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垂垂妈朗读音频
音乐:Julian Lloyd Webber-Arioso (Adagio in G) from Cantata BWV 156
歌曲:王若琳-Love is Calling Me
家有俩娃,老大是“学霸”,老二却是“学渣”,父母如何做到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如何唤醒孩子的学习内驱力
如何陪孩子度过“叛逆”的青春期
为人妻母多年,心力交瘁,女人如何找回丢失的自我,重新拿到生活掌控权?
如果您也正为以上问题烦恼,不妨听听她怎么说。👇
郭红,知名编辑、作家,当代著名学者周国平的夫人15岁男孩叩叩和23岁女孩啾啾的母亲,著有《长岛小记》。
2022年3月,尹建莉父母学堂【破界对话】栏目与郭红女士进行了对谈。
学堂:
您的一儿一女现在分别处于什么样的成长阶段?
郭红:
我的两个孩子年龄相差8岁半。啾啾从纽约大学戏剧导演系毕业后,在担任电影制作人。叩叩上初三,马上面临中考。
学堂:
您觉得养男孩和养女孩有什么不同?
郭红:
啾啾一直到中学都是很内向的女孩子,话很少,总是在观察和思考,不用大人操心,学习成绩就很好。
叩叩就和姐姐相反,很排斥学习,成绩常在班级里垫底。他太有自己的个性了,不肯接受外界的规则。但是上初三后像突然开窍了似的,每天跟人家比着赛的学习。
郭红和叩叩母子
学堂:
这很令人好奇啊,转折点是什么呢?叩叩为什么突然被激发出了学习的动力?
郭红:
其实这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要说转折,还要从他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讲起。
那之前叩叩在学校一直是“后进生”,我们也有些担心他的社会适应和发展问题,就带孩子去咨询另外一所学校的校长。
没想到那位校长看了孩子后对我们说,叩叩是一个很正常、很可爱的孩子,这令我们十分意外。
于是我们帮叩叩转到了这所能够平等看待每个孩子的学校。
更大的转折出现在一节体育课。那位体育老师第一次到他们班上课,就盯着叩叩亮晶晶的眼睛说“你,我要定了,你必须要来参加定向越野”。
叩叩就像《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小豆豆,突然遇到了一个懂他的老师。
那之后每个星期六,我们都要起大早奔赴北京各大郊野公园,陪着他跑步,一跑就是4年。
通过越野跑,通过这4年的时间,叩叩完成了一个蜕变,不但身体素质非常好,自信心和内驱力也得到很大提升。
过去他是全年级体育最好的几个孩子之一,要是发现有人比他跑得快了,就要求我在家里买跑步机加练;现在这种胜负欲和成就感发生了迁移,扩展到和同学比赛学习。
在超越的过程中他体验到很大的乐趣。
学堂: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做了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帮孩子找到适合他的学校、适合他的老师。
郭红:
对,一个能看见孩子、懂得孩子、包容孩子的老师,会使孩子不再觉得自己是个例外。
男孩叩叩
学堂:
许多家长会无意识地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作品、自己的延伸,因此会认为,如果孩子表现不够优秀,就代表我这个人的人生有瑕疵,就会产生改造孩子的冲动。那种时候,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爱。
郭红:
的确是,所以我会反复给叩叩确认,给他信心——妈妈很爱你。
不论是他考的很糟糕,还是他垂头丧气地回来了——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我都不会站在成绩考核那一边来对他进行谴责。
我一直有一个观念:
父母亲要把事业的成功和失败,与人生的成功和失败区分开。
事业成功的人不一定有一个成功的人生,而
成功的人生更重要。

像我女儿那样特别努力的孩子,我反而会告诉她,你不用那么努力。
我觉得即使孩子将来就是一个职业普通的人,但她有很好的性情,仍然可以过上很幸福的人生。这比有的人公司上市完跳楼,不知道成功多少倍,是吧?
那就是一个人压榨自己的全部能力,拿自己的人生做赌注,去换取事业成功的反面教材。
哲学家康德说,人应该成为目的,而不应该是工具。
如果你真爱你的孩子,那么孩子是你的目的,而不是孩子的学习、孩子的收入、孩子的房子是你的目的——这些都不配成为目的。
只有非常虚荣的父母,才会把孩子学业、事业上的成功当成目标。
孩子成为一个健全的、善良高尚的、能够感受美的、能够幸福度过自己人生的人——这才是目的。
学堂:
家长选错教育目标,会产生什么后果?
