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想告诉现在的年轻人,一定你觉得有意思,它才会有意义。”
“因为纪录片其实最大的成本就是时间成本。我从35岁开始拍,今年是50岁了,正好50岁属狗的。所以15年是一个纪录片生涯。拍的自己就拍老了。”
“维佳,他现在还在森林里。有时候在定居点儿,有时候在山上,每天也是画画儿啊,喝酒啊,写诗。”
Q
&
A
Q
您关于鄂温克族人的三部影片《敖鲁古雅的养鹿人》、《雨果的假期》和《犴达罕》,想请问一下契机和灵感源于哪里?
A
鄂温克三部片子,第一部其实是叫《敖鲁古雅,敖鲁古雅》。第二个《雨果假期》,第三个《犴达罕》。其实我是既没有灵感,也没有找机会。这个其实是我们在2004/2005年吧,那时候中国有一批独立电影人,开始都是差不多的状态。并不是去找片子去拍,可能跟自己的本身的状况有关。
本身状况指的是大家可能都比较迷茫,无所事事和这社会脱节。所做的职业呢,又不太喜欢,不同的人,找到了不同的拍摄的主题。当时是一批人。包括徐童啊,拍《老唐头》《麦收》和《算命》的,于广义拍《小李子》《光棍》。我们都差不多那个时候开始拍的。
我本身是学美术的,后来北漂搞得摄影。搞摄影也不太喜欢,回老家了看到我父亲,其实我父亲对我的影响还是挺大的,他80年代就在敖鲁古雅。在俄罗斯村地区就拍平面摄影。他们都有原生态。那时候他出了本儿书,我是2002年的时候回家的,就觉得他这本儿书挺有意思。
我就是想告诉现在的年轻人,一定你觉得有意思,它才会有意义。所以别去为一个意义去拍摄。
我去了敖鲁古雅之后不安全,发现30年的变化太大了,他们放下猎枪实现定居。自己的传统的生活完全变了。
所以如果说是这个是一个契机的话就是。每个人都漂着。同时也在寻找自己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兴趣点的,那我可能是。这个奇迹就是来自于我的家乡,这个清冷的北方。同时,这么顽强的一个民族失去了猎枪。用烈酒来表达自己的悲伤吧。
Q
拍摄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A
咱们就说纪录片,我觉得最大的问题不是资金。最大的问题还是你自己的承受力和你自己和主人公之间关系。这个可能是决定性的,就是你自己的一个态度吧,如果故意去拍一个东西,或者找一个题材,不一定能深入进去,所谓的深入进去是自己身心在空间里的状态,所以还是一个承受力,一个勇气。
因为纪录片其实最大的成本就是时间成本。我从35岁开始拍,今年是50岁了,正好50岁属狗的。所以15年是一个纪录片生涯。拍的自己就拍老了。
但是纪录片呢,也没必要说拍这么久,其实像疫情期间,大家都在自我隔离,自己的经历和接触,也可以拍一个很短的片子。不一定非要像我们那个时候就是得在别人的生活里待这么久。
Q
对于您来说,是客观的记录还是会有主观上选择性的剪辑?
A
我最强调的是人的本能和直觉,本来的能力和你自己的第一感觉。所以在生活里,你不需要有那么多的思考。生活就是那样子,在其他的除了你之外的这种群体里。他其实完全有一种表达了,像鄂温克。他们都失去了猎枪之后,会酗酒不断麻醉自己。怕自己清醒,一直清醒,就觉得生活无望。
先是感性的拍拍,最后呢,形成一个所谓的个理性,其实完全就是在剪辑上了。因为当时素材量也很大。剪辑我也是挑我自己当时拍的最激动的这一部分。
前面儿第一个好像有一个问题,说这个伪记录片儿的,我还认为这自己的片子不是伪纪录片,没有任何的摆拍,没有任何的引导。
Q
在这个过程中是否会有迷茫的时刻,您如何调节自己的状态呢?
A
有,很难受的时候就不拍了,当时我是属于北漂。那儿呆一个月,甚至有时候两个月。或者待半个月,不舒服了,自己很难受。各种问题出现,我就走了。但是发现回到北京,也没有更好事儿做。好像很难受。所以人都是这样的,反反复复的去。就把自己的青春,按每个人自己的方式就度过了。
调整自己的状态,最好的方式也是喝酒。有好多喝酒的镜头没放进去,跟自己也有关系吧,因为我在90年代,20多岁的时候就喝很多的酒。毕业了之后,很迷茫和迷失。我的朋友都觉得我酒精中毒。
文章《全世界没人关心狗的梦境》
Q
主人公现在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
A
就在半个小时之前,《雨果的假期里》的那雨果,他现在已经二十六七岁了吧。他给我发微信,说他别人又给他妈妈介绍一个男朋友,因为他第四个爸爸又死了。现在是第五个,他说她又找了一个老头儿的吧,他也接受。我说,那就是真的是长大了,也知道这个。在森林里没有人照顾你妈妈,这个是很难受的。
Q
如何处理被纪录者和镜头的关系呢?很多人在镜头面前会有一些“表演”的意味,并不会展现真实的自己,请问这样的情况应该如何克服呢?
A
后来拍摄也发现这个问题,其实我在第一年的时候04年我都没算进去,算是我做纪录片的开始。第一年基本上是在那儿一起劳动,我的任务是冬天里挑冰,夏天是跟着大家一起去驯鹿,找吃的和做饭。所以时间长了,他自然就忽略了你的镜头。人和人也就更近了吧,这个挺重要的,时间很重要。
特别表演的,每个人都很清楚。那就不拍了。也有很多年轻人问我说,磨了好几年,主人公想拍的一个纪录片。但是主人公一直不让拍。像这种情况怎么办?怎么跟人沟通?我这两个字我说不拍。
Q
还有多少人在森林里住?
A
很少,本来这个民族300年前从西伯利亚迁着驯鹿过来的时候,当时是700人。属于一个跨界民族,那个时候的西伯利亚也是中国的版图,因为中国的版图就是元朝建立的。
