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将至,苏镝坷又开始“闻风而动”了。
2022年4月末,江南地区迎来了一轮强对流天气。正在中国传媒大学摄影系读大三的苏镝坷,因为疫情留在杭州的家中上网课,但窗外的风起云涌让他坐不住了:作为一个拥有23万粉丝的气象科普up主@风羽酱-sdk,天性和使命感都催促着他向外冲。
4月25日晚,苏镝坷发布了7张照片,画面中的天空一半白一半黑,浓重得宛如夜幕的黑云从右侧压向高速公路,我们所熟悉的日常,仿佛顷刻之间就要被碾碎。
4月25日,苏镝坷用纪实摄影的手法在长三角记录到的弧状云。
在配文中,这位2001年出生、今年21岁的摄影师写道:“随着雷轰、大声、闪电,弧状云将天空与大地连接,眼前的下击暴流似要洗涤这个世界。风暴教给我们的,除了自然生命的缤纷,也许还有如何思考与更好地面对当下。”
看来这段追风经历,对他触动挺深。
狂风暴雨袭来,白天瞬间变成黑夜。
苏镝坷在气象圈、摄影圈和科普圈都小有名气,因为他追逐风暴,还边追边拍。他和他的伙伴们有个浪漫的称呼,叫做追风人——风是实实在在的风,携着狂风、雷电、暴雨,甚至冰雹呼啸而来的台风和强对流天气,都是他们奔赴的目标。 大多数人想要关在窗外的“意外状况”,追风人却想往里面冲。对他们来说,那是收集宝贵气象资料的机会,也是又一次人类本能爆发的前线。
截至目前,苏镝坷追风总里程数已超过2万公里,精确拦截了包括"利奇马"、"烟花"在内的4场台风,上百个强对流系统,足迹踏遍浙江、上海、江苏、山东、辽宁、吉林,一直延伸到内蒙古的通辽和包头。
在内蒙古追风时,苏镝坷和伙伴的追风观测车与闪电的合影。
在国内,像苏镝坷这样实地追风人并不多,有追击天气系统经历的人不过百。强对流天气多发生在夏天,正好和暑假的时间对应,这也是追风人多为在校大学生的原因。很多人觉得这是最标准的理想主义:一群少年,青春热血,在风暴中心欢呼雀跃。但是对于苏镝坷这个年轻的追风老手而言,深入风暴中心,远不只是极致的自我陶醉那样简单。
当我问他,自己的身心内外有没有什么东西被追风改变时,他停顿了片刻,郑重其事地说:“汇聚成一句话,就是风暴在教我们做人。”
追逐风暴,是一件非常真实的事
4月25日的那次风暴照片发出后,我找苏镝坷聊了聊。在一番夹杂了气象名词、风暴原理,详细到几点出发、路上吃了啥的追风历程后,他说,不如来看片吧,我为什么这么痴迷追风,还在风暴里不要命地扛相机拍摄,这部片子要负很大责任。
于是我第一次,在采访中和受访者连上屏幕,看起了一部40分钟的纪录片。
“这是一部很伟大、很伟大、很伟大的片子,这个摄影师把IMAX胶片摄影机直接送到了龙卷风里!”
这部被苏镝坷奉为“神作”的影片叫《Tornado Alley》,上映于2011年,由美国风暴摄影师Sean Casey花费8年拍摄。他驾着自己改装的“追风装甲车”在广阔的大平原上驰骋,追逐那些宛如天启的骇人龙卷风。
“这个镜头,我第一次看时直接跪下,泪流满面。 ”
《Tornado Alley》 剧照
“就是这样啊!那不是累,那是极度的激动!”
《Tornado Alley》 剧照
“如果这辈子能追到一个龙卷,那就此生无憾了!”
