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111个国际护士节,今年我国护士节的主题是“关爱护士队伍,护佑人民健康”。在此次疫情中,全市10万余名护士、外省市援沪的1.6万余名护士以及解放军卫勤力量,在抗击新冠疫情阻击战中发挥了生力军作用。向广大护理工作者的辛勤付出表示最衷心的感谢!你们辛苦了!
视频:中国护士之歌
视频时长:3分5秒
图说:深夜,在方舱医院的护士站里,护士们仍坚守岗位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摄
岁月静好的平凡岗位上,他们用爱带来温暖,守护生命;疫情肆虐的披甲前行中,他们挺身而出,为护山河无恙。他们也是普通人,没有什么理所应当,只因穿上了天使的衣裳,爱的光芒闪亮而耀眼。


今天是第111个国际护士节。有些节日或许意味着休息,可对于白衣天使而言,担负着的救死扶伤责任,并不会在这一天减轻。


一位位步履匆忙的护士,正是在用各自的默默奉献,守护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康。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的担当、冲锋在前的勇毅,守“沪”生命、无私奉献的情怀,构筑起当下大上海保卫战里坚不可摧的防线。
图说:黑暗中,方舱医院值夜班的护士打着手电筒巡视 新民晚报记者 刘歆 摄
1.6万名援沪天使
克服艰辛选择逆行守护
本轮上海疫情防控中,外省市援沪1.6万余名护士勇敢逆行,在抗疫战场用辛勤与汗水,助力早日打赢抗疫硬仗。


广西省援沪医疗队,4月23日第一批23名护士进舱了,五点不到起床,乘专车一小时到达临港方舱医院。在上海同行的帮助下,很快开展起了工作。方舱有点热,从穿好隔离衣开始,汗水在胸前和后背一直往下流,二十几岁的小姑娘,一咬牙,吃下了这些苦。舱内患者都很友好、配合管理,支持工作,这让第一次进舱的小护士们舒心不少。


战斗的一天结束,洗漱上床已是凌晨两点半,收到应急采样电话,早八点集合出发,下午四点才陆续回来,42名护士顶着烈日采样14497人。来自桂林人民医院的护士杨水秀,记录下点点滴滴,“工作量确实很大,特别辛苦,但队伍里从未有一人抱怨过什么,这就是护士的使命与担当。”


山东援沪医疗队里,山齐鲁医院德州医院儿科护士长王奔,4月2日收到支援上海的通知,曾有过抗疫一线经验的他毫不犹豫,再次义无反顾投入没有硝烟的战场。
参与两次核酸采集任务后,王奔作为方舱医院二楼西区的组长进入龙耀路方舱工作。忙碌的夜班里,凌晨四点半,当他在电脑前与战友再次核对患者信息时,感觉浑身冒冷汗,双手发麻。


“我有点不舒服。”他对同事说。话音刚落,他便瘫坐下来,旁边的战友迅速发现异常,进行简单检查后初步判断为低血糖发作。在众人搀扶下,王奔离开病区至走廊休息片刻。精神稍微好转后,他就想再次回到工作岗位,最后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才回到酒店休息。


来到上海已经一个多月,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经历了初到时的忐忑、压力下的兴奋,慢慢地工作变得熟练起来。王奔感慨:“在别人看来简单重复又机械的工作,一天下来,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只有沙哑的嗓子,疼痛难耐的胳膊和双腿知道其中的艰辛。”
市公卫中心
最早入舱的她77天未曾归家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内,截至今天,新冠病房90后护士长顾丽萍已经累计77天未曾回家,成为本轮疫情离家最久的护士人员。


2月25日上午7点30分,新冠病房护士长顾丽萍开启第6轮进舱抗疫任务。临行前,她像以往抗疫出发前一样,给了女儿一个大大的拥抱,并约定结束抗疫任务后亲手做一桌女儿最爱的美食。顾丽萍怎么也不会想到,为了抗疫她不仅要“食言”和女儿的约定;而且临别时的拥抱,也成为顾丽萍近期最后一次和女儿面对面接触。


