工为80后的中坚力量,90后新生力军超过总人数的一半;女性员工占比为50%,管理层的女性员工比例是56%;员工来自于文化习俗各异的8个国家;2021年新入职员工中有27%未为非药企背景。
“要充分激发这些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工作背景的跨界多元的人才,除了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在内部建立多元包容的文化,让员工足够舒服、足够安全,帮助跨界人才快速融入公司。”廖佩珊表示。
首先,拓展多元包容领导力。在廖佩珊看来,药企大部分管理者的认知还停留在过去传统业务领域,与新加入的跨界同事认知上还有较大差异。因此,为了拓展多元包容领导力,2021年开始,阿斯利康在内部推出“跨越·X反向导师”项目,邀请公司一部分年轻员工成为公司总监级别以上管理者的导师,让高管们了解新生代的沟通方式和年轻态度,并开启阿斯利康中国“向年轻人学习”的新旅程。2022年,阿斯利康将在公司内部集结50对(100名)反向导师项目的参与者。
除了反向导师项目,据廖佩珊介绍,阿斯利康还在内部设立了“多元包容大使”,由员工自主报名,将亲身的体验介绍给所有一线的员工。2021年,有99名员工成为“多元包容大使”,而2022年的这个数字已经翻倍,共有200名员工参与。
其次,鼓励畅所欲言。廖佩珊坦言,在东方文化语境下,畅所欲言并非易事。为了吸引多元化、复合型的人才,就必须持续打造一个让各种不同的人才畅所欲言的环境。因此,阿斯利康从上传、下达两个维度打通内部沟通渠道,阿斯利康一方面设立员工顾问委员会,鼓励一线员工发声,反映问题。另一方面,在内部打造“畅所欲言集锦工具包”,让一线员工近距离了解阿斯利康中国所有内部可以“Speak Up”的渠道,同时,公司还打造了以“敢问敢答”为品牌的员工大会直播,鼓励员工直接向管理者提问、并提出建议和想法。
最后,打造关爱的职场文化。阿斯利康认为,员工的健康和安全始终是第一位。针对近期上海疫情,为缓解员工因封控产生的心理焦虑,除了紧急为员工发放生活物资外,阿斯利康还为员工提供员工帮助计划(EAP)。同时,阿斯利康还充分应用数字化手段,加速抗疫经验和学术研究方面的交流,并全力支持药品供应和医疗服务不间断。
正是通过打造无边界的生态系统,不断创新人才发展项目,阿斯利康为人才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不断提高组织敏捷性、多元化和包容性,让组织焕发更大的生机和活力,赋能业务穿越周期持续增长。对于跨国药企而言,中国市场充满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作为扎根中国的跨国制药企业,组织、人才与文化三大引擎如同齿轮咬合,助力阿斯利康在穿越商业探索“无人区”时走得更稳与更远。
想近距离了解杰出雇主们
是如何与员工一同庆祝的,
请扫二维码,直达杰出雇主云相册
↓↓↓
新组织观察·解析未来组织
《中欧商业评论》新组织观察工作室致力于挖掘和传播中国标杆组织优秀实践,透视不同行业组织发展的水下冰山,洞见组织进化背后的商业逻辑,探讨组织力跃迁之道。
为此,我们联合杰出雇主调研机构推出“新组织观察·解析未来组织”专栏,对话“中国杰出雇主2022”认证企业。通过对标杆组织的观察,剖析组织力建设背后的逻辑与组织效能提升的秘密,挖掘新时代个体对组织期望的演进与胜任力拓展的方式,为企业构筑信任场域,强化组织力壁垒。
关于杰出雇主调研机构
杰出雇主调研机构是认证卓越人力资源实践的全球权威专业机构,成立至今已有30余年,已在123个国家/地区认证了超过1857家企业,致力于帮助企业改善人力资源实践,打造更好的职场环境。这些经过认证的杰出雇主积极影响着全球800多万员工的生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