《Tornado Alley》 剧照
屏幕对面,另一颗“初心”正熊熊燃烧。它关于摄影、关于气象,也关于一个孤独但已然心有所属的少年。
苏镝坷出生在位于内陆的成都,后来搬家来到了多台风的杭州。在学校,他的成绩一直不错,但他感兴趣的东西,试卷里可装不下。
初中时,家里人买回了一台相机,和所有摄影爱好者一样,苏镝坷开始拍花拍风景拍人像。2014年,一副获得世界摄影大赛一等奖的作品吸引了他的注意:照片中的人们刚刚经历了台风“海燕”的袭击,正在满目疮痍的大地上行走。苏镝坷对故事的背景“台风”产生了兴趣,开始钻研起了气象知识和气象摄影,可谓从此入坑。
周末难得的上网时间,苏镝坷就泡在台风论坛上学习,碰上学校的自修课,他会提前准备几张天气图来琢磨,甚至偶尔还借着打印资料的名义去老师办公室搞来最新的天气图。
“这可比考试的东西有意思多了!反正值4分的天气图我每次都能拿到手。”/ 中央气象台
也是在这个时候,苏镝坷遇到了《Tornado Alley》,那部被他备份了五次、一旦想起就会拿出来反复观看、堪称指路灯塔的纪实电影。
在他看来,影片中的画面也许没有灾难片中的特效那么饱满,但是它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它的每一帧都是真真切切、拿命拍出来的:
“实拍的东西有一种味道,很纯粹,值得静下心来发掘画面里的所有细节。每一株草的摇动,每一块云的运动都可以推敲,它们是真实存在的。”
《Tornado Alley》 剧照。
在某种意义上,追逐风暴是一件非常真实的事。
在出发前,追风人需要研究大量的天气数据和图像,看风向、看云量、看降水量,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对行程进行规划。实际上,追风者比普通大众更明白如何在激烈天气中保护自己的安全,他们每一个行动的细节,都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在实地观测天气时做的每一个决定,都会考虑包括地形、城市分布、人口等因素,还要算风向、估计风暴类型。
推测出风暴可能出现的大概范围和时间后,他们会花费一下午甚至几天的时间开着车一路追击。追风的成功率很低,大概有70%的追逐都是失败的,他们很难知道会遇上什么。但当人真正抵达风暴时,所有的铺垫、计算、构思、分析都被抛在脑后了。此刻,天地间就只有一个小小的、肉身的人,去面对那个巨大的、莫测的自然。
“有一些人类本真的东西被唤醒了。”
苏镝坷很喜欢站在风暴前方,感受自己即将被吞噬的那个瞬间。要用语言来描述那种身体和精神层面的强烈震撼,很难,但这个热爱风暴的少年做了一番尝试。他激动地说,风暴才能告诉我们,什么是地球,什么是地球真正的脉动
苏镝坷与即将到来的风暴“合影”。
“那不只是一片云,它有力量、有声音,它有视觉上各种各样的体验。它不是冰冷的,它是真正有温度的。当风暴扑面而来,暖和冷的交替就在一瞬间。它不是一栋栋建筑,孤立在那里,它是巨大的,但它不是沉默的,它会用它的雷声,它的风声,还有一股股风的力量推动着你,告诉你,这,才叫自然。”
他想起去年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一次追风。
那一天,他带着师哥和师姐一起在国道上奔驰,眼看就要开进一个风暴里。虽然知道即将追击成功,但苏镝坷并不清楚浓云里等待他的究竟是什么。
“那种感觉很复杂,我摩拳擦掌,但又怀着对未知的恐惧,直接感受就是肾上腺素飙升”。
事实证明,自然给了他一个惊喜。
首先,是小珠子在地上滚。一个想法突然蹦进了他的脑海:这是冰雹。他立刻一个急刹,靠边停车,摔开车门冲到后备厢,靠着车厢的遮挡,拿起摄像机就开始拍。
与此同时,师哥师姐都吓呆了。
事后回顾,苏镝坷自己也觉得魔幻,那可是鸡蛋大的冰雹啊,砸到人头上是要命的,但他就那样冲出去了。到后来,冰雹越下越大,苏镝坷回到了车里,在一片噼里啪啦的砸击声中,他极度兴奋,但又非常冷静:毫无疑问,他刚刚被大自然全方面碾压了,但他也知道,自己拍出来的东西不得了。
我想起康德对崇高(Sublime)的描述。
