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er资料
Y同学
2014届Zier
某互联网电动汽车公司 交互设计师
本科院校:理海大学
研究生院校:卡耐基梅隆大学
01
第一次“转换”
设计、工程、赛车,在理海
最初开始美本申请的时候,我因为对平面设计的兴趣想去申请广告、传媒方向的专业。Zi能给我一些这方面的指导和资源,于是我选择了Zi来做我的申请。但后来在申请的过程中,我转变了自己的申请方向。
转变申请方向是因为一次讲座,这个讲座说了哪些人适合学工程:“学工程的人物理要好,但对数学要求不高”。听到这些,我很兴奋:“这不就是对我这种典型数学一般、物理不错的人的重大利好专业吗?”加上我从小对汽车、机械很感兴趣,于是我放弃了申请传媒方向,转而申请机械相关的专业。虽然有了这种跨度很大的转变,但Zi还是帮我完美完成了这一次申请。
我申请上的是理海大学的机械工程。理海大学是一个非常小的学校,师生加起来只有五六千人。比起其他动辄就已经上千人的中国学生的学校,只有83个中国学生的理海大学真的是小规模了。
在理海大学读本科期间,我参加的一个工程专业的比赛叫做FSAD。这是一个大学生赛车的比赛,这个比赛要求每个学校的参赛车队要自己做一个赛车,这个赛车有一点像卡丁车,但在我眼里,我们队的赛车可比卡丁车厉害多了。但这种“厉害”不是大家想象的那种有一帮帅气、酷炫的赛车手来驾驶赛车的刺激,我们车队的成员大多数工作其实是作为工程师造车。队里真正的车手只有2个人,而且四年的时间里,因为技术的不成熟导致我们的汽车有点“脆”,所以为了安全考虑,我们真正开上这辆车只有2次且不超过十分钟。
说到我们的赛车的设计和制造,便也是我最感兴趣的地方。一辆赛车主要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引擎,一块是底盘,而我则就是主要负责底盘那一块。设计底盘的过程主要有三步:
第一步,是定点。我专门做车身和轮胎连接起来的悬架,然后定点连接四个车轮和车轮之间的六根杆子。第二步,等点都固定下来之后,就是最基本的细节设计,如轮胎需不需要有突出的螺丝孔、螺丝孔的位置怎么放、怎么样让整个车的模型更轻等,这期间会用到3D建模和力学分析等。最后一步就是,车在实际运行的时候,根据车手的反馈,我们设计师们还会对车进行一些“微调”。
对于一个车队来说,最重要的除了技术问题,就是“人”的问题了——Team Work。车队的队员们对我来说更像是“同事”,起初这些“同事”们的交流内容和方式让我觉得很难融入。我完全不知道如何跟他们沟通,更别说我甚至分辨不清他们的脸——人和名字对不上号。
在悬架如何设计这个问题上,有个人告诉我,队里的Andy是悬架设计师,如果有问题可以去问问他。得到这个消息之后,我就冲到车队里,随便拉了一个人问:“谁是Andy?”结果这个人说:“我就是。”那时,绝对是我人生中最尴尬的时刻。
不过,Andy还是很好的,他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悬架设计师,他思路清晰、有问必答,还会给我推荐可以阅读的基础书目。像和Andy这样,如果我们想在学术领域和他们建立联系还是比较容易的,但如果是一起参加吃饭、party之类的活动还是很难的,他们一般不会主动叫我,因为那属于他们的私人领域。这也是为什么会让我觉得我们之间的关系更像“同事”。
这种交友环境对我来说像站立在“舒适圈”外的生活,在这种生活里造车,这可能是我大学生活中最精彩的经历了。
02
第二次“转换”
设计与“人”
读研究生大概是在大三时作出的决定。当时我作为工程师在一个车企实习,车企里工程师们的工作并不是我想的自己做自己的部件等等,更多的时间是在和供应商扯皮。我本人是很喜欢设计的,那时就想到了转专业到和工程等相关的设计,但因为已经大三了,不如毕业读研时再转了。
后来我来到了卡耐基梅隆大学(CMU),他们有一个非常综合的项目,不分专业,什么人都收,比如有学工程的、学设计的,甚至还有已经工作了的,来自各行各业所以,参与到CMU这个项目中的人们是非常的多样化的。印象很深的是一个已经工作了十年、来自南非的项目经理,他想到这个项目中学习理论知识,并从快节奏的商务咨询中跳脱出来。
