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734 篇文章
Photo by debowscyfoto on Pixabay
作者:高琳,“有意思教练”平台 CEO,曾任摩托罗拉亚太区高管,著有畅销书《职得》、《故事力》。本文来自:有意思教练(ID:EmpowerLeaders)
很多人都问我:“你被关在集中隔离点 20 多天,每天除了做核酸的‘大白’,其他能面对面说话的人都没有,孤独吗?”
嗯,多少还是有吧?有时候明明很困了,还不想睡觉,就是感觉孤独吧?
都说孤独分好几个级别,一个人去吃饭是第二级,一个人去看电影是第四级,一个人做手术是第十级。不知道隔离算是第几级?
在欧洲的一项研究表明。大约 65% 的调查参与者认为疫情以来,孤独感增加。
长期隔离、害怕感染、沮丧、无聊、物资和信息不足、担心经济损失和被人歧视,这些会带来的副作用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混乱和愤怒。
这些都是心理学家认为的“沉默的疫情”。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产生孤独感?在疫情之下,那么多人被迫隔离在家,但为什么研究表明青少年和老年人最容易感到孤独?又该如何帮到他们呢?
01
孤独感从何而来?
我们通常会认为一个人的孤独感来自于独处,但其实并非如此。
孤独感是一种封闭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绝或受到外界排斥所产生出来的孤伶苦闷的情感。
哈佛公共医学院的 Jeremy Nobel 教授认为,孤独可以分为 3 种:
1、心理孤独:
当你感到自身和外界的隔绝
我人生最孤独的时候,是 MBA 刚毕业做管培生派到墨西哥工作的那 6 个月。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一个朋友都没有。
2、人际孤独:
当你感到受到外界排斥所产生的孤伶苦闷的情感
前两天偶尔看了一个视频,视频里拜登和奥巴马一起出席一个活动,结果大家都蜂拥着奥巴马,把拜登晾在一边儿。他使劲扳着奥巴马的肩膀,想得到他的关注,却一直没有,最后落寞地走掉。
堂堂一个总统,竟然也如此孤独落寞。所以你看,这和你是不是有权有势没有关系。
3、存在孤独:
来自于空虚感
这种孤独尤其存在于 18-25 岁的人当中,他们会思考:“我的生命有什么意义?活着究竟是为什么?”
有人会认为想这些就是闲的!如果天天忙着抢菜、工作,就不会有时间想这些有的没的。
其实,孤独和忙不忙也没有关系。
全职主妇和生过孩子的妈妈都有这种感觉 — 虽然看上去很忙,但还是会有空虚感。
我记得我坐月子的时候就经历强烈的孤独感,总觉得:“一家人都围着宝宝团团转,那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难道就是当个奶牛吗?”
▲ 图片来自日剧《坡道上的家》
02
什么人最容易感到孤独?
两种人:青春期的孩子和老年人。
青春期孩子本来就是很孤独的,就算没有疫情也是如此。我们都年轻过,都还记得那种“为什么谁都不理解我”的感觉。
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最近的报告显示:
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 24.6%,也就是说每 5 个孩子就有一个有抑郁倾向。
家长经常搞不懂,有话为什么不能跟我们说呢?
关于这一点,我问过我儿子,他非常坚定地跟我说:“你是我妈,不是我朋友。”
哎,本来上学还有朋友可以排解,结果一上网课连朋友都见不到了。更可怕的是,本来只要下学才需要见到的老爸老妈,隔离期间变成 24 小时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像直升机一样在他们脑袋上盘旋,我要是他们,也会烦死!
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很多青春期的孩子特别喜欢戴着口罩,不是为了防止病毒,而是为了保护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口罩,看似是在保护他们,但其实,却让他们变得更孤独。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应当每天找一个时间跟孩子,不谈学习,就单纯聊聊天。
但让一个青春期的孩子跟你说句话,比拔牙还难。无论我问我儿子什么,他都回答:“不知道!”所以,我们可以把问题设定的小一点。
比如,我问我儿子:“今天你去看学校怎么样啊?”
他一听,这么大一问题,从哪儿说起啊?算了,不说了。
但我把问题变成:“今天参观学校你最喜欢的一件事是什么?”
他很爽快的回答:“看脱口秀表演。”
这不就有的聊了嘛:
“脱口秀讲的啥啊?”
“哪一段最搞笑?”
……
青少年的孤独感经常会以愤怒的形式爆发,而老年人的孤独感则很少会袒露。
▲ 图片来自韩剧《浪漫的体质》
如果你打电话给父母问他们怎么样,他们一定会说:“挺好的,别挂念。”其实呢?一点儿也不好!但他们不会说,这时候就需要你去问了。
就像跟孩子的沟通一样,不要泛泛地问好不好,要问得具体。最好是让他们描述他们都做了什么?跟什么人都聊了什么?
还有一个办法,跟他们请教一个问题。比如我就会问我爸:“为什么我做的西红柿炒鸡蛋总是有很多汤儿,你是怎么做的啊?”