但是在清朝的时候,没有戍边,各种部落战争。他们为了保存自己的族群吧,就有700人到了这个黑龙江和内蒙交界的地方。纯鄂温克血统不到30人。但是呢,就说200人吧,他们也是在外面打工的,或者是在政府上班的,自己没有驯鹿。有驯鹿的呢,就是这么几个。应该是我拍的时候是五个。但我为什么选择这个里面儿是我父亲在40年前,80年代拍,拍的是维加,柳霞他们的上一辈。
Q
主人公现在过的怎么样?
A
维佳,他现在还在森林里。有时候在定居点儿,有时候在山上,每天也是画画儿啊,喝酒啊,写诗。状态还挺好的,因为前两年他自杀过一次。那是我拍片子之后,当时我是去医院看他是在。大前年吧,17年。他出现幻觉了,因为他特别宠崇拜日本人,崇尚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他的自杀也是抛腹,竖着一刀,横着又来了一刀。当时出现了很多的幻觉。
说天上的云,变成了一个云彩人,这个云彩人呢,伸出了很长的手,就想拉他上去。但是他怎么也够不着那个手拉不住那个手。最后他说:太阳落山了,我还没有死,月亮都爬上山头儿了,我还没死。就在回自己的帐篷等别人看,发现他的时候。肠子,肚子都露出来了,所以最后又下山抢救。似乎就是一个森林民族,一个猎人,他的免疫力,体质还是挺强的,最后没死。这两年,元气恢复了,就开始喝酒画画儿。
Q
现在在国际上中国获奖的记录片大多数都是反应中国阴暗的一面,造成了很多人都去想寻找这题材去拍摄,这个您怎么看?
A
中国的阴暗面儿,真实的东西。那就是太阳投射的,他只有背面儿和这个阳面都是很真实的。当时我也没想到这个事是阴面儿,还是是一个负面。我是觉得生活一定有最真实的这一部分。得有人愿意知道,包括我们自己的后代,包括鄂温克的后代。至于拍纪录片会不会获奖真实吗?他可能是跟人类有关系。还有真实,但是我们会有些人理解成是负面的,我觉得这也不对吧。
我想说一下这个片名为啥叫《犴达罕》,其实是一个动物名字,我们叫《犴达罕》,是一个蛮语。蒙语叫犴达盖,书面儿语呢,叫驼鹿。是那个美国那边儿,阿拉斯加挺多的,叫慕斯。所以这个大兴安岭的犴达罕这个动物的特别少,因为过去偷猎的盗猎的。生态的变化。犴的特点就是它体形穿强大,又很敏感。我就把它形容主人公维佳,他一直很孤独。怀念过去的狩猎时代,他很难受,很悲哀。所以用酒来麻醉自己,就其实就这么一个简单的这个事儿。
Q
他们生活来源靠什么?
A
他们的生活来源是靠融聚下来。政府统一给收购。因为在深森林里那个酋长叫玛莉亚索。他说,在森林里,我们不需要太多的钱,大自然什么都有。但是你要把我的猎枪没收了,就像把我的饭碗打碎了一样悲哀。她说她做梦都在哭。
Q
您觉得少数民族文化的消亡是必然趋势吗,除了商业化或者旅游化这种方法来“保护”,是否还有别的出路  
A
因为越少的是民族呢,就越难保留。尤其是这个体制吧。其实除了商业化或者旅游的保护,还不叫保护。其实最直接的,也有学者说过,像鄂温克,鄂伦春族的民族。他们研究出来一个方法,但是很难执行。政府官员,可能理解,但是也不会做出决定。让他们来拥有猎枪,拥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时把他们变成护林员。
整个森林是由他们来去看那块儿失火啊,有森林的地方就有这个护林员,可能北方的朋友都知道。但是护林员是由更多的是走后门儿啊,或者是汉族啊。他只是他自己的一个工作。它不像森林民族,他跟自然的气息相关。用他们去做护理员。这种话其实就保护下来了,因为他们的狩猎。是按照自然的规律。什么季节猎获什么样的动物,他们不会斩草除根的,不会见到活的就开枪。他们不同的季节,自然界的老弱病残。母的不打,它要繁衍。
而且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南方也是,全世界的少数民族吧。都是最敬畏自然的,要按自然规律去生存。
Q
想了解一下片中的人比如维佳,还有鄂温克族人对这部影片的看法?
A
维佳和柳霞的妈妈,她是一个很有民族自尊心的一个女人。她就特别反对我拍维佳喝酒,一个真实的一个纪录片。这都不好看。非常反感。但是我也解释也没用,因为他们理解不到,我说我其实这一个这个拍的一个主题是他们的失去猎枪之后,这种郁闷的生活,无望最后酗酒来麻醉自己,让自己的不清醒。他妈妈很反感。
但是维佳那看过我的片子,因为当时是凤凰视频的播出过。那时候儿弄了一个中国独立电影纪录片大赛,在网上征集的。那他就在那儿看过。因为他搞艺术的觉得这个片子挺真实的,甚至我那时候还出出了一本儿书。叫《忧伤的驯鹿国》,那里也写了好多维佳的事儿。我还怕他不愿意接受,所以当时拖雨果带回森林。回家看了,他就找了一个山头儿。翻了几个山头儿,找了有信号儿的地方就跟我通话。
我当时在北京,挺紧张,但是他给我打电话很激动,他说:你就好好儿的写吧,好好儿的拍。好好的记日记,他说,日记是人类最好的小说儿。这个让我还挺感动,他的这样的一个理解。
三个片子,是拍陆续的,前后剪了十年。这个五年的,我就跑到新疆。现在已经开始在剪片子了,在北疆哈萨克族的几个片子,这一晃吧,在别人的生活里,度过了15年。
Q
柳霞还酗酒吗 ?
A
雨果的妈妈58岁,比维佳大三岁,他妈妈还在喝,她现在眼睛青光眼啊什么的,因为。北方的酒很多都是假酒。现在也喝的少了。
Q
如果有碟片的话,我想收藏起来慢慢看!
A
我以前做过这个碟做了几百套这个,现在都已经没有人有碟机,电脑都没有光驱了就不做了,独立电影人其实也不会消失,如果大家都开始关注自己的局部,开始做现实,当观众,最后做作者,独立电影就会不消失。
(未经导演本人审阅)