在之前的疫情常态化期间,顾丽萍只需管理1栋楼宇的护理工作,而本轮疫情期间,她最忙碌时要管理协调3栋楼宇。“由于频繁接听电话,我的手机始终处于充电状态,有时候感觉像捧了一天暖宝宝。”


本轮疫情以来,顾丽萍因工作需要多次调整病区,几乎“老、小、孕、重”患者人群她都参与护理过。目前,她所在的病区以60岁以上老年患者为主,其中高龄且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也不在少数。
丽萍在工作时把高龄老人床位尽量安排在离护士吧台最近的区域,从而方便及时观察和处置病情。“高龄患者护理需要注重细节,除了给予必要的生活护理外,还要加强心理关怀,尤其一些患有阿兹海默症或者精神疾病的老人,更要在护理上下功夫。”
5月4日是顾丽萍结婚纪念日,她与老公只能隔空庆祝。作为一名90后青年,尤其在建团百年的神圣时刻,顾丽萍表示,在抗疫的关键时刻,更应该发挥作为青年人的使命担当,护佑生命的健康。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作为新冠定点收治医院,在院人数不断刷新记录,对护士的需求程度也远超2020年的抗疫初期。随着“老、小、孕、重”逐渐成为重点收治人群,为一线护理工作带来了挑战。
面对繁重的临床护理任务,战疫一线的“提灯女神”们,从寒冬到初夏,始终义无反顾、坚守病区、心系患者,用专业、敬畏、温暖,点亮着生命之光。
“00后”小将:
和前辈一起战斗,是最好的成人礼
5月,对于曙光医院和华山医院的两位“00后”护士刘庄凤和喻馨来说,是个节日颇多的月份,过完劳动节、青年节,今天又迎来了护士节。在定点医院和方舱医院里度过第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让他们有了不一般的感受。在上海本轮疫情中,还有许多像他们一样的“00后”护士,在“疫”线的历练中成长,展现出蓬勃的青春力量。


有一种勇敢,是明知艰险,也绝不回头。一句“我愿意”,让刘庄凤这个去年夏天刚踏出校门的护理“新兵”,成了曙光医院医疗队里的“老幺”。进舱的前两天,她在驻地酒店度过了自己的22岁生日。那天,她对着生日蛋糕许愿:“能跟前辈们一起并肩战斗,是白衣天使的责任,更是最好的成长礼。”
图说:曙光医院护士刘庄凤在定点医院里照顾老年患者 
刚工作不久,就跟随医疗队先后支援方舱医院和定点医院,刘庄凤有了很多难忘的第一次。“第一次穿上防护服,有种奇妙的感觉,瞬间感到自己的肩膀上多了一份责任。”她告诉记者。和方舱不同,定点医院收治的患者病情更重,还有不少老年人。很多老人都是独自入院,没有家属陪伴。这时,刘庄凤还要帮他们喂饭、换尿布。“我还负责照顾需要定期做血透的患者,每天忙碌而又充实。”姑娘说。


在临港方舱医院里,华山医院“00后”护士喻馨从舱内的留言墙上,发现了医患合力退疫的小秘密——


有段时间她负责夜班值守。夜深时,空阔的舱内渐渐安静了下来,只有呼噜声和一些若隐若现的手机亮光作伴。借着微弱的夜灯照亮,她从一张张病床旁走过,看到没盖好甚至落地的被子,总会忍不住一遍遍捡起来,轻轻盖好。这样的小事本不觉得有人在意,直到发现舱里的爱心墙上,一封患者留下的匿名信:“因为焦虑,心里抵触舱里的一切。却因为睡眠浅,几次看到了守夜的大白帮我盖被。这些孩子那么小,应该还没做母亲吧,将心比心,这份关爱何尝不是融化冰雪的暖阳?于是便渐渐理解、接受了这里的一切。”忽然,她觉得有一股暖流回荡在胸口。
图说:华山医院护士喻馨喂老年病人吃饭 杨有宗 摄
随着临港方舱适老化改造,老年患者日渐多了起来。对于没有自理能力的老人,护士们精细护理,喂老人吃饭。喻馨记得有位奶奶总喜欢反客为主,先问一句“小姑娘你吃过了哇”?直到响亮地答复她“吃过了,您放心”,她才会满意地开动起来。