不过,这个项目本身还是快节奏、紧凑的,我们也会有加班到一两点的情况。虽然节奏快,压力大,但我却乐得其所,我们都有自己的目标,都想把事情做好,都在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进入CMU给我带来最大的收获是,我确定了我到底要做什么。
正如我上面说的,我一直对设计感兴趣。我喜欢美的东西,在我眼中,赛车的结构是好看的,机械是美的,速度也是一种美。所以我希望设计一些产品,来体现自己眼中的美。但落实到具体要做什么,我却很迷茫。
这种迷茫在CMU的这个项目中被打破了。我尝试了很多东西,比如交互设计、用户调研、用户访谈,还有一些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的工作。最终我确定了自己感兴趣的两条道路,就是用户调研和交互设计。
我认为设计和人是紧密相连的。如果我想设计出一个好的产品,我一定要知道这个商品的使用者对此的想法。后来我知道了“用户体验”这个概念,我认为这就是设计的源头。人,就是设计的源头。如果你设计出了一个产品,没有人需要,那么这个产品品本身就是不可持续的,而这个不可持续的源头就是因为产品和人并没有真正的连接起来。而“看到”就是最典型的一个连接,设计功能一定要考虑它能不能让用户看到。当然,设计还需要满足另一种特殊的人,即投资人。而有时候用户和投资人是矛盾的。
交互设计本身也是建立在人身上的,它与视觉设计不一样的点就是,前者是希望产品“更好用”,而后者希望产品“更好看”。并且,交互设计与用户(“人”)调研有莫大的联系,也就是这样,在找工作时,这两个我是一起投的。
从设计到工程,从工程到设计,仿佛我一直在绕圈子,但最终,我确定了下来。选择的转换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一点是我在Zi学到的,影响到我现在。 
03
可能还会继续“转换”
交互设计与产品经理
毕业了之后,我来到小鹏汽车作为交互设计师工作,如今已经快一年了。交互设计的工作内容就是把商品变得好用,是一个电子商品设计的第一步。第二步才是视觉设计。
汽车里的仪表盘和触摸大屏幕是我们做设计的大部分内容。我是专门做仪表盘这边的,仪表盘只能用方向盘上面的按键去控制,对驾驶员来说它是承载汽车信息的重要仪表,人们看仪表盘最多的时候是在开车的时候,我的工作就是设计如何在开车时,仪表盘需要呈现哪些信息,人可以更好的和仪表盘互动以及习惯操作是怎样的等等。
在公司工作,我最大的发现是,很多我本以为相辅相成的因素反而是互相矛盾的。我们的车上有辅助驾驶功能,简单来说就是把车周围的环境用3D渲染在屏幕上,方便客户观察。从实用和便利的角度,这个功能放到仪表盘附近时最佳的;但从公司的角度,放到大屏幕上更方便宣传,使得在车内人的所有人都容易看到,也容易拍照上传互联网方便公司营销。作为设计师我肯定是希望产品更好用,而公司当然是希望产品更好卖。
我现在还只是一个“入门级”的交互设计师。刚开始做交互设计的时候,会发现交互设计是一个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一个工作。比如,车内相似功能的按键要放在一起,界面的颜色要相互匹配。这些设计法则都很简单,也很容易想通,但是对设计来说是很难的:我们不仅是要想如何运用这些法则,还要接受着来自程序员、老板、品牌、甲方等等制约条件。所以要真正在交互设计领域精通,肯定需要更多的实践和经验。
或许三年之后,我自己已经达到一个行业里较好的水平,我可能会再次思考要不要继续走交互设计领域这一条路。除了继续走交互设计师,另外一个方向就是去做产品经理。产品经理其实是我们交互设计师的上游。这个工作链条是:产品经理做决策➡️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开发,这是一个环。产品经理承担着一定的决策压力,但对我来说做决策和产品定义还挺有意思的,会让我有“成就感”。
比起“转换”,我更害怕的是自己对工作的热情完全磨掉。现在能看到有一些人已经磨的差不多了,他们为了工作而工作,在六点半准时撤,多呆一秒钟都是亏。我感觉其实是很难避免成为这样的人。如果我的热情被工作磨灭,我会考虑换一家公司,寻找一些新的可能性。