那是一种绝对的大,一种超乎想象力的对生命的唤醒,“它先有一种生命力受到暂时阻碍的感觉,马上就接着有一种更强烈的生命力的洋溢迸发。” 追风人在狂风暴雨中感受到的,也许就是这种纯粹到令人哑口无言的崇高感,以及一种近乎向死而生的生命决心。
自己的渺小和自然的庞大并非对立,而是一种奇妙的共生,人类也是脉动的一部分,我们,也在循环往复中生存着。
台风烟花登陆时的卫星云图动画。
追风就像一场极限运动,它是身体的,也是极度感性的。即使像苏镝坷那样走进风暴中央,也无法感知到风暴的全貌:在风和云袭来的那一刻,你只能觉得,人真的挺渺小。
我们生活在一个极端碎片化的时代,闪着荧光的屏幕里有太多精心设计的东西在刺激着我们的视网膜和耳膜,我们的眼前从不缺奇观;久而久之,再难有东西能真正令我们全身心地惊叹。
韩炳哲在《倦怠社会》里提到,真正的经验所带来的否定性,在现在这个被“点赞”所充斥的同质化社会里越来越少见。人们很难跳出自身,把自己敞开给完全陌生的事件。所以,我们总是谈论舒适圈,谈论信息茧房,谈论越来越难得的共情。
但是,苏镝坷和他的追风伙伴却在打开格局:他们正在新的碰撞里,开辟出超越自己的、全新的东西;他们奔跑的身影有力地证明着,顶天立地的理想主义,仍然存在。
作为摄影人
如果说一种引发深度共振的崇高吸引着苏镝坷与他的追风好友一次又一次地冲进风暴,那么用相机把风暴的生灭记录下来,则是他作为摄影人和传媒人更多的一份责任。
苏镝坷(右)与他的追风搭档王路程(左)已经共同见证上百个天气系统。
4月末那次在家门口追击的风暴,就充分体现了“追风人”和“摄影师”两个身份的动态角力。
通过雷达图和相关的实时气象资料,苏镝坷和伙伴推测有风暴可能出现在嘉兴方向。在不确定能否在合适的位置“吃”到风暴时,他突然看见一个疑似钩状回拨的东西,“它意味着这个风暴是比较猛烈的,当时我立马寒毛直竖。” 再往头上一看,细微的纹理结构出来了,他当即兴奋得大叫。
这时的苏镝坷开着语音,他的追风好友全部在电话那头等待着前线消息。在兴奋狂呼的同时,他赶紧把相机掏出来,开始疯狂地拍。“能拍这个云结构的时间只有三四分钟,一旦驶入暴雨区就什么也看不见了。所以我就哐哐哐一顿猛拍,能抓到什么是什么。我学摄影这么多年,所有东西全部忘在脑后,那一瞬间根本没去想怎么构图怎么调参数,全部东西化为了刹那间的艺术灵感。”
自始至终,苏镝坷都在兴奋地狂叫,因为他知道自己刚刚完成的,是国内前所未有的高品质弧状云影像记录。
如此热爱天气,为什么没有选气象,而是选摄影做大学专业呢?苏镝坷说,责任还是有一半要给到《Tornado Alley》。
在美国,追风文化已颇成气候,《Tornado Alley》中的追风团队可以使用非常专业的仪器,动用大部队来进行测量和拍摄。而在中国,实地追风的人少之又少,摄影科班出身还对气象感兴趣,并且会冲进风暴的核心深处进行专业品质的图片+电影摄影,目前只有苏镝坷一个。
台风“烟花”登陆时,苏镝坷拍摄到理想的镜头。
往风暴里钻已经够不要命的了,为什么还要拍摄呢?
因为风暴的图像不仅仅是美的视觉冲击,它还是一线科学资料,能记录天气事件的实况,也能更直观地告诉公众极端天气的形成、发展和危害到底是怎样的,以及作为普通人,我们能怎样面对它们。
去年5月,苏州盛泽遭遇了龙卷风的袭击,苏镝坷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注意到了这起极端天气事件,并在风暴过后赶往当地,拍摄了一组从天空俯瞰大地的影像资料。
他回忆说,操控无人机的时候,整个人都在颤抖:“和课本上看到的照片完全不同,当我把航拍机弄上天,第一眼看到废墟时,真的很震撼。灾难就在一公里之外真正地发生了,而我是灾难的见证者,我有义务把它记录下来。”
盛泽龙卷风风毁航拍。
追风本身有着一种无畏的精神,但追风人需要时时刻刻铭记在心,眼前这壮丽的风暴一旦进了城,就会造成灾害性的后果。甚至越“美丽”的台风,破坏力就越强。
