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4、5月份,在家长圈不得不提的一个话题就是升学择校
幼升小和小升初的家长,是站在最前列,也是最紧张焦虑的一批人。
而即将升学的孩子家长,此时也作为“升学预备役”,时刻盯着最新的升学动态,做好笔记,准备来年发力。
要说择校,其实不光是咱们,就连明星爸妈也同样要经历一番。
去年5月,#张柏芝上海给孩子择校#的热搜,阅读量高达1.1亿次,话题讨论度达2万条。
张柏芝作为出道十几年的女明星,在穿衣打扮上肯定再轻车熟路不过。
但是在带着孩子去上海一所国际学校面试前,她仍然纠结万分,只因害怕自己的形象和谈吐,会影响到孩子的入学资格。
果然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不管是明星还是普通人,都有着同样的焦虑。
那么,对于孩子来说,择校是否真的像爸妈们想的那么重要呢?对于孩子未来的成长又是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呢?
评判一个学校如何,最重要的两个维度,无外乎是硬件配套设施水平和整体师资水平。
但是随着国家在教育经费支出上的不断提高,其实地处同一区域的学校,其配套设施基本是一样的。
那么剩下的,则是教学上的差距,这也是名校最吸引父母们的一点,强大的师资团队和高水平的教学。
诚然,名校相对于普通一些的学校,获得优秀教师头衔的老师会更多一些,而且名校对老师教学内容、质量抓的更紧,教研风气也的确会更浓一些。
但是别忘了我们之所以择校,最终目的是希望孩子能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得越来越好,而不单单是老师好就够了。
那么抛开名校自身的这种“光环”,作为家长,我们是不是也要想想孩子吸收知识的水平呢?
更重要的是,选择了择校,就要考虑到:
孩子周围的同学,大部分可能都是经过了一层又一层筛选,才选出来的非常优秀的孩子。
在这两种情况下,有可能造成的一个局面是:自家孩子原本在幼儿园、小学里,各方面都还不错,成绩也很优异,但择校后,一下子泯然众人,甚至成绩变成了中下游。
晨妈身边就有一个例子:
这位妈妈当时给孩子选择了一个当地TOP3的公办小学。
可是渐渐地,她反而越来越累,因为同样一份试卷,全班2/3的学生都能考满分,自己的孩子只能考95、96。
为此,自己还经常被老师约着单独谈话,每次谈完话回到家,自己也会把这份压力传给孩子、丈夫。
久而久之,家庭里每个成员都心事重重,家庭氛围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在这种氛围下,孩子又如何能安心学习?
如此循环往复,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晨妈始终认为,给孩子一个有安全感、温暖的家庭环境,才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这也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相匹配,安全需求得不到满足,没有爱和归属感的孩子,肯定不能完成自我实现。
由此可见,上名校才是开始,拼到最后,不是拼学校本身和老师,而是拼父母的教育方式,拼父母的心态。
我相信,在你身边总有一位“别人家的孩子”,这类孩子自律、懂事、知识面广、成绩好。
而他们,也很有可能就是在名校上学。
这就给大家一种错觉:只有上名校,才能培养出这样优秀的孩子。
事实是不是这样呢?这里分享个我曾看到的一位校长讲述的真实事例:
这位校长有一次去当地一所非常好的公办小学听公开课,那节课教的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当老师讲到螳螂捕蝉的情节时,有学生立刻提出疑问:
老师,螳螂真的可以捕蝉吗?螳螂有多大,蝉又有多大呢?我们做过一个调查,其实在国外………(学生讲述自己的调查结果)
接下来,则是这位学生基于自己的调查,反问了当时上课的老师一系列问题。
显然,这些问题不在老师的备课范围内,也超出了她的预设,因此她当下就被问的哑口无言。
当老师被学生问的说不出话时,可以想象她的尴尬。
更为尴尬的是,当课快要上完,老师提问学生感想的时候,一位学生则引用了大量的古诗词和案例去讲述自己的感想。
老师更是完全接不住学生的话。
看到这,我们能说是这位老师备课不足吗?肯定不是。因为老师对于公开课的备课肯定比平时上课更为充分。
而且,能在名校上公开课的老师,教学水平自然也不差。可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那是因为这所名校的孩子,他们的知识面之广,涉猎之深,早已远远超出老师能教学的范畴了。
而这样的学生,晨妈不多说,你也可以从他们精彩的发言里,想象到他们有多优秀。
那么,他们的这种优秀,是来自学校,来自老师吗?
答案不言而喻。
这位校长在讲述完这段经历后,说出了一句总结:培养出优秀人才的确需要好学生,好老师,但更需要的,是一个良好的成长教育环境。
这种环境的形成,更多地与父母有关,而不是学校。
所以,优秀的孩子,绝不是单单靠名校老师就能教出来的,其背后靠的更多地是有眼界,有方法的父母培养出来的。
说这么多,晨妈并不是想全盘否定择校,只是想让父母们能够从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去看待名校效应。
其实,相比起名校的自身光环,它对孩子非认知能力的提高才是影响其一生的关键因素。
相对于认知能力(语言能力、数学能力、学业成就等),非认知能力是指——社会性、自信心努力、动机等。
美国田纳西州曾过做一个实验项目:
在项目中,11571名学生被随机分配到他们学校里的不同班级。
一些学生被分到15人左右规模的小班(高质量班级),一些被分到22人左右的大班(相对低质量班级)。
该实验覆盖了79所学校,从1985年持续到1989年。
研究结果显示:那些被随机分配到更高质量班级的学生,未来的确有可能获得更高的收入,更高的社会地位。
但研究数据同样表明:班级质量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在高年级时就逐步消失了,可是非认知能力方面的优势却一直保持。
通俗来说就是,高质量班级的学生因为有很强的非认知能力,所以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自主力更强,决策更果断,判断更客观等。
而不是仅仅因为学习成绩好,就获得了美满的人生。
所以在晨妈看来,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从同伴中获得的正向激励才是名校带给孩子最大的财富。
不管是名校,还是相对普通一些的学校,他们都不是印刷厂,不可能复制出完全一样的孩子。
即使同样是名校出身的孩子,其未来发展也大不相同。
而且,学校质量对孩子的未来虽有一定影响,但它也只是其中一个因素。真实的人生恰恰充满了无数可变的其他因素,这是我们不能预判也不能控制的。
因此,如果决定了择校,那么我们只需在能力范围内,为孩子选择一所真正适合他的学校。
就算没有“中奖”,也不妨把心态放平一些,不必为那些无法改变的事情纠结焦虑,想想如何给孩子更合理的引导,让他健康、独立地成长,也许更有价值。
*本期内容由妈妈手册原创,千万妈妈都在看的科学育儿手册。主编:晨妈,分享育儿知识、亲子教育经验、品质生活理念,陪千万父母共同成长。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