有人会说,“‘00后’还是孩子,还需要被人帮助”。刘庄凤的回答是,穿上防护服,自己有着和前辈们一样勇敢和坚定,在被需要的患者面前,我必须独当一面,撑起那份属于自己的责任。而喻馨在日记里写道:“身为医护人员,在疫情这个战场,冲锋在前是一份责任使命;而身为青年,能在刚一参加工作就有锻炼自我的机会,意义非凡。我细细体会着舱里的这些点滴,涓涓细流汇聚磅礴力量。我更加坚信,上海一定会早日恢复原本的模样!”
图说:护士用萌萌的手绘拉近与方舱医院里患者间的距离 刘歆 摄
坚守一线:
“超饱和状态下”挽救每一条生命
“急诊原则上不停诊,保障血液透析等科室连续性服务”,对病人来说,这是疫霾笼罩下,自己想要伸手紧紧抓住的一道光;而对坚守在急诊、血透室的医护人员来说,要付出比往常多出数倍的艰辛,既要尽力堵住潜在的感染风险,又要在“超饱和状态”下挽救每一条生命。


这场“战疫”里,无数护士留给孩子和家人一个背影,昼夜兼程赶回岗位上。陈皎是新华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和抢救室的护士长。前几天,她收到了8岁儿子发来的信息:“老师布置了作业,要采访家里的职业人,妈妈,我想要采访你。”从3月底起,陈皎就一直没有见过儿子。作为护士长,她必须闭环在医院里,守着责任重大的两个阵地,刚刚过去的母亲节,儿子只能在视频的那一端,给她一个隔空拥抱。
图说:新华医院护士长陈皎在急诊护理病人 采访对象供图
急诊抢救室护士长就是这里的“管家”——既要协同医生参与救治,又要协调管理区域内的防控工作。面对着接诊量的激增,陈皎带领着护理团队反复调整急诊流程,严格把控各项防控措施。疫情以来,新华医院急诊始终处于开放状态,承担了大量的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任务,接收的急诊救护车人次每日攀升,最高日救护车人次达65辆,在抢救室的留观患者最高人数达到79人。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陈皎像“救火队员”一样投身其中。她已经习惯了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的连轴转甚至连续无眠的状态……遇到危重患者,她总是冲在前面,把年轻的同事护在身后;面对情绪焦躁的家属,她总能专业细致耐心地安抚解释……


抢救室的护士30多位,急诊重症监护室的护士20多名。陈皎告诉记者,这里有很多青年,也有很多年轻的妈妈,护士们处变不惊,既要救命,又要安全,还要有爱。她说,感谢家人,尤其是儿子对自己这份工作的理解与认可。


上午8时,仁济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护士长李萍穿上防护服、进入血透室、装透析仪器管路、准备好机器、为病人进行治疗……对尿毒症患者来说,一台台血透机、一条条连接的管路,就是延续的生命线。
图说:仁济医院护士长李萍在血透室照护患者 
不久前,68岁的赵老伯突发急性左心衰,呼吸困难、咳嗽不止,不立即进行血透治疗的话将有生命危险。接到电话,李萍顾不上休息,立即赶往病房。穿上防护服,测量生命体征、血压、心率和体重,进行血透。2小时后,赵老伯的心衰症状缓解。“后来我们了解到,赵老伯最近自我管理有些松懈,饮食上没控制住,突发了心衰。”虽是普通一件小事,也让李萍记忆深刻。


