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s Note
现代城市治理的“智慧”程度在不断提高:借助地理信息系统 (GIS),我们的“城市大脑”将日常生活抽象为数字,化繁为简,与地理空间结合,供决策者参考。那么,在社会生活可视化过程中,治理者们如何筛选和加工信息?用什么方式在地图上呈现?这些问题的答案寓示了国家治理的基本逻辑。

依凭地图治国似乎水到渠成,但它的历史因缘更为复杂:这样精于计算的治理形态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不过是短短一瞬,甚至到 15 世纪才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地图概念。
回溯过去,中古时代的“地图”描绘了怎样的宗教世界观?古典时期的地理著作,如何为大航海时代奠定基石?再到近代美国,基于精准、客观的数据绘制的地图为何频频引发社会不公?本期书单将横跨千年文明史,追溯地图的历史渊源,并探索制图技术发展背后人类世界观的变革。
 神圣空间的投射
现代意义上的地图基于精确观测,用于探路之类的实际目的。但古代世界最流行的却是由宗教世界观衍生出的宗教地图。西方中世纪的“地图”都诸如此类,被称作 “mappa mundi”,直译为“世界的外衣”。
Psalter World Map, 1260
上面这幅 1260 年的 mappa mundi 严格依据《圣经》设计:圣地耶路撒冷位于世界中心;朝上为东方,因此上半球是亚洲,顶部有伊甸园,住着亚当、夏娃;下半球左边欧洲、右边非洲,右下角的怪物是《圣经》描述的罪孽深重者。有些人因此批评宗教地图过于“原始”——世界架构远谬于客观地理现实。
然而,从宗教理念出发,这类地图就意蕴丰厚起来。历史地理学家认为,地图不仅仅是地理数据的呈现,像文本一样,地图也值得深入分析——谁?出于什么目的?在什么社会历史背景下?如何制作的?
如此,观者甚至能通过地图理解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Mount Wutai 这本书就介绍了东方佛教世界里的宗教地图,以及它们蕴含的政治、社会、历史意义。
慈福寺木刻印制的着色绢画,现藏于纽约鲁宾艺术博物馆
https://www.asianart.com/exhibitions/wutaishan/1.html
作者周文欣在第四章 Panoramic Maps 中介绍了两幅全景式五台山地图:一幅是 1846 年一位喀尔喀蒙古族喇嘛在慈福寺制作的木刻。接下来的一个半世纪,由这个木刻印制的版画以及仿品(如上图)在全世界流通;另一幅则是内蒙古五当召的壁画,这幅地图是神圣空间的理想化投射,信徒们面壁观想,即在精神世界的五台山朝圣
点击下图直达本书购买页
一千多年来,五台山山脉一直是闻名遐迩的佛教圣地,建有一百多座寺庙。本书探讨了清朝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五台山意象,及其背后的社会变迁——五台山如何被塑造成了超越客观地理范畴的神圣空间?而社会流通过程中,这种神圣意象又如何因地制宜,并影响了不同地域族群(如满人、藏人、蒙古人)的历史书写、甚至身份认同?
