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镜可知兴替,自中国近代第一位留学生,著名教育家容闳先生,1847年初赴美求学起,在过去的175年中,即便在战乱、磨难的阶段,中国的留学生为民族振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无论是中国航天之父的“三钱”,或是清华大学终身校长梅贻琦,亦或是语言学家赵元任、气象学家竺可桢、物理学家杨振宁,留学生在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新时代的中国发展了,进步了,在很多领域都处于了世界领先水平;疫情之下,我们似乎看到了很多人选择留在国内继续学业,那么,“留学”是否依然值得呢?
学术无国界
“跨国合作,共同面对”是大部分学者和专家的一致理念。我们听到了曾于哈佛大学及芝加哥州立大学交流学习的张文宏医生,以及曾于爱丁堡大学完成博士项目的钟南山院士与各国专家线上讨论,直播回答。
“科学家有国籍,但学术无国界”是大多数世界顶尖大学的共同信念。也是基于此,即使在疫情之下,美国的藤校联盟的国际学生申请人数节节攀升。哈佛大学的申请数量增长超过18%,而不得不官宣审理延期。
关于留学生的健康安全
2021年9月9日起,美国实施升级防疫政策,所有的联邦雇员必须接种疫苗,员工数超过100人以上的公司也必须接种疫苗,超过700所大学实行强制疫苗接种政策,排名前200的大学中95%的大学实行疫苗强制接种政策。
中国的国药及科兴疫苗在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可后已开始在美国被逐步接受,大多数的大学要求学生在课堂及校区佩戴口罩。种种政策表明,即使疫情仍将延续或成为常态,中国学生留学受新冠病毒的威胁将越来越小。
中国对于留学生的支持

2020年11月11日,教育部及人社部同时刊发“对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5337号建议的答复”,文中指出:留学回国人员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留学回国人员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方针,把做好留学人员工作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
同年12月7日,《光明日报》刊登教育部长陈宝生在一次活动中的讲话,他表示,
疫情终将过去,但世界已回不到过去,教育也不会再是原来的教育
。中国认为教育必须面向世界,与各国共同发展,将始终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不断加强同世界各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打造"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升级版,着力鼓励出国留学……

与此同时,北京、广州、上海等地同时出台放宽留学生落户的相关政策。
以上海为例,“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必须在上海”的限制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回国后2年内来上海工作,即便已在外地缴纳过社保也可办理。”
综上所述,后疫情时期,如果你担忧的是“学习”以外的事务,那将大可不必。或许,我们该讨论的是学校及学制的本身如何更好的为你的学业及成长服务。
以上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