还在台风论坛学习的时期,苏镝坷就读到过一篇名为《正确的追风理念》的文章,作者是一位神秘的气象圈前辈。文中写道,除了为追风而追风,追风者还有责任向更多人普及气象防御的知识,提高人们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这个观点,也一直被苏镝坷和伙伴们身体力行地贯彻着。在奔赴盛泽拍摄龙卷风的同时,雷达显示在武汉西侧也有强对流天气产生的兆头。还在高铁上的苏镝坷马上在网上发布了一条预警,提醒当地的朋友不要出门、做好防护。
那次盛泽之行,苏镝坷带回了一组超高清的风毁现场俯瞰图 ,打印成长卷铺展开来,触目惊心。
他解释说,这一组图的细节非常丰满,在远距离看时像是一道伤痕,但当你站近一点,就能看到那些支离破碎的房屋,那些被洪水淹没的居民区。他相信,这些很具体的景象是真正有冲击力的,它们不只会让人哇地一下惊叹出来,他还希望大家通过这些画面产生思考,去仔细想想我们和自然的关系,我们能改变什么,又不能改变什么,怎么做能减少一些负面的影响。
盛泽龙卷风之后苏镝坷采集到的第一手风毁记录,这些资料已经送至佛山龙卷风研究所。
极端天气,正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身边。2021年,有超过50万条气象预警信息发出。台风“烟花”、河南暴雨、盛泽龙卷风,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震撼。
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早发现,早预警”,苏镝坷在气象日当日发布了一支“应题作文”,阐述了他和他的追风伙伴们所秉持的信念:
“我们一直相信,除了冷冰冰的数字预警,公众还需要更加直观地去感受更生活化、知识化的多媒体气象信息。为了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去面对它们、记录它们。” 
追风人在前线“冲锋陷阵”,带回宝贵的数据和图像资料。
苏镝坷说,对于普通人而言,大家不一定要时时盯着雷达图和风向图,但如果能抬头望望天空,辨别一些云的形状,拍下一些不太寻常的天气状态分享出来,也许就能对下游的人们起到警示作用。
“就像4月那次弧状积雨云,很多人拍照传到网上,还上了热搜。大家也许不知道这个现象具体是什么,但是能判断坏天气可能要降临了。民众自发地分享、传播,也许就能为正在外出的人争取到10到15分钟的时间,及时找到可躲避的地方。”
官方的预警系统固然非常重要,但在实际生活中,社交媒体的民间互助也有它的用武之地。这也是苏镝坷和他的伙伴们想要推广的一点:“建立起气候变化的意识,适应这种当下的变化,早发现,早预警,早行动,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是每个人都能做的。”
苏镝坷在气象日发布的独白,呼吁大家记录身边的天气。
除了公共效益,令苏镝坷坚持抱紧摄像机的,其实还有一点小私心,那就是拍摄一部属于中国追风者的《Tornado Alley》。
“最早时我很执着,想照着《Tornado Alley》来拍,在视觉呈现上达到极致。但是我们自己的追风困难重重,我和伙伴们遭遇的辛苦和振奋与原片是非常不同的。所以现在我放开了,专心讲好自己的故事就足够。”
至于最后的片子会是怎样,不就像风暴一样吗,还是个未知数,期待着就好。
作为少年
当我们聊到“激情”和“日常”的对冲时,这位还在读大学的少年说,在追风时他着迷于那种未知的感觉,但是回到现实生活,这种不确定却让他有些不舒服。
隐隐约约地,我想起了一段评价英国浪漫主义诗人Rupert Brooke的诗句:
一个年轻的阿波罗,金发翩翩,
站立于生存苦痛的悬崖边,如梦似幻。
完全没有准备好,
去面对生活那漫长而渺小的琐碎。 
A young Apollo, golden-haired, 
stands dreaming on the verge of strife. 
Magnificently unprepared, 
for the long littleness of life. 
—— Frances Cornford
对啊,他还是个会在追风时穿上二次元衣服(“以得到某种加持”)、在车里听摇滚乐的21岁男孩,正在青春的豁口上横冲直撞。
“这也是我的一点私心了,真的有用!”
