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一段时间,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退出世界大学排名的消息引发关注和争议。一方认为这一决定符合中国教育发展方向,将成为大趋势,退出排名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大学、中国教育、中国文化的自主性和勇气;另一方面则认为这是在“关起门来自己玩”,是“输不起”,是与世界教育在“脱钩”,所以这无疑是一种倒退。
事实上,中国高校退出大学排名容易,但中国自主地构建一套教育评价体系,还有多方面挑战,再加上中国高校本身存在的问题,更加剧了这一挑战。
退出世界大学排名有迹可循
在中国人民大学等三所高校退出世界大学排名引发关注前,已经有诸多迹象。
2020 6 30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该方案提到,“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破除唯分数、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
2022415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中共南京大学委员会关于十九届中央第七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其中南京大学校方明确,在《南京大学“十四五”规划》和《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整体建设方案》编制中,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均不再使用国际排名作为重要建设目标。
425日,中国国家主席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同时亦表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理性看待世界大学排名
大学排行榜好不好,取决于评价标准的设计,取决于获得数据的方式,也取决于具体操作时是否严谨。目前,国际有影响力的高教领域排行榜包括,英国泰晤士世界大学排行榜、英国QS世界大学排行榜、《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国人民大学20212022年度在这三个排行榜上的平均排名仅为600名,甚至低于中国一些“双非”(非985、非211)学校。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国际关系学院原教授储殷在接受香港01采访时坦言,中国人民大学退出世界大学排名很正常,首先,目前的国际排名大多是商业化的,存在很多的营销成分,涉及到高校支出,这也给中国高校造成很多困扰;其次,国际排行榜大都偏重理工科,中国人民大学作为文科主打的院校,排名对其并不友好,所以人民大学一直表现也一般,这次退出也有这方面的考虑;最后,世界大学排名里面的一些国际化指标,落地到中国后存在兼容性的问题,比如国际老师、留学生数量等要求,这次退出对缓解这些问题也会有很大帮助,国际期刊论文的发表等依然很重要,但对外籍老师的数量要求不会那么高了。总而言之,退出排名之外,中国最关键的还是要建立新的指标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主任刘元春表示,长久以来,中国的教育,中国的高等学校始终被缺乏合理、准确、系统的评价标准所困扰。在中国国内,各种商业结构的所谓“学校排名”、“学科排名”大行其道;国际上,教育评价国际话语权不强,各种“洋标准”、“洋指标”、“洋名次”产生了比较大的社会和舆论压力,甚至有时会打乱我们的发展节奏。尤其是以人文社科见长的高校,更是在一些指标设计上偏重于理工学科的评价体系中,挨了不少骂,吃了不少亏,受了不少委屈。因此,我们亟待在教育评价领域向世界确立中国标准,亟待回答好“如何定义世界一流大学”、“如何衡量世界一流大学”、“怎样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等一系列关键问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亦提到,过去十多年来,很多高校存在着按照大学排行榜排名指标办学的问题,有的大学排名提高了,但大家对其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整体风气并不满意。因此,对于排行榜应理性看待,比如学校可根据一些信息结合自身情况做决策参考,但不能围绕排行榜办学,变成“排行榜中的大学”,也不能把排行榜作为学校非常重要的办学成就加以宣传,更不要追名逐利、被排行榜绑架。“过于在意排行榜会导致排行榜机构排行乱象,反之排行榜机构为提高公信力,在指标设定和获取数据真实性时,会进一步做得更严谨,从而起到对办学更好的参考作用。”
一定程度上被国际排名绑架,也成为香港、台湾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也造成了研究本土自身问题学者的匮乏。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平在接受香港01采访时表示,香港有很优秀的学者,不少是有欧美背景的学者,但他们瞄准的标准是欧美的学术标准、学术评价、学术排名,写英文文章跑去欧美杂志去发表,甚至直接研究欧美,真正做香港研究的学者其实不多。“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有难度,接地气难,另一方面也是政策性激励不够,还没有一套体制机制去鼓励一流学者专注于研究香港。”
中国高校真正的挑战是如何“以退为进”
中国高校退出世界大学排名很容易,也自有其考量和内在逻辑,但如何以退为进,创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评价体系,挑战才刚刚开始。
2016517日,中国国家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到中国学者社会科学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亦是中国高校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比如发展战略不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亟待提高,学风方面问题比较突出,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急功近利、东拼西凑、粗制滥造,有的逃避现实、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有的剽窃他人成果甚至篡改文献、捏造数据,等等。基于此,最高领导人表示,“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要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建立优秀成果推介制度,把优秀研究成果真正评出来、推广开。”
走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理想很丰满,但过去几年,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降低和办学空间的限缩,现实却又很骨感。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坦言,要办成有特色的大学,首先要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给大学更大的办学空间。当前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大学办学自主权缺失,包括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模式上存在很雷同的现象。但如果所有大学都是千校一面,就无法办出有个性的大学,更无法在国际竞争环境中获得竞争力地位。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