04
回顾:我
我的父母是比较开明的家长,他们非常优秀,从小都是第一名考上来的。刚开始可能会因为我不是第一而感到一定的心理落差,不过他们现在也接受了我不是那么“顶尖”的事实。
我其实一直非常能接受我自己。我之前听过一个说法,跟我非常契合“你何必要用百分百的力气去做一个事情。”我就是这么觉得的,如果能用百分之八十的力气得出不错的结果,那就百分之八十吧。但是在必要的时候,当我意识到只有付出百分百的努力才能获得自己满足的结果,我也会非常努力,比如当时中考和考SAT的时候。
我其实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不是非常擅长社交,比较随和,会极力去避免争端,这对作为设计师的我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个好事。
当时找工作的时候,因为不知道自己具体想要往哪个方向走的时候,我产生过迷茫,但是我也不会特别的焦虑。我可能天生的就把很多事情看的很淡,也许不会真的这么想,但是我感觉我潜意识其实还是比较“走一步算一步”的。
现在回看我走过的路,我会觉得我非常感激当时通过研究生而换了专业。我觉得如果我现在在一个车企里做工程师的话我不会太开心的,因为我做工程的时候并不会有很大的成就感。我是一个非常希望看到自己作品的人,甚至“钱”都不是一个特别考虑的问题。如果说我能做出一个小设计并且能让他人使用,这种成就感是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的。
从工程来到设计之后,我发现我也变得更加会关注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小细节了。当时读本科工程的时候,我房间里所有的东西都是亚马逊上买的最便宜的Amazon Basics,非常普通,没有设计感,只有最基础的功能。
学了设计之后,我会有意识的去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使用东西的要求。我甚至会希望自己有一定的鉴赏力,对东西稍微苛刻一点,我要学会拒绝我不能接受的瑕疵,而不接受代表着改变。我会注意到路边的广告画,路人的穿搭,路标路牌的设计。渐渐的,我发现这些都是一种人与信息的沟通。
接下来啊,希望能用自己的钱买一辆车。之前一直用我妈的车。希望真正独立的那一天能开上自己设计的车吧。
Zi录取实录:
Zi录取实录|两次转变方向的时尚社长,如何进入康奈尔?
Zi录取实录|写作启蒙早的她却在写文书时碰了壁
Zi录取实录|对公卫专业热爱的她,为何放弃了排名更高的大学?
Zi录取实录|不会“钩针”的喵星人爱好者不是好的游戏设计师
Zi录取实录|真的努力就一定会“被看见”
Zi录取实录|曾被“网暴”的活动达人,如何“玩”进加州伯克利
Zi录取实录|5000字,我想完整地与你聊聊我的高中生活与申请季
Zi录取实录|Top30“最难录取”之一的大学为何选择了他
Zi录取实录|“反卷“达人上CMU:合适的学校才是最好的学校
Zier去哪儿:

Zier去哪儿|源起哲学,兴在莱斯,我“拾起与放弃”的人生
Zier去哪儿|芝大毕业,大厂做数据分析,他如何“发现自己”?
Zier去哪儿|加州伯克利、斯坦福、麻省理工,这是你想了解的“学霸”人生
Zier去哪儿|从CS到金融工程,追求刺激的“理工男”如何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Zier去哪儿|“梦想”很性感,“现实”很骨感,我该怎么办?
其他精彩文章:
Huini说|申请结果好的都是哪种人?
Huini说|刷“谷爱凌”,“搞体育”到底好在哪儿?
干货|Waitlist之后,自我拯救怎么开始?
干货|美国大学毕业生的薪资排名
干货|一张图说明白中美英三国大学含金量比较!
干货|来看一下ED2和RD放榜时间
干货|哈佛大学的夏校一定是最好的?夏校申请迷思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