郭红:
我有一个朋友就是这样,他非常懂音乐,是那种超级音乐发烧友。
他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要求女儿学钢琴,他女儿也弹得非常好,16岁就得到一个青少年大赛冠军,国家出钱给她开音乐会。
然而开完音乐会后,她告诉爸爸,
你让我做的我全做到了,从今以后我再也不要碰钢琴。

对这个孩子来说,她浪费了那么多年的时光,父母又何尝不是浪费了自己的时光呢?
虽然孩子取得了成就,但是她不要了,她觉得那是父母给她的要求,她只是父母的工具。
我就觉得很可惜啊,这是双输。
所以一定要去倾听孩子,观察孩子究竟是怎么想的。
一个孩子到了我们手上,我们是为了让他成为我们的奴隶和工具吗?不是的,我们是为了让他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父与子
学堂:
您是如何倾听孩子、观察孩子的呢?
郭红:
举一个例子吧:
啾啾从小内向,但是上高中后突然热爱上戏剧,甚至打算以戏剧为大学专业和未来职业。
我们作为家长一开始是有担忧的。我们以前很少看戏,只知道戏剧的受众面很窄,就担心孩子未来职业受限。
一个朋友开导我说,郭红啊,你是在拿你过去的人生经验决定孩子将来的人生道路。
这句话给我非常大的一个提醒。
转念之后,女儿搞戏剧过程中需要什么,我们都不加约束地提供支持。
后来,通过啾啾给大学写的申请书,我们才了解到她选择戏剧的深层原因。
因为她爸爸是著名的学者、作家,她一直承受着很大压力。比如作文写得好,别人不会承认是她自己努力得来的,只会说“你爸爸是作家嘛”。
啾啾就下决心一定要做一件爸爸不懂的事。
等到她在戏剧上面获得很多同学老师的认可之后,她就觉得自己终于找到这件事了,不是生活在爸爸的光环和阴影之下了。
用啾啾自己的话说:“我不再是他的附录,他则成为了我继续谱写人生时一个有用的参考。”
这件事情给我们的触动很大,提醒了我,当孩子表现出来特别想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父母可能没有意识到深层的原因是什么,但孩子的决定一定是有深层原因和充分说服力的。我们在不知道的情况下一定要尊重孩子,而不是把我们的想法强加给他。
像我女儿,她很乖很懂事,如果我说你坚决不要做,我跟她闹,她一定会听我的,但她会很痛苦,她会独自消化这个痛苦,结果就是我们打着爱的名义给她上了一个枷锁。
不要以为只有打孩子一顿、骂孩子一顿是束缚,很多时候我们打着爱的名义说“为你好”,也是对孩子的束缚。
学堂:
这个过程很令人感动,让我听到身为父母,如何在自身经验、认知有局限的情况下,仍然竭尽全力克制自己,不去入侵孩子的空间,保护孩子的梦想。这种放手其实并不容易。
郭红:
父母对孩子的关心,要放手但不撒手吧,也就是留意孩子,但要不动声色。因为你不可能知道你的孩子会长成什么样,成长是一个神秘的过程。
心灵的成长需要空间,需要沉默,需要独自消化。父母亲不能让孩子在充满干涉的情况下去成长心灵。
在我家,如果孩子发呆,我们是不会去打扰的;如果孩子在看书,不论他看的什么书,我们也不会去打扰,特别重视给孩子沉默和独处的时间。
我觉得再厉害、再高明的父母,都没有资格去占据孩子的头脑。一旦父母把拙劣的、有限的干涉强加到孩子身上,就会让孩子走不必要的弯路。
孩子有权利选择他的注意力在哪里,在哪里放空,在哪里想象。
眼前这个小生命,我们只是很偶然地成了他的父母,没有权利主宰他的人生。
真正的爱一定是带着尊重的。
女孩啾啾
学堂:
哪怕在孩子年龄很小、在大人看来还“不懂事”的时候也要这样做吗?
郭红:
是的。像啾啾很小的时候,我们要带她出门就会征求她的意见。
一次我们要去一个朋友家吃饭,就问啾啾,今天晚上去某某叔叔家吃饭,你想去吗?