对于老人来讲,有一种幸福叫被需要。
特蕾莎修女曾说过:
孤独和不被需要的感觉是最悲惨的贫困。
不要让你的孩子和老人陷入这样的贫困!
03
怎么排解孤独感?
在 2020 年初疫情爆发初期,我和几十位热心的教练做了一个近 3000 人参加的公益读书营,带大家读《脆弱的力量》这本书。
脆弱不是懦弱,而是直面不安全感的力量,排解孤独感也同样需要这种力量的源泉 — 慈悲、勇气、联结。
1、慈悲,尤其是自我慈悲
很多年前,我那时候还没学教练,还处于天天给自己打鸡血的状态。有一段时间,我贴了一张小纸条在我的电脑上,上面写着:
“今天你做到最好了吗?”
有一次有个领导力教练从我身边走过看到了,他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问:“为什么一定要做到最好?”
我当时还很不理解。但我现在理解了,我不需要时时刻刻都做到最好。
我看到朋友圈里忙着抢菜的几乎全是女的,她们不用上班吗?不是,但她们还是把为家人端上可口的饭菜视为己任。
但我想说:亲爱滴,你真的不需要什么事情都一个人抗的。放下你的“超级英雄”情节,去寻求帮助吧!
哪怕就是跟老公说:“把孩子带那屋去,让我一个人清静一会儿”,也行。就好像我在烦躁的时候,我同事打电话找我,我就会说我现在很烦,我不想听你说事儿,你先陪我聊聊天儿。
有时候,我们的压力是自己给自己的。
▲ 图片来自韩剧《浪漫的体质》
2、勇气:学会求助
那天我看到一个上海的朋友发的信息,说邻居一老大爷,因为大伙儿接济他食物而深感内疚,一个劲儿的在微信群里跟大家道歉,说不该麻烦别人。
其实我也是一个特别不爱麻烦别人的人,但我这次主动麻烦了好几个朋友,咨询隔离政策,帮我买些在隔离酒店买不到的东西……
《脆弱的力量》中一句话送给大家:“勇气,是一种敢于示弱的能力。”
无论是疫情当下求物资,还是疫情之后经济不好求工作,我们都要学会拿出勇气、优雅地求人。
关于为什么要求人,怎么求人,我曾经写过一篇 10 万+ 的文章《我原以为不麻烦别人才是最大的礼貌》,但这一次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关系,都是麻烦出来的。
这背后就是心理学的互惠原则,因为你一旦麻烦了别人,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要去回报对方,这样一来二去,关系就更深了。
就像书中讲到的:“除非我们敞开心扉接受帮助,否则我们绝不可能真正做到敞开心扉给与帮助。”
3、联结:和他人、和自己建立联结
求人,也是一种人和人的联结。
同理当你帮助别人的时候,也是一种联结,它可以帮你减轻孤独感。
我的很多朋友都成为小区的志愿者,或者自发成为“团长”,很苦很累,但也不孤独了,因为“联结”存在于人们之间的能量。
很多人会说,感到孤独时,就打电话给别人聊天呗!但现实却是越是孤独的人,越不会主动。所以才需要我们主动去联系那些需要联结的人。
比如:家长可以帮孩子组织一个“云派对”,邀请朋友们一起上线,无论是庆祝生日,还是就单纯做一个主题派对。
比如做个“睡衣派对”,所有人都穿着睡衣出席,这都会帮助孩子和朋友们建立联结,排解孤独感。
最后别忘了,每天都要留一点时间给自己。无论是读书还是冥想,都是自己和自己的联结。
你和自己的联结越亲密,你的内心就越强大。
▲ Photo by Mor Shani on Unsplash
写在最后
世界不是只有这一刻是不安的。
任何时候我们都处在各自的动荡中,唯一不同的是,这段时间,孤独和迷茫同步共振了。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接纳。
最后把《脆弱的力量》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送给你:
我的确不完美,很脆弱,有时也会胆小,但这不能改变我勇敢、值得被爱、拥有价值感的事实。
愿你我都能在孤独中,绽放希望之光。
诺言社区写在后面:
也祝愿大家学会与孤独相处的同时,能够寻找到那个可以连接的灵魂。
如果你希望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欢迎你来到诺言社区。
这里有 19000+ 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灵魂,更有社区活动、同城聚会、群组交流、各类学习营、冥想营、还有“互助”和“搞事”专区……
只要你愿意,都可以跟诺友们建立起真实有益的深度关系。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4月14日-31日,加入诺言社区还将赠送一诺签名版《力量从哪里来》(最后一批签名版,数量有限先到先得)。我们在社区里等你 : )
-  END  -
推荐阅读
人为什么需要独处?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一诺:现代人最大的问题,是内心混乱
邢军:有韧性才任性,为“不得不敢”而喝彩

各位读者们,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你还想如常看到我们的文章,记得点一下在看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点“阅读原文”,加入“奴隶社会”朋友圈,诺言社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