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技术来自讯飞有声

54806,阅读大约需10分钟。
欢迎朋友圈与微信群转发,平台转载请查看主页“联系我们”。
最近几年,身边经常遇到阶层降级的案例。
所谓的阶层降级就是本来属于中产阶级或者富裕阶层,但在重大投资问题上犯下原则性错误,导致一夜之间阶层降级,沦为基本生活都有问题的赤贫人群。
这类阶层降级的案例各行各业都有:
——有做商超的,扩张时栽了跟头,负债累累,现金流又跟不上,然后一夜归零;
——有做房地产关联产业链的,在某个大型房地产开发商押款太多,最后开发商出了问题,十几年积累血本无归;
——有做矿产的,遇到经济周期变化,本来预期盈利颇丰的矿产突然变成卖一吨就要亏一吨的负资产,前期不惜血本投入全部打了水漂。
这些失败的案例每一个展开来讲都是一个令人悲伤的故事,唏嘘感叹之余,我也常常在想,这些几年前看起来都算是成功人士的人,为什么在投资问题上犯下如此巨大的原则性错误?
仔细分析,这些失败的案例其实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成功者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路径依赖症!
啥是路径依赖症?
简单地说,就是有些人过去靠什么发家的,往往对自己成功的行业、商业模式非常自信,总是觉得可以靠着复制过去的模式在未来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成功,这就是路径依赖症。
那路径依赖症为什么会成为巨大的陷阱呢?
因为大环境在变化!
过去几年一直到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经济都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阶段。宏观经济转型就是大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
如果我们把中国宏观经济比喻成在汪洋大海中行驶的一艘巨轮,宏观经济转型相当于这艘巨轮在缓缓地但是坚定地转向,我们所有人都是在这艘巨轮上的玩家,巨轮都在转向了,你还是按照过去的路径依赖坚定的往一个方向奔跑,那么冲出巨轮掉进海里就是大概率事件。
其实,大部分人的成功都是天时地利人和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很多时候,个人的才能和努力与“天时地利”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恰好踩对了时代的风口,吃了一波顺趋势的红利才是大部分人成功的主要原因。
但是很多人成功之后却夸大了个人的作用,对于自己的才干总有一种蜜汁自信,对于大环境的变化或者茫然无知或者心存侥幸,加上对过去商业路径的依赖,最后撞得头破血流也就是一种必然。
今天借着这个机会,跟大家谈谈三个重要的问题:
中国经济为啥要转型?
中国经济怎么转型?
在宏观大环境变化的背景下,普通人怎么躲开路径依赖的陷阱?
1中国经济为啥要转型?
从中国加入世贸开始,经济就一直持续高速增长,很多人在最近二十年里多多少少都吃到了经济高速增长的红利,大家顺风顺水日子过的很开心,为啥宏观经济突然要转型呢?
因为中国经济传统发展模式已经到了资源约束的天花板。
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主要是一种高资源、高能耗、高举债的模式。
高资源——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是对资源的高度饥渴,目前我国每年进口的资源在全球占比越来越大,每年我们都要拿走20%的全球石油,70%+的铁矿石,90%的大豆……
如果按照传统模式继续发展,全世界所有资源全给中国也不够。所以,早在2010年奥巴马就公开警告,14亿中国人如果过上美国、澳大利亚人民一样的生活,对于全世界是一种巨大的灾难。
高能耗——高能耗对环境带来了巨大破坏。在这届领导班子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前,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也就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雾霾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除了雾霾之外,我国大部分河流污染也十分严重,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几乎将我国主要河流完全覆盖,对于沿线居民身体健康造成巨大的伤害。
高举债——最近二十年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靠的就是高举债。目前,我国宏观负债率高达270%,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数字。
我们假设平均债务利率是4%,那么270%的负债率每年利息就是GDP的10.8%,而我国去年GDP增长只有8.1%,也就是说,全国人民在2021年里辛辛苦苦赚的钱还不够支付利息,这怎么可持续?
所以,不是好好日子不过乱折腾,而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到了必须转型的地步。
简单地说,宏观上我国也要破除传统发展模式路径依赖的问题,通过转型找一条新路子。
2中国经济怎么转型?
对照上述中国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中国经济转型大致就是三个方向:资源投入少一点(高质量高效率发展)能耗排放低一点(节能减排、低碳)负债率降一点(降杠杆)
以上只是宏观的思路。
具体而言,大致是以下几个方向。
第一个方向就是民生领域的三去,即教育去资本化、房产去金融化、医疗去市场化。
为什么要在民生领域推动三去?
因为我国宏观负债率已经很高了,而且我国货币也发得很多了,继续发货币推高负债率是行不通的,那么就只能在存量金融资源上想办法。
民生领域推动三去,就是把金融资源从教育、房地产、医疗销售等领域逼出来,去投实体,投产业升级。
三去对于相关行业从业者影响巨大。
教育去资本化。
这是去年最大的热点,国家一纸类似于二向箔的文件对于教培行业简直就是降维打击,我有一个做二手车的朋友去年招聘销售人员,结果遇到一大批某东方的教师来应聘,教培行业之惨烈由此可见一斑。
房产去金融化。
啥是房产去金融化?