啾啾说:“宝贝不去。”
我说:“他们家很好玩啊。”
啾啾还是说:“宝贝真的不想去。”
我们就跟朋友道歉说,因为孩子想在家里,我们不去了。
朋友批评我们太过分也太肉麻了,为什么让屁大点儿的孩子做决定?
我后来反省,虽然当时只是出于本能——我心疼我的孩子,她不高兴去,我为什么要让她不高兴啊?或者我们把她扔在家里,让她眼巴巴地等着我们?
但我也相信,孩子说不去,一定有她的理由,不然为什么去另外一个朋友家,她就张罗着要去呢?
从孩子会说话,涉及到他们的事,我们就一定会征求他们的意见。
学堂:
叩叩正值青春期,许多父母头疼孩子青春期“叛逆”的问题,您家是如何处理的?
郭红:
哈哈,他跟我们犟的时候我们基本上就不说话,我们都是认输的。
他如果锁上自己的房门,我们也不会管他在里面干什么。
时间长了以后,他知道你不会说他什么,你不会反对他,他反倒出来征求你的意见。
现在他经常就是话痨。我要是靠在沙发上看书,他就会蹭过来挨着我坐,跟我讲“妈妈,今天我们班谁谁谁好搞笑”之类的。


只要给到孩子足够的空间,亲子关系真的是太融洽了。
只有当孩子认为一个东西是父母强加给他的时候,才会反抗;当他发现父母接纳他的想法,尊重他的意愿,自然愿意和父母分享更多。
正如一位作家写的,在家里面父母要做善于认输的人,孩子赢就双赢。
周国平先生与儿子叩叩
学堂:
有些家长可能会觉得,“孩子,你看我养你这么辛苦,你是不是应该多听我的话,少气我?”
孩子不服从的话可能立刻吼叫打骂就上去了……那遇到这种意见相左、亲子冲突的情况,您是怎么处理自己情绪的?
郭红:
我其实特别恨这种在家里面对孩子施加暴力的做法。语言暴力和身体暴力只能教会孩子崇尚武力、欺负弱小——这就是野蛮。
要是我自己过于冲动,说了不好听的话,一定会跟孩子道歉。
学堂:
中国家庭亲子冲突集中爆发,往往是围绕孩子的学习问题。
家长普遍都希望孩子取得好成绩,将来出人头地,因此可能会比较心急,对孩子要求也高。
即便孩子已经取得了的进步,家长也倾向于去看孩子尚且不足的地方,花很多时间精力盯孩子的成绩,结果却不好。
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郭红:
家长把时间精力都花在盯孩子的成绩,结果就是孩子被捆绑了,家长也被捆绑了。孩子成了囚犯,家长成了狱卒。
啾啾小时候有一次因家里有事请了3个星期假,没去上学,但回校第二天就要参加期末考试。请假期间就由她爸爸每天教她两小时功课,没想到回学校后还考了个年级第一,孩子自然特别高兴。
但是她爸爸就跟她讲,以后再也不许考年级第一。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觉得第一名的孩子会一直处于焦虑的状态,生怕被别人超过,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不利的;我也并不认同孩子的生活中只该有学习和成绩。
看到孩子特别努力在学习的时候我是很心疼的,就在想,我的孩子今天一天都没有出过门,他不是个学习的机器呀。所以我常常都在问孩子:你今天该出去晒太阳了吧?该去打球了吧?该去带小狗玩了吧?


孩子有学习之外的生活,对孩子的性情才是好的。
学堂:
家长们还是会关心,孩子怎样才能自觉自律地学习?
郭红:
我觉得第一是要让孩子做他喜欢的事,这样他才会有内驱力;
第二是父母要懂得怎样鼓励孩子,帮孩子建立自信。
比如我家叩叩有次说,“妈妈,我想成为有钱人,学什么专业可以比较有钱?”
我就趁机告诉他:
“每个行业的顶尖人物都可以是有钱的,重要的是你首先要做你喜欢的事;做了你喜欢的事,你才会享受做的过程,才能把它做到最好;做到最好以后你自然就会很有钱。
他现在就知道想要成为一个有钱人,就得先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变得很牛,就变得很有内驱力。
当孩子讲出在你看来比较幼稚的想法时,不要轻视也不要打击,而要用开放的态度允许孩子充分表达,并在其中找出积极、合理的一面对孩子进行鼓励,孩子就会觉得自己被承认了,自己是很有价值的,就会很开心。
如果孩子一讲自己的想法你就表达不屑,那孩子就会接收到父母的态度——“你个小屁孩说的都不对,父母永远比你英明、比你牛”——那孩子就会产生对自己的不自信。
学堂:
当父母愿意听的时候,孩子才愿意说。
郭红:
对,父母给孩子一个表达的空间,孩子才会在不断表达的过程中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当他这个自我建立起来以后,他才有可能说“我去探索这个世界”“我选择什么”“我喜欢做什么”,他才有可能按照他自己的意愿来过这一生。

学堂:
如果您和周国平老师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有不同意见,会怎么处理呢?