在商业电影盛行的市场氛围和投资环境下,独立电影、艺术电影从业者的作品少有与大众接触的渠道。由此,一群电影爱好者成立了点播平台CATHAYPLAY,提供在线正版华语独立电影片源。所有影片均有导演/片方授权,且将获得收益给予创作者。每次观看,导演将获得相应版权收入。
全世界都能看的
中国独立电影及纪录片线上点播平台
CATHAYPLAY
社会变迁、人性探究、理性批判、多维度思辨,源于电影从业者的自我反思,呈现于影片的视、听手法,记录于语句之上、举止之下。

立身于社会的水流,CATHAYPLAY是旁观者,客观收录以影片为载体的思想结晶;CATHAPLAY也是局中人,渴望让更多人看到“月球的背面”、看到不同的生活。

点击原文即可跳转链接至
顾桃《犴达罕》
多中国独立电影正版资源尽在 

www.cathayplay.com
       这个时代信息的流动快到一切事物从发生到被遗忘也许只经过了几天的时间,而每时每刻都有新事件上演。不管我们寻找什么,似乎都难以避免时间的流逝。这是一个充满“焦灼”与“期待”的时代,每个人都纠结于“在地”抑或“逃逸”。
       在所有的虚妄之物中,艺术是最真实的一个。它从想象之中诞生,跨越了文明的时间线,严格来说从有人的那一天起就有了艺术——就像追求食物和水一样。艺术作品不仅是美的体验,艺术作品更是价值观、创造力、对未来人与社会、精神与物质层面的拓展与探讨。
       无论生活在哪个城市,无非是一日三餐工作睡觉,一想到无论如何胸怀梦想也逃不脱人生的这种差不多,便觉得无需计较无需难过无需歇斯底里,不如在生活里每一个小小愉快里,与世界和解。时至今日,我们谈艺术,谈的是外在的表象,也是内在的思考。
春日4月,顾桃导演将在北京与我们分享他对艺术、对生活的理解,以及创作20年来的初心与坚守,期待与你共鸣,并为彼此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顾桃.导师说
我确信即使是以我这样最平静地记录这些最日常的生活,对于未来都将会是一个探究曾经的民族在历史当下的细节的依据。我一直这么想。更何况,我的记忆力极差,如果不这样记下,未来的岁月,我也将无法回味这些存在的细节,暂且还拥有一丝呼吸的生命感,在遥远或不遥远的未来。

