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号:壹读(ID:yiduiread)作者:宁七

《甄嬛传》的生命力到底有多旺盛?

之前剧集开播十周年,演员集体在微博庆祝,光热搜就造了好几个。
有网友评论,这回真真切切地明白什么叫“弹指一挥间”:《甄嬛传》都十年了?它从不曾离开观众的视野啊。
刚开播那些年,“小主”、“极好的”、“方才”、“甚美”等等《甄嬛传》语言学,是社交场域的话语硬通货;而近些年,《甄嬛传》也没有成为沧海遗珠,嬛嬛领衔后宫众妃嫔又加入新的社交语系。
举个例子,在打工人的“摸鱼心机”话题里,你能看到它——
网友对职场内卷激情开麦时,必定会提到后宫内卷狂人安小鸟:
甚至上过热搜的废话文学里,也少不了它的影子:
苏妃的经典废话文学
“万物皆可甄嬛传”此言不虚。从为社交造梗,到无缝融入新梗,为什么《甄嬛传》的梗如此长盛不衰?
1
“造梗社交”是《甄嬛传》的时代红利

人际交流需要一系列符号,在大量符号体系中,“梗”是十分重要的存在。人们用“梗”表达自我、标定群体,也寻找共鸣。

在互联网大规模发展前,“玩梗”是特定小圈层里的交流方式。而在2010年后,经由B站弹幕文化的扩大,“梗”真正开始攻陷日常,成为年轻人社交世界里的常驻“互动符号”。
当“玩梗”成了社交货币,影视作品也借此迎来了极好的机遇——谁能提供源源不断的“梗”,谁就能一直活在观众眼皮子底下。
《甄嬛传》就赶上了这波全民造梗的流量红利:“赶得早不如赶得巧”。
不过赶上时代红利的影视剧那么多,倒不是谁都有福气成为“梗源”。如何成为时代“梗王”,《甄嬛传》可是玩转得清清楚楚。破圈的“梗”如何养成,有这么几个要点:
第一,句式要短小精悍,便于传播。
《甄嬛传》中不乏长对白,但归纳其出圈的“梗”,几乎都是一行字幕、一张截图就能完整表达的句式。
比如脍炙人口的“皇上,三阿哥又长高了”、“春天了,连猫也要叫春”……用一图说尽,减少了信息在传播中的“跳失率”。
第二,吐槽更容易出圈,精准切中爽点。
人们为什么爱用梗?是因为要用梗表达自己词不达意的部分。人们什么时候容易词不达意?吐槽的时候。所以我们需要借助一些符号,完成一次又一次精准又幽默的吐槽。
《甄嬛传》深谙此道,每次华妃的吐槽都又准又爽,怎么能不出圈?
第三,文本与图像的场景适用性要强,可迁移到现实生活场景。
难能可贵的是,《甄嬛传》里的台词和演员表情,即使脱离了甄嬛宇宙也是天地广阔、大有可为。能无缝链接上观众现实生活场景的“梗”,就会是长命百岁的“梗”。
简单举几个例子,比如这个图多么适合打工社畜用来描述刚开完一整天会议的情绪:
再比如这个图,多么适合用来回应动不动就生气甩脸的同事或者同学:
再比如这个在疫情初期全民隔离时出圈的图,是不是像极了出不了门的平凡人类的心情:
短小好传播、犀利有爽点、场景可迁移,这样的“梗”遍布《甄嬛传》全剧。
嬛嬛四郎领衔宫妃王爷牢牢拿捏了“梗”的奥义,再借由全民造梗的时代潮流,《甄嬛传》自此开启了从“剧王”走向“梗王”的一生。
也正因如此,即使到了2021年末,这个十年前开播的剧集依然在创造着新梗。

没有观众永远年轻,但永远有年轻观众弹四郎的脑瓜崩儿
如果说《甄嬛传》赶上“梗社交”的时代红利,并凭实力成为“梗源”,那粉丝参与共创就是它能“接梗”至今的理由。
2
“粉丝二创”让《甄嬛传》随时整花活