郭红:
如果面对一个事情,我俩有不同看法,我就会平和、诚实地对孩子说:
“这件事爸爸想让我这么对你说,但其实妈妈自己是这样想的。你看爸爸妈妈的想法虽然不一样,但都是想对你好。
爸爸挺担心你的这件事,而妈妈对这件事其实了解的不多,也不像爸爸那么担心,你可以直接去跟爸爸聊聊吗?”
孩子确信爸爸很爱他,自己就跑去了。他俩在那说了一晚上,说完以后关系可好了。
所以说这个沟通可以很透明啊。
学堂:
中国家庭中一般是妈妈对孩子生活上照顾更多,孩子对爸爸的看法往往来自于妈妈的灌输。
有的孩子跟爸爸很生疏,或者对爸爸留有不好的印象,其实是妈妈把自己对丈夫的怨气转嫁给孩子了。
而您会创造机会让父子、父女单独相处,让孩子看到真实的父亲。
郭红:
是的,我觉得父亲在育儿过程中其实蛮被动的。
孩子跟妈妈有天然的亲近,爸爸有时候在外面干着急,插不进去,偶尔一插进来吧,笨手笨脚的还会被妈妈和孩子同时嫌弃。
妈妈们有时候需要注意觉察,自己是否想要独占孩子的爱。
实际上,让父亲以他更社会化的方式来跟孩子打交道,能让孩子成长得更健全,也能减轻妈妈独自承担的压力,何乐而不为呢?
比如我女儿青春期的时候,我去接她放学,她在车里跟我谈她的困惑,我就告诉她,这件事情爸爸比我想的更多,角度也和我不一样,可以和爸爸谈谈。
孩子回到家就开始跟她爸爸谈一些真正的问题,比方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孩子的理解是什么?爸爸的理解是什么?
这个谈论或许没有得出标准答案,但重要的是,爸爸在谈论过程中向孩子展示了一整个的思考方法。
直接的结果就是,啾啾高二暑假去参加耶鲁大学的summerschool(夏校),教授评价她有罕见的学习人文科学的能力。这其实就得益于家庭当中经常性的谈话、讨论、思考的氛围。
现在的情况是,学校教育经常就是灌输,所以家庭教育一定要重视开放性的讨论和思考——不在乎水平高低,重要的是给孩子创造独立思考的环境条件。
学堂:
许多女性在为人妻母后会发现,生活都被家务琐事、照顾孩子占据了,失去自我,十分痛苦,您有这样的体验吗?
郭红:
有啊!
我有两个孩子,很长时间我也是处于不工作的状态,专心照顾家庭,经常累得找不着北。
几年前有一天,我突然就特别崩溃,关起房门大哭了一晚上,谁都拦不住。
那天就觉得人生突然向你展示了真相:
我是孩子的妈妈,妈妈的女儿,老公的妻子,但如果去掉这些标签,我是谁?
如果孩子长大了,妈妈去世了,老公离开我了,我就发现我什么都不是啊!
然后我就想,如果明天就要死了,今天晚上我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我最想要做的事情我做了吗?我没有做。
我从小最想干的不就是想当作家吗?为什么到现在都没有开始呢?如果明天就死了,我这辈子不是白过了吗?
我是过着没有自我的生活啊!
