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寻麻麻

不是虎妈,也拒绝佛系

搞定学龄前娃的性格、习惯和能力培养,我喜欢用策略。如果你和我一样,希望孩子有才、有趣,就一起加油吧!



当孩子行为越界,不听话不配合时,你是不是也很生气?


盛怒之下,你是不是也曾下意识地用报复性惩罚管教孩子?


“你再不好好吃饭,待会就别想看动画片!”


“你现在磨蹭掉的每一分钟都是自己的,五分钟后还没洗漱完,明天的郊游就取消!”

......


我一度以为,随着千寻长大,我自己也在成长,不会再出现这样的情况。但就在一周前,理性的我也忍不住情绪失控,陷入到报复性惩罚带来的恶性循环里。



1

事情的起因


一个周四晚上,我和千寻商量好,提前半小时洗漱睡觉,因为她第二天要早起,参加幼稚园的“小学访问日”活动。


洗澡的时候,千寻突发奇想,拿一个废弃的沐浴液瓶子做喷泉实验。她不断将水灌进瓶子,再挤压出来,玩得不亦乐乎,完全忘记了时间。


我和颜悦色地提醒她赶紧洗完睡觉,否则可能耽误第二天的行程。


几次提醒无果后,就有些生气。


直到时针指向晚十点,想到还有好几份棘手的工作邮件等着处理,而她还在浴室里自嗨,那一刻,我再也忍不住,冲她喊道:


你现在还不从浴室出来,明天的活动就不要参加了!


听我这么说,千寻的倔脾气也上来了:不参加就不参加!


我一下子陷入了两难境地。


现实是,我根本不可能剥夺她参加活动的权利,而这个无效惩罚,不仅没让她收敛行为,反而引发了敌意。


结果,我们两个人都被这次冲突弄得很不开心。她气鼓鼓地,我也很受挫又内疚。




2

为什么会下意识使用报复性惩罚?


一开始,我为自己找了很多理由,千寻太没时间观念了,说好的早睡,一遇到好玩的事,就忘光光;我自己一个人带娃也太累了,工作家庭好难平衡......但静下心来想想,我发现这些都不是主要的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是:


面对孩子的问题,我第一反应是要管好她,纠正她的行为。而不是先管好我自己的情绪,想想用什么方法应对才有效。


我关注的是孩子行为,而不是我自己能做什么。


P.E.T父母效能训练课程的开发者托马斯.戈登博士认为,父母这种“错位的关注”是引发亲子冲突最常见的问题,当孩子处于问题区,父母总想去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代替孩子成为问题解决的主体。


生活中,类似场景比比皆是:


当孩子哭闹,父母最爱讲的话是:“别哭了。”一心想的是让孩子停止哭闹;


当孩子做作业不认真,父母在一旁怒气冲冲地催促,一心想的是让孩子赶紧完成作业;

......


我们在意的、焦虑的,都是孩子的行为。


只要孩子“问题行为”消失了,父母就会感觉好受。


这种心态下,急着解决问题的我们,就会下意识地使用那些简单粗暴、看起来能快速见效的方式,比如报复性惩罚。(有没发现,大人情绪化起来,和孩子也差不多呢)




3

报复性惩罚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伤害?


塞尔玛·弗雷伯格是美国幼儿心理健康和发展精神卫生治疗领域创始人之一,著名儿童精神分析专家。


她总结出了报复性惩罚的两个特点:一力度过大;二毫无逻辑。


比如,孩子午饭时发脾气,把饭菜撒到桌子上,激怒了父母。


这时候,他的父亲说:“某某,你再捣乱,就不要吃饭了,回自己房间呆着,吃晚饭时才准出来!”


对这位父亲来说,他只是急着让孩子停止破坏行为,不是真的想让孩子在房间呆那么长时间。


但对孩子来讲,这惩罚的力度远远超过了他能忍受的范围,只会加深他觉得自己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感觉,引起敌意和报复情绪。


他可能会把全部心思用来想象如何继续反抗,而不是懊恼自己刚才幼稚的行为。


这对孩子的情绪管理培养很不利,容易激发逆反性格的形成。


报复性惩罚的另一个特点是毫无逻辑。


盛怒之下,很多父母都会不假思索地抓住一项孩子在意的权利,把剥夺这项权利作为对孩子的惩罚。


就像前面讲到的例子,气急中,我用剥夺第二天参加活动的权利来惩罚千寻,因为我知道,她很重视这次活动,只不过小孩子心性,当下有好玩的,就忘了明天的安排。


但沉浸在玩乐中的千寻,没有亲身感受后果,并不清楚玩水和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


于是,听到我的惩罚,她的反应是对抗。


她想的是“妈妈不喜欢我玩水,她在报复我。”而不是“玩水会导致晚睡,明天起不来,我就没法参加活动。”


类似场景还挺多,只要我们认真回想,总是能想起一两次。


“某某,你再不好好吃饭,今天的动画片时间就取消!”

(吃饭和看动画片没有逻辑关系)


“某某,你不认真把这几道错题改完,待会别想下楼玩滑板。”

(改错题和玩滑板没有逻辑关系)

......