《甄嬛传》这么能接梗,也归功于粉丝在“造梗”。
再好玩的梗也是有时效性的,“见多识广”的观众难免会有审美疲劳。所以,成为“梗源”不足以令一部剧“历久弥新”,粉丝朋友们的激情“二创”才能保证剧集年年有新梗,岁岁有花活。
先说个小结论:粉丝对文本或画面的参与式创造,更容易让剧集走出屏幕,成为观众们现实互动的原材料。
正如南加州大学知名传播学教授亨利·詹金斯在其《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中所言:

粉丝的……二次创作,作为自己的文化创作与社会交流的一部分……也是他们社会互动的基础……读者的活动不再是简简单单还原作者的意义,还要加上重新组合借用的材料并加入到活生生的生活经验中去。
如上文所说,B站带起了弹幕文化的浪潮后,其他视频平台也有样学样,迅速跟了弹幕功能。比如被《甄嬛传》保了一生荣华富贵的优酷平台上,粉丝们就通过“发弹幕”这一门槛最低、流行范围最广的创作方式,参与到了整个甄嬛宇宙的构建中。
3
《甄嬛传》铁粉的基本素养是什么?
是将《甄嬛传》看了326遍,其中有31遍是开着弹幕看的,否则无法度过每一个漫漫长夜。
《甄嬛传》的粉丝不仅将剧情梗广泛用于自己的生活,还在弹幕中为剧集创造新的梗,此番操作更是将《甄嬛传》的“梗能力”带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打工日子苦,举几个例子哄大家笑一笑吧。
粉丝热衷在弹幕上给剧中角色起代称,并成功创造了人物IP“果子狸”(果郡王)和“大胖橘”(皇帝):
没头脑(丽嫔)和不高兴(华妃):
除了创造人物IP,粉丝还热情打磨品牌IP“堕了么”,紧跟市场脚步。
深谙公关流量密码的粉丝善于制造“热点事件营销”,比如“倒数第二(齐二哈)给倒数第一(富察贵人)讲题”这一经典事件:
除此之外,在粉丝的持续努力下,剧里的一些台词变成了脍炙人口的传播Slogan,进而被应用于各种场景。比如“XX娇嫩,你如今几岁了?”:
这些新生梗,源起于甄嬛宇宙,但又比甄嬛宇宙拥有更大的适用度,能够承接更多的“新梗”项目,助力《甄嬛传》拥有源源不断的梗动力。
粉丝参与共创之路并不止于“弹幕”,更有“同人文”的加持。
如果说弹幕创造的梗都是短平快,那同人文创造的梗就是“长期主义”,两者合力让《甄嬛传》旧梗上有新梗。
举个例子,《甄嬛传》中很多角色都“领了盒饭”,粉丝对此十分惋惜。所以一系列“重生同人文”就面世了。比如《华妃重生》、《沈眉庄重生》、《安陵容重生》、《孟静娴重生》……
左右滑动查看重生合集
这些重生文本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梗”属性,所以粉丝应用这种文体为《甄嬛传》二创并发布在相关社区,很容易引发大量跟帖和讨论。
继而这些同人文文本成为了《甄嬛传》梗宇宙的外延,使得《甄嬛传》一直成为鲜活的社交谈资。

十年一个时代,足以令国人审美流变一遍又一遍。当同时期很多影视剧都成了时代的眼泪时,既能造梗又能接梗的《甄嬛传》却没有一丝年老色衰。
时光匆匆,《甄嬛传》最终能让观众容下,也是观众自己的本事。
[1]陈钢. 符号互动理论视角下玩梗互动行为研究[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20.
[2]张姗.经典古装剧《甄嬛传》的热播原因探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8(22):105-106.
[3]安静. 论电视剧中的“礼”文化传播[D].郑州大学,2013.
[4]陈钢. 符号互动理论视角下玩梗互动行为研究[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5]赵光亚,元丹.网络时代“梗”文化的实践逻辑与动因探究——以B站虚拟社区为例[J].东南传播
[6]亨利·詹金斯 《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参与式文化》
关于作者: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壹读(yiduiread),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

小妹也有自己的视频号啦!
每天两分钟
和你分享那些打动人心的人和故事
👇👇👇
记得点击上方视频头像
❤️ 进入主页关注我的视频号哦❤️ 
网易文创签约中国冰雪,成为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中国冰雪文创合作伙伴,更多项目欢迎咨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