从那以后我就说,我为什么不现在就开始呢?所以我就开了我的公众号,哪怕不能经常更新,但这件事情我必须先让它出现在我的生命里。
后来我写出《长岛小记》这本书,也是因为开了公众号以后就有一些朋友关注和鼓励我。
我发现当你开始表达自己的时候,才真正找到自己。
女性朋友,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经常追问自己,我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不能够被所有的社会角色把你给切割了。
当你被切割以后,你是一个碎片式的人,你没有在内心中把自己整合成自己真正想要的样子,到年老无能为力的时候会觉得自己白活了。
人只有当你真的做上了自己热爱的事情以后,你才会发现自己是有很多光芒的。
但你没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就会感觉自己像消防员似的到处灭火,解决这个问题、解决那个问题,解决完以后却发现自己是空的。
许多女性出现产后抑郁,我认为和自我的缺失是有关系的。
她真正的需要被忽略了,她为自我做的事情太少了,她全力以赴每天照顾婴儿,她会觉得自己是个奶瓶、是个护工、是个保姆,唯独不是自己了。
所以我就说牺牲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们不要为了任何人去牺牲——为了爱情牺牲自己,为了孩子牺牲自己……都不要牺牲自己——要让这些东西成为你的养分,帮你成就自己才行。
学堂:
媒体也都在说,女性你要爱自己,但很多女性感到很迷惑,到底什么是爱自己?
郭红:
我觉得爱自己首先要知道自己是谁,要清楚自己的爱好,清楚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
这个真正的需要,我认为本质上来说它不是物质的需要,一定是一个精神上的需要,内心的需要。
学堂:
如何找到这个真正的需要?
郭红:
我觉得读书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另外一个就是跟朋友之间的交谈。
如果你没有读过一些大思想家的书,你就只能参照你父母或你亲戚的精神境界来决定你的人生方向,你为自己找的参照就太差了,是吧?
一定要去读最好的书,给自己找更好的精神标杆。

郭红,图源:《长岛小记》
学堂:
现在不管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大家都有一个比较共通的焦虑,就是要跟人家攀比,看谁能挣钱。
好像社会对人的评价标准是很单一的,导致父母、学校对孩子的评价标准也相应单一,就是看成绩。
大家会简单推导,好成绩才能通向好职业,好职业才能通向大财富,才能通向被人羡慕的成功。
而您却在《长岛小记》中写:人生没有成败,只有喜欢与不喜欢。
您是怎么得出这种在多数人看来比较佛系的价值观的?
郭红:
我在工作生活中发现,那些真正很快乐的人,并不是世俗意义上特别成功的人,很多成功的人都不快乐。
我认识一个很大的上市公司的创始人,财富是很多的,可是从我见到他的第一天起,他就在谈论苦恼。我就觉得财富的确能让你更容易得到很多快乐,但它并不能够决定你幸福的成色。
我也看到很多财富有限,但自得其乐的人。
我认为现在社会的价值观其实已经比我小时候更多元了。很多时候,
赛道狭窄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限导致的。

如果我们眼睛只盯着最富有的人、金字塔尖儿上的人,那多少人都是在金字塔尖儿下面的,甚至是地基吧?
可是如果我不盯着金字塔呢?金字塔外面是不是还有很大的世界?
我们不要把通用的价值观作为自己唯一的选择,事实上有很多的价值观可以选择。
你需要的是打开你的世界让你的价值观不再那么单一,然后要给自己心灵生活,给自己空间去领略不同思想家、作家展示的精神风景。
我觉得一个人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完成自我教育。
学堂:
当父母完成自我教育,那么面对孩子的事情时,也会没那么焦躁,会更云淡风轻一些。
郭红:
是的,当你自己成为这样的人的时候,你自然可以这样去处理生活中的事情。当你自己还不是这样的人,那哪怕别人告诉你100个育儿招数也不好使。
所以做父母是一个要向内修行的过程。
一些父母会以为,当父母就是要去改造孩子,但不知道,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父母最重要的其实是修行自己。
*2022年,尹建莉父母学堂全新推出【破界对话】栏目,旨在汇集同领域、跨领域名家、大咖、知音,碰撞观点、开拓视野、增加声量,共同感悟生命、体验成长、重写教育的常识。此文为【破界对话】栏目系列文章之一,更多好文,敬请期待。
郭红女士新书《长岛小记》现已上架。
尹建莉老师曾评价这本书:

这本书既是“生活在别处”,又是“生活在处处”。她描写的亦是我们每个人当下的生活。只要葆有天真和热爱,再琐碎的生活,也能过得异彩纷呈。
↓识别下图,即可购买
作者介绍
小猪猪,倾听者,感受者,记录者,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内容编辑,内容总监。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发送“转载”。
主播介绍
垂垂妈,一个低调的文艺女青年,荔枝fm主播。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郭红新书《长岛小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