孩子从这种惩罚中反思不到任何东西,反而会逻辑混乱。


在他们看来,这更像是父母的报复行为,而不是自己行为不当导致的后果。




4

当事情再次发生,我会怎么做?

 

1

 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


这是最近让我受益很多的一个思路。


前面有讲到,我们之所以会下意识用报复性惩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把关注点放在孩子行为上面,急于纠正她的行为。


那么,我要做出的第一个改变,就是分清哪些是我要关注的,哪些是我不需要关注的。


我不要盯着孩子的行为,快速解决问题。


而是要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首先确保我的情绪是稳定的,回应是理性的。(每次这么提醒自己,弱化冲突的效果很明显)


最后,即便孩子没有按预想的结果发展,我也不必被挫败感围绕。


我已确保自己的表现,如果事情还是没有改观,那就让孩子学会承担行为导致的后果吧。


比如,我不盯着千寻玩水这件事,而是想想我可以做什么?


我可以讲清楚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询问她是否愿意承担,如果她表示可以承担,我大可以释然一些;


我还可以转移她的注意力,告诉她我很希望她快点结束洗澡,和我一起玩临睡前的小游戏。


又比如,常见的“作业磨蹭”问题,如果父母不是盯着孩子作业一味催促,而是想想自己可以做什么(帮助梳理解题思路、引导式的提问、一起做个计划表等),效果就会比催促好几百倍。


当我们不再将关注点放在孩子的行为上,而是放在自己可以做什么上面,你会发现,冲突减少了,而我们更便捷、轻松地实现了教养目标!


(图片来源于Canva)


2

 把视角切换到孩子身上


切换到孩子视角,也是一个为愤怒情绪按下“暂停键”的好办法。


朋友曾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让我很感慨。


去年春节,他带四岁儿子去洛杉矶的好莱坞环球影城,在侏罗纪公园里人特别多,人多本来就有点烦,儿子这时候突然闹着要抱,朋友很火大,忍不住呵斥了儿子几声。


没想到,孩子大哭起来,朋友不得不蹲下去哄。


当他和儿子同样高度时,突然发现,视线所及之处,全是密密麻麻地大人腿,好像掉入一个黑暗森林,太恐怖了。


朋友说:“那一瞬间,我突然有点伤心,我好像从来就没有试着从孩子的视角去看看。


我记得英文里有句谚语叫:Put yourself in someone else's shoes,中文翻译过来就是换位思考。


这个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很多时候,当我们为孩子的行为火冒三丈时,忘记了从孩子视角看看。



吼过千寻后,我冷静下来会想,她还是个5岁的孩子啊,贪玩本就是这个年龄孩子的天性,我有什么理由要求她每时每刻,都像成人那样准确规划自己的时间呢。


回想一下吧,我们冲孩子发火的时刻,有多少真的是孩子的错?


打翻的水杯,或许是“意愿和能力之间的差距”;衣服上的颜料,或许是“创意与规矩之间的矛盾”;不肯睡觉的哭闹,也许只是少了一句平心静气的安慰......


当你换个视角看过去,很多东西都会变得不一样。


“蹲下来”这个词,已经被说过太多遍,但又有多少父母真正理解并坚持运用呢?


我突然想到千寻最近刚学会的一个句子“站着说话不腰疼”。


每当我缺少同理心,她就会讲:“妈妈,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这句话总是提醒我,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个身高还不足1米2的小孩,我应该蹲下来,和她一般高,这样就不会腰疼。:)


还真别说,蹲下来的时候越多,我生气的时候就越少了,透过孩子的视角看过去,好像也没有那么多可生气的。



两个简单却有效的方法,你Get到了吗?



当孩子哭闹发脾气、行为越界,总之让你头大很烦恼的时候,把握住这两点:


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同时把看问题的视角切换到孩子身上,就会收获巨大!(更顺利的教养和更融洽的亲子关系)


最后我想说,很感谢这次偶然的亲子冲突,它让我思考了很多,也改变了很多。


我愈加相信一句话:


每个孩子都是上帝派来的天使,她的到来,就是为了帮助我们成长为更好的人。


(图片来源于Canva)


谁都不是天生懂得怎么当父母,谁都会有情绪失控、大吼大叫的时候,重要的不是埋怨自己,为什么做不好一百分妈妈,重要的是,我们能透过生活中与孩子共处的小事,去反思、成长、改变!

 

为人父母,归根结底是一场修行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推荐阅读


【自然拼读逃逃用美国学前班的课程带孩子轻松入门!

孩子有无逻辑思维,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 一文谈透逻辑能力培养

我用六年陪娃乐高经验,回答你最关心的两个乐高问题

既会背诗又会算数还是没通过幼升小面试,缺的是一种思维方式!

我们平台的思维导图新书——《孩子受益一生的思维力》出版了!


一本以零距离观察美国课堂的角度,采集第一手教学实践材料、提供原汁原味学习用例的Thinking Maps方法书!敬请启阅: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好,我们是一群

行走在中美两地的家长。

分享

地道的美式教育资源

靠谱的育儿经验攻略

我们为您精选了孩子的书籍、玩具、用品,点“阅读原文”来看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