本书援引了大量不同语言和媒介的原始资料,如寺庙模型、朝圣指南、高僧传记和全景地图,其中很多从未出版或翻译过。周文欣认为,文艺作品打造的五台山神圣形象反过来改变了五台山本身的宗教景观,且重新定义了内亚与中原的关系。
作者论证五台山在清帝国世界主义 (cosmopolitanism) 理念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它不仅是宗教圣地,也是不同地区之间重要的外交、贸易场所。甚至,五台山可谓是架起了中原和西藏之间的精神桥梁。
丈量世界的尺度
15 世纪初,大航海时代开启了澎湃篇章,科学制图也正式启航,其起点却是1200 余年前的一本著作。
点击下图直达本书购买页
托勒密(c. 85-165)的 Geography 是唯一一本现存的古典时代地图学著作,也是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科学著作之一。公元二世纪成书后,超过 15 个世纪的时间里,它都是最详细的欧洲和亚洲地理指南,也是制图家们收集数据、绘制地图的最佳参考资料。
托勒密倡导使用天文观测和应用数学来确定地理位置。他综合前人研究,开创了为世界地图上的每一个地物写下经纬度坐标的做法。如此,哪怕只知晓 Geography 的文字部分内容,后人也能以不同的比例尺复制托勒密地图(如下图)。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联合数学家 Berggren 与古典学、科技哲学家 Jones 出版的托勒密Geography中,不仅有原始希腊语文稿的精细翻译,还记叙了托勒密地图学研究事业的历史和技术背景,以及Geography的历史影响。
Depicting of Ptolemy’s description of the Ecumene, Johannes Schnitzer, 1482
社会治理的方式
测量型地图崛起之时,一个看似与其无关的政治思潮也同步兴起——治理。早期的统治模式以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为标志,君主通过武力和司法约束民众、维护主权。但福柯认为,从 16 世纪开始,西欧国家角色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基于此,他提出了“治理术” (governmentality) 的概念,这个词源于治理 (government) 和理性 (rationality)。
治理术的基本方针在于发掘与调动民众的能动性。因此,治理的首要任务是用统计学手段,“理性”分析数据,了解宏观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如生育率、生产总值的变化等;再据此施行政策,潜移默化地引导民众的心理、行为模式。
对此,社会学家特别指出:“任何对人口的统计都不能脱离具体的空间存在”。相对于人口或领土本身,地图展现的“人口现象的具体空间分布”成为了更关键的治理依据。19 世纪,制图技术已至臻成熟,能展现“包括人口密度、迁徙、寿命、语言、宗教和一系列其他特征”——土地 (land) 因此成为了可被计算和控制的领土 (territory)。
开疆拓土与城市化进程中,美国政府充分发挥了这种治理方略。但现实案例叩问着世人:看似基于客观数据的理性治理为何总是引发不公?Building an American Empire 这本书就结合 19 幅地图阐述了 19 世纪美国的西进运动中,政府的规划如何打击原住民、促成白人定居。
点击下图直达本书购买页
提起西进运动,美国人常认为它像西部牛仔那般自由放任,并未意识到政府的精密操控。本书详细介绍了政府如何利用联邦土地政策,通过精心设计殖民定居的速度和模式,牢牢把控西进运动的进程,控制人口流动。
西进运动中,美国政府规划“定居的具体空间分布”时,相当灵活多变:在具有战略意义的边疆地区,政府动员民众密集定居;有时,为了防止暴力和国际冲突分裂国家,政府制定政策,限制定居人口。总而言之,作者认为,联邦政府的最终目的在于激励欧洲白人,引导他们定居原住民多的土地,以此构建白人主导社会。
这种不公平并未随着西进运动结束而停息。Constructing Community 是一本信息丰富的民族志,记录波士顿最贫困社区之一 Fairmount Corridor 的社区发展项目。通过 4 幅地图,这本书讲述了非营利组织和慈善基金会如何与政府合作,通过“合规”的暗箱操作把控城市规划方案,并从中获利。
古代世界的重建
随着地图的应用范围日益宽广,制图技术也日新月异。20 世纪末,编者按中提及的地理信息系统 (GIS) 横空出世,使地图无限逼近于地理现实。信息时代,它也成为建设智慧城市之类大工程的逻辑基础。GIS 不仅影响了治理形态,也适用于史学研究。
点击下图直达本书购买页
The Atlas of Ancient Rome 是研究古代罗马城市史最权威的参考图册。这本书全面考察了从史前到中世纪早期的罗马,结合前沿学术成果,用最前沿的 GIS 制图技术,以全彩地图、黑白制图、照片和三维重建模型图等方式重现古罗马。
本图册在绘制范围上是不朽的,它研究了罗马的地形和政治行政划分、贸易和经济生产,以及社会景观和基础设施——从住宅区和花园,到城墙、道路、水渠和下水道。它以前所未有的细节展现了罗马的 14 个地区的风貌、历史,还囊括了罗马艺术杰作的复原图。
Reference
杜月.制图术:国家治理研究的一个新视角[J].领导科学,2017(34):21.
郭仁忠, 林浩嘉, 贺彪, 赵志刚. 面向智慧城市的GIS框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0(45):12.
Harley, J.B.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the Cartographic Illusion.” 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15, no. 1 (1989): 80–91.
- END -
 相关热读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