李萍已经近两个月没有归家了。2000年参加工作,2010年成为血透室护士,李萍即将迎来职业生涯中的第23个护士节。“从事这份职业以来,难免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挽救了生命时的职业自豪感,是其他职业无法提供的。每当我们成功抢救了一个病人,挽救了一个生命,或者说帮助到一个家庭的时候,所有的辛苦和累,包括委屈都是值得的。”李萍说。

图说:一家大型方舱医院里,护士换上防护服,准备转运核酸样本 郜阳 摄
核酸采样:
居民配合理解,自己的付出就值得
“抬头,张嘴巴,很快就好”核酸采样时,这样的轻声细语,相信你我都不陌生。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很多护士一直坚守奋战在核酸检测一线,相比护士服和燕尾帽,他们用大白包裹自己的时间更长。无论周末还是节假日,清晨抑或是深夜,在一个个临时核酸监测点、在一栋栋楼宇里,都能看到他们坚守的身影。张雨和骆文婷就是其中两位,在他们看来,每一位市民的积极配合和理解,就是送给他们最好的节日礼物。


从最初为密接、次密接上门采样,到后来筛查时坐上三轮车在社区“摆摊”,上海市东方医院护士张雨已经记不得自己参与多少次核酸采样了。疫情刚发生时,需要为混采阳性的市民做单管复核,那一次,张雨跟着采样队伍,在联系好居委会后上门挨家挨户采样,从中午忙到了第二天凌晨。那一次忙完,很多队员吃饭时手抖得胳膊都抬不起来,但现在,早就习惯了的张雨已经能很轻松应对每一次任务了。
图说:东方医院护士张雨在社区采样 
这位工作不到一年的姑娘记得最牢的,不是辛苦,而是工作中收获的感动——在花木街道采样的那天,风雨交加,志愿者早早为采样队员们搭好了帐篷,还贴心准备了马甲御寒;老小区里的老人行动不便,他们需要上门采样,爷爷奶奶一声声真诚地谢谢,眼神里藏不住的对晚辈的那种心疼,都让张雨感觉到,自己的辛苦付出是值得的。疫情下,张雨每天的工作紧张忙碌,需要不定期外出采样、需要在科室值班、需要护理阳性感染者,姑娘说,觉得这份职业非常神圣,选择了护士就会热爱它,值得自己用一生去做好。


骆文婷是静安区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最近她的主要任务是和同事们一起“追阳”和“查漏补缺”。“前期筛查已经把点位情况摸了个遍,现在要到一些楼内把漏采的人群补上,通常老弱病残较多;还有一些需要单管复核的,也要上门。”对她来说,尽管工作强度没有前阵子那么大了,但对体力的要求一点不少,因为很多老公房都没有电梯,上门采样就需要不停地爬楼。
图说: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骆文婷在采样结束后,带着医废穿梭在街头 
不久前,她参加上门核酸采样工作时,为了躲避路口突然出现的骑手小哥,不慎摔了一跤。她说,当时想着有三栋楼需要上门采,心里比较急,只是检查了一下看防护服有没有破损,就没有多想,马上拿着采样物资上楼了。任务结束回家后摸了摸肿胀的小腿,才发现擦伤了好几处,但在工作时竟然完全感受不到痛。


采样过程人人都知道“辛苦”,骆文婷说,居民的一句“谢谢,辛苦了”让她感到欣慰。作为一名基层卫生工作者,骆文婷说:“一次次的抬手、一天天的步数,就是基层卫生工作者的‘成绩单’。希望早日迎来抗疫的胜利,能看到大家口罩背后的笑脸。”
资料:上观新闻(记者:顾泳、黄杨子、侍佳妮)、新民晚报(记者:郜阳、左妍)、上海发布

视频:看看新闻

编辑:黄湄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