简单地说,就是国家层面不希望房地产占用太多的金融资源,所以,国家通过各种组合手段将大部分金融资源从房地产中挤出去。
去年恒大暴雷就是房产去金融化的结果。现在大家还带着一种吃瓜的心态看着恒大以及一个接一个大型房企暴雷,但是大家想过没有,这个房产去金融化难道仅仅只会影响房企吗?
实际上,房产去金融化将是一个漫长而残酷的过程。当大量金融资源从房地产行业剥离出去之后,对于房地产这个行业的影响将是颠覆性的。
过去,因为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影响,房产是金融机构的香饽饽,房价上涨动力足,金融机构也非常愿意给各类房产提供贷款,某种意义上来说,过去二十年我们的银行甚至对房产形成一种抵押物的依赖。
在这样的趋势下,房产基本等同于资产,它不但具有居住、出租等使用功能,同时也具有金融属性,普通家庭缺乏资金的时候,既可以出售房产也可以抵押房产获得所需资金。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城市家庭也就有很强的意愿去持有房产。
但房产去金融化之后,以上逻辑将发生变化。
举个例子。
去年中国二手房交易金额大致是7.2万亿,其中金融机构为此提供了超过4万亿的二手房贷款。
假如,在房产去金融化之后,中国金融机构未来某个时候每年只能为二手房提供2万亿,甚至1万亿的金融贷款,那么问题来了——
猜猜银行将会把这些有限的贷款资源投向哪些地方?
换句话说,未来银行将对哪些房产拒贷?
那么,当你把一套二手房挂牌出售准备换取需要的资金的时候,结果银行根本就不为你的房子提供二手房贷款,那么你的房产还能卖出吗?或者说,为了卖出去需要付出多大的折价?
房产=资产这个铁律一定会打破!
去金融化之后,将会有相当多的房产不过是一堆砖头水泥而已!
目前中国房产总市值大致是400万亿,我估计未来最多有20%的房产具有持有价值,最多有5%的房产具有投资价值,其余大部分房产价值将面临着巨大的贬值压力。
这就是房产去金融化将非常残酷的根本原因。
医疗去市场化。
这个大家也看到了,现在国家集采范围越来越大,从药品到耗材到医疗器械。国家层面以医保为依托,踢开医疗销售环节,直接跟企业谈价,把中间环节的水分挤干,所以医疗销售环节未来也会逐渐萎缩的。
中国经济转型第二个方向就是两化,即服务业数字化、制造业低碳化。
两化分别对应的是经济高质量高效率发展(数字化),以及低排放(低碳)。
数字化不用说,老大亲自撰文表态,信号非常强烈——
来源:央视网
在政府层面主要就是把光纤、基站、数据中心等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好,也就是搭一个好的舞台,让民间各路人马百花齐放唱戏。
重点还是在服务业。服务业未来发展趋势一定要与数字经济嫁接融合,传统的模式是没有前途的。
说到数字经济,大家都觉得有点高大上,其实数字经济是可以下沉到最底端的零售小店的。
举一个例子。
某小区入口有一个小卖部,这几年这类零售小店也竞争很激烈,所以,这个小店转手几次投资者都是黯然亏损离场,但后来一个老板接手后,却把这个零售小店做成了日进斗金的香饽饽。
怎么做到的?
按照传统模式,坐着玩手机,有人上门就动一下,那肯定是不行的,你必须要将数字经济与社区服务进行整合与嫁接。
首先,老板开始做一些促销,把一些常见商品以低于市场价的模式销售,老板的目的当然不是卖货,而是拓客。凡是要买这些特价商品的人,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就是小区的居民。
居民买货之后,老板会拉他加入一个群,这个群就叫XX小区便民服务群——换句话说,居民入群也是有好处的,这个好处就是老板会提供各种便民服务
这些便民服务包括:老板早上会去农贸市场买菜,有需要的居民可以顺便帮忙买一些菜;也会定期去海鲜鱼类市场为有需要的业主采购海产品;偶尔去农村淘一些土鸡与土鸡蛋,价格也实惠,通过便民服务群直接就消化了。
另外就是家政服务现在家政服务产能都是过剩的,而居民对于乱七八糟的市场信息缺乏识别能力(特别是对于不熟悉网络的老人而言更是如此)。
比如,有一次在群里发布一条清洗油烟机的服务,当时就有上百个业主报名,清洗一台150元,老板就算是30元抽成,这个家政业务收入也可高达几千元。类似批量的还有清洗空调、清洗窗帘、联系保姆等等。
老板做事实在,有时也提供一些免费服务。比如帮忙代收快递,发布车位租赁信息,接一下小孩等等。
总体来说,老板定位很清晰,自己不是做一个零售小店,而是做一个社区服务点,用微信群这个最不起眼的互联网平台,将商业资源与社区居民需求进行合理嫁接。
也不搞微商卖高价面膜那种很不靠谱的东西,搞的都是居民有实实在在需求的商品与服务的嫁接,自己也肯用心,加上嘴巴甜,办事也麻利,就这样一个不起眼的零售小店,每个月收入可以达到几万元。而同期在附近开的几个同类的零售小店,几年就倒闭了好几个。
所以,不要埋怨生意难做,生意难做很多时候是自己不用心、不勤奋。
很多人把数字经济、互联网简单理解为我也上网了,也开账号了,所以就万事大吉财源滚滚了,这是机械理解数字经济。
互联网只是一个平台,是一个舞台,站上这个舞台还得把戏唱好才会有观众喝彩买单的!