苏镝坷第一次追风,是高考结束那年,在浙江家门口拍摄台风“利奇马”。台风是灾,不避灾反而往灾里钻,父母当然不能理解。但那时的苏镝坷已经有了做风暴纪录者的坚定想法,他严肃认真地和父母讨论,表示这是一个拍摄题材,它有一定的社会效应,并不是随便玩玩。
爸爸被他的坚持打动(当然,还有大学录取通知做背书),带着他去风暴中转了一圈。那一次的风吹雨打被苏镝坷用镜头详细地记录了下来,身为摄影控和技术控的他把影像资料剪辑成片,发布在了B站上。最初仅仅当作给自己的存档,没想到一发出来,意外收获了一大波关注。
从此,他就一直在思考,追风和风暴摄影,到底可以做成什么样子。
苏镝坷镜头下的台风“利奇马”。
如前文多次提到的,目前国内的追风人还是个很小的群体,和苏镝坷一起行动的伙伴不超过10人。很多时候,他们的行动几乎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供参考。往好听了说,每一步都在创造历史,但落到一个人生才刚刚开始的年轻人头上,那就是切肤的孤独、迷茫,甚至自我怀疑。
“别人总觉得我们很理想主义,又是一群少年,所以就热热闹闹地叫我们‘追风少年’。但如果我们不再是少年了呢?追不动了呢?这些都是现实的问题,所以我一直在思考,追风到底有什么意义。”
“追风少年”的标签下,苏镝坷也是一个摄影人。他喜欢有质感、有细节的画面(这也是为什么他的视频总是强调画质),创作本身会给他带来快乐和满足。
在东北记录到的超级单体墙云。
但同时,他也有科普人的责任,他需要和大众对话。 理想状态下,他的影像既能表达和激起人的情感,也能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但这个度很微妙,总会有些时刻,他觉得很棒的内容播放量却并不理想,令他怀疑自己兢兢业业的表达是否真的有人在意。
“说实话,我真的很爱风暴,恰好这件事又有一定的社会效应,所以我一直在想,怎么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分享硬核的气象知识。” 这个难题,他正在慢慢攻克。
打开苏镝坷的B站主页,你会发现他的作品种类很丰富。既有追击风暴的影像实录、围绕一个物质展开的炫酷创意,也有跟进时事的可视化数据。很多时候,他也不知道哪条视频会爆,常常对大家的热烈反响感到惊讶。
播放量过千万的《这才叫水视频!》,是苏镝坷制作的第一个爆款。
比如最近的一支《地球日》短片,苏镝坷和伙伴把过去365天里每隔10分钟的地球卫星图像串联起来,配上音乐滚动播放。在观众眼前闪过的,是这颗蓝色星球过去一整年的故事:风起云涌、日升日落、一呼一吸,那么宏大,那么辽阔,但又那么清楚地告诉观者,我们和这个庞大的东西,正共同存在着。
地球日,“请收下这张4.8亿像素的地球照片”。
有评论说,这支视频是我们所有人的自拍,其实苏镝坷的每次创作、每次表达,除了是对自己的内观,也是和观众的对话。
“我很好奇别人给我打什么标签,那样会让我更清楚自己的状态。搞艺术的人有时候会陷入自我循环之中走不出来,但我愿意去听、去看其他人对我是怎样的认知,这样可以帮助自己变得更好一些。”
苏镝坷在每条片子中都融入了很多元素,做了很多设计,以供观众自己去理解揣摩。“有的时候,观众的理解会超出我们的设定,比如前段时间做的水视频第三季,有人解读出了‘从古代电力走向现代电力’,这就很让我惊喜。我觉得科普内容很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它既可以传播科学知识,也可以做艺术呈现,大家都能有自己的解读方式。
除了爆火的水系列和地球云图系列视频外,苏镝坷还设置了一个栏目,叫“风羽追风日志”,专门收录和追风有关的故事,并且给想要追风的人提供手把手教程。他说,这并不是鼓励大家都去追风暴,因为这个行为本身是高度危险的,需要专业的知识和经验积累。追风的本质其实就是实地观察天气,抬头看看天空,这也叫追风。
宿舍和家就是苏镝坷的studio,他的很多视频都是独立(或者和一两位伙伴合作)完成的。
他想要鼓励大家平时多观察天气、认识天气,有了正确的天气意识,才能更安全地和自然共处。
建设国内的追风文化,到底有多大用处呢?苏镝坷想, 也许最终也不会特别有用,但这是他的本心,哪怕有一点点积极的社会效应,也是很好的。“即使有一天我追不动了,我也不会忘记我为它付出的一切,不管是时间、精力,还是那传说中的青春热血。”
“我随时随地都能追,平时楼顶上的云都追的。”
谈到接下来的计划,除了那个酝酿已久、讲述中国追风人故事的纪录片,大佬苏镝坷笑着说,夏天到了,我肯定要去追台风啊。到时是不是又有好多媒体要来询问前线情况,我是不是得开媒体发布会啊?
—— 开玩笑,传媒人都懂,你痴迷的东西刚好能帮助到更多人,那你当然是越忙越好啊!
参考资料:
[1] 火爆B站的00后科普大神 | 一条
[2] 追逐风暴的人 | GQ报道
[3] 追风暴的人 | 南方周末
[4]《判断力批判》| 伊曼努尔·康德
[5]《倦怠社会》 | 韩炳哲
------END------
撰稿 | 邓桑榆  编辑 | 阿基拉鱼  
校对 | 杨潮     排版 | 阿基拉鱼
图片 | 苏镝坷@风羽酱-sdk
这是咱的视频号↓ 
苏镝坷的故事也会在视频中和大家见面

关注起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