顾桃
导演/策展人
满族,1970年出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内蒙古草原青年电影周创始人。从2005年开始纪录片创作,以“关注北方少数民族在当下社会的生存状况,精神状态”为主题,拍摄了《敖鲁古雅·敖鲁古雅……》、《神·翳》、《雨果的假期》、《犴达罕》等民族题材的纪录片。2013年出版拍摄日记《忧伤的驯鹿国》。
参加展览 获奖
2014 《犴达罕》51届台湾金马影展纪录片提名
2014 《犴达罕》法国第33届让鲁什国际民族志电影节纳努克大奖
2014 《犴达罕》第43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Spectrum单元
2014 《乌鲁布铁》第十一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 年度十佳纪录片
2013 《犴达罕》第二届凤凰视频纪录片最佳长片奖
2013 《犴达罕》第十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 年度十佳纪录片
2013 《乌鲁布铁》(Bullet from Nowhere)第18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亚洲纪录片基金(AND)
2012 《雨果的假期》台湾国际纪录片双年展提名 
2012 《雨果的假期》亚洲电视最佳纪录奖(新加坡)
2011 《雨果的假期》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小川绅介奖
2011 《雨果的假期》中国纪录片学会年度十佳第一名
2010《敖鲁古雅·敖鲁古雅……》第四届新卡里多尼亚(法国)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2010 《敖鲁古雅·敖鲁古雅……》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白玉兰纪录片自然类金奖
2009 《敖鲁古雅·敖鲁古雅……》东京中国独立电影周
2008《敖鲁古雅·敖鲁古雅……》 第五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 年度十佳
2008《敖鲁古雅·敖鲁古雅…》 纽约莱克基金会第四届REEL CHINA当代中国纪录片双年展
2007 《敖鲁古雅·敖鲁古雅……》第四届中国独立电影周
2007 《敖鲁古雅的养鹿人》新加坡国际电视节一等奖
2008 《我的身体你做主》南阿巴拉契亚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纪录片奖
我们相信奇迹,也对那些不顾一切去探寻未知的人充满敬意和向往。
我们依靠保留原本的善良和敏锐的嗅觉,发现这一切难以探查的问题和那些古老智慧的传递者。支持我们继续下去的是极少数但努力燃烧着的火苗,即使这些微小的存在也能让我们的身体免于僵硬。
天启会奖赏给另辟蹊径的人 
那些隐秘宝藏会向热爱且勇敢的人敞开大门  
如果你对人类学和民族志影像有强烈兴趣
如果你是一个特立独行的生命体验者
如果你想脱下面具去放飞
导演顾桃在北京带来全新纪录片工作坊
顾桃导演纪录片课程 简介
项目时间
4月9日 星期六
项目地点:
北京市通州区
(详细地址将为完成报名的学员单独发送)
课程内容:
下午2:00~3:00 与学员们开场交流,相互介绍
下午3:00~4:00 顾桃导演作品赏析及讲解

下午 4:00~5:30 纪录片创作详解
下午5:30~7:00 烤肉聚餐
拟招人数:10~20人
报名说明:
1:可以无专业背景、无技能水平要求、无年龄限制。
2:请添加客服微信 :directubeee,提供个人简介、联系方式
3截止报名时间为4.8
4:有拍摄器材的朋友可以随身携带
5:课程费用:599 元/人(含晚餐),由客服提供付款方式
6:请各位参与的朋友提前做好疫情防护
7:受疫情影响,本活动仅限北京地区朋友报名

8:  
 因工作坊地点停车不便,请量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特别推荐:
顾桃导演与他的犴达罕大篷车
犴达罕大篷车已于2020年5月1日第一次驱车启程,从东到西,从甘新交界的哈萨克至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鄂伦春,我们已开启了近20000公里的奇幻探寻之旅;远方不远,此次拍摄行程将一直持续以最简单的方式探索浸入,探求灵魂的真相。
第一站:库尔曼的家  与此行的第一位萨满 温暖相遇 
野外扎营  撮罗子和星空的对话
”犴达罕电影大蓬车感谢所有支持的朋友,我们的理想是做民间民族影像馆 ,虽然艰难 ,但心怀孤独的骄傲 ,欢迎有此意愿的同类上路。”  ——顾桃
在春日蒙古包相聚,顾桃导演纪录片工坊招募
▲▲▲
推广/合作/活动加微信号:directubeee

▲▲▲
创作不易,感谢支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