再说说制造业低碳化。
节能减排,降低碳排放是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大趋势。这种低碳化趋势对于制造业将是一次剧烈的洗牌,所有的行业在低碳洗牌之后将重塑产业格局。
目前在行业里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如果对低碳化趋势认识不够,未来大概率要栽大跟头,因为你的竞争者可能就在节能减排层面做得好就能轻易打败你。
原因很简单,碳排放已经逐渐市场化。节能减排做出成绩意味着在碳交易市场立刻就能实实在在变成真金白银。
未来所有行业的龙头企业有一个基本标准就是——在节能减排层面做到行业平均线以上。
普通人怎么躲开路径依赖的陷阱?
首先,对于宏观环境变化要有深刻认识。
中国经济的宏观大环境不但正在走“三去两化”的转型趋势,而且宏观增长率也在逐渐降下来。
10年前,中国GDP增长保持在10%左右,大部分行业都能保持两位数增长。在行业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其实对于企业与个人都是很友好的,原因就是一个高速增长的行业容错率极高。
不管是成本高一点,决策错一点,还是管理粗线条一点,高增长行业统统都能覆盖这些错误——简单地说,你不需要在所有层面都做对,只做对一件事(或者一个环节)可能就成了。
未来大概率没有这种好环境了。
中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不但GDP增长会降到5%左右,更为重要的是,结构性分化会更为严重——极少数行业还能保持两位数增长,大部分行业可能就不怎么增长了,部分行业甚至会剧烈萎缩。
比如白酒。
身边朋友做白酒的很多,但是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国白酒行业从2015年开始就不增长并萎缩了,到2021年,中国白酒整体消费金额甚至低于2015年。
白酒整体市场是萎缩,但是几个头部企业却在飞速增长,所以在白酒市场对于普通中小品牌而言,前景是很不乐观的。
再比如房地产。
2021年,中国房地产销售面积大致是18亿平米,这基本就是中国房地产的顶峰了,从今年开始,房地产销售面积会逐年萎缩,未来7—8年左右会下降到10亿平米左右(黄奇帆预测的数据)——整体市场要打一个5.5折。
再比如婴幼儿市场。
2016年,我国婴幼儿出生1500万,到2020年,婴幼儿出生锐减到1000万,4年就打了6折,用脚指头都可以想象未来几年婴幼儿市场会有多么惨烈。
所以,从宏观大环境来看,未来大部分行业容错率会变得极低,过去做对一件事就成了,未来会变成做错一件事就万劫不复。
其次,一定要跟随宏观大的转型趋势走。
包括三去的行业要回避,两化的趋势要多花心思去适应去创新。
这方面我们一定要破除自己思维里强大的惯性。比如,过去很多人持有房产都赚了钱,所以把买房当做包赚不亏的投资。虽然管理层一再告诫“房住不炒”,但就是死活听不进去,有点钱就心心念念一定要买房投资。
结果怎么样?
从2018年开始,买房投资的,除非在2020年上半年激流通退套现离场(估计当时的氛围大多数人更舍不得离场),现在多半都是套在手里,估计未来在房产去金融化趋势下还会更惨。
最后再啰嗦几句。
我们所有人能积攒一点财富,不管是做生意赚的钱还是持有资产获得的增值,其实绝大多数都属于时代赋予的红利,是靠“运气”获得的财富。
我一直认为,个人的才能与努力与时代的潮流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自视甚高,夸大自己能力的作用,对市场对未来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稍微狂妄一点放纵一点,很可能就会出现——凭运气赚的钱凭实力亏得干干净净。身边这样的案例简直数不胜数。
请记住!这个国家正在转型,在脱离过去的舒适区,在破除过去的路径依赖症。
虽然破除路径依赖症,脱离舒适区会有一段时间的阵痛,但是一旦转型成功,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旦起来,就会产生大量优质就业岗位以及商业机遇,旧动能就会转变为新动能,真正走上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国家如此,个人也是如此。
我们要跟随国家的趋势,也要脱离过去的舒适区,更要破除过去的路径依赖症。不破则不立,个人与企业转型一旦成功,才能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

相关阅读(点击下方标题可直接阅读):
1.《芝麻开门吧:未来十年的五重风景
2.《2022年经济领域最严厉的监管要来了
3.《分化的财富机遇:从乡村到城市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