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专题:从意大利导演镜头中看1972年中国
承接3月放映的性别专题系列纪录片,鸥鹭映室将展开以 “面孔” 为主题的纪实电影放映系列活动。这些电影将分别关注宏观意义上的大众、具体职业领域、以及特定人群的生活。面孔专题将包含国内外导演在不同时期对不同角色的刻画与纪录。从这些脸谱的流动影像中,我们可以进一步观察、了解、感受社会中丰富又真实的“普通”人物。欢迎大家参与观影及讨论,和我们一起关注基层,纪录发生。
本周六4月16日, 鸥鹭映室将以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 (Michelangelo Antonioni)的《中国》开启第一期“面孔专题”的线上放映。1972年的中国是什么样的?模糊的记忆亦或是从未经历了解过的空白历史片段,在我们乘坐时光机器穿过镜头隧道,并看到一张张平静的、害羞的、好奇的、麻木的、天真的、朴实的面孔后,都瞬间变得鲜明和立体起来。
图:纪录片《中国》
安东尼奥尼本人说,“其实《中国》是关于中国人的影片。”他自称是“一个带着摄影机的旅行者”,想要拍一部不带任何教育意义的纪录片。在出发前往中国拍摄的前几个月,他在寄往北京的“意向书”中曾写道:“我计划关注人的关系和举止,把人、家庭和群体生活作为记录的目标。我意识到我的纪录片将仅仅是一种眼光,一个身体上和文化上都来自遥远国度的人的眼光。”
图:纪录片《中国》
中国脸谱与面部表情,成为电影画面的主要关注对象。
”无论在城市街道,抑或是乡间小路,那些外表质朴、贫穷而均等的人们始终是影片主角。而当他们留意到自己正在成为被观察对象,留意到镜头后面是一个前所未见的外国人时,惊慌、好奇、平静、安详、纯真、无动于衷或者高深莫测的神色暴露出各自不同的心灵状态。”
 图:纪录片《中国》
影片中对70年代末期中国建设与成就的刻画少之又少,却把普通百姓的日常放在了每一帧的取景框内。长距离变焦镜头从羞涩女孩特写拉远至天安门广场的民众群像,从南京长江大桥全景突然跳切到桥下只身一人晾衣服的解放军,3万米长的胶片用最直接的方式捕捉了华夏土地上人们生活的样子。如果没有这些面孔,天安门不再有一样的意义,长江大桥上的车道也无人铺设。这些面孔是爷爷奶奶,是爸爸妈妈,也是你我的面孔。
导演信息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 1912-2007),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导演,也是公认在电影美学上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意大利评论家艾柯 (Umberto Eco,1932-2016 )用这样一句话对其予以概括:安东尼奥尼是“一个特别倾向于深度探讨生存问题和强调表现人际关系,而非致力于抽象的辩证法问题和阶级斗争的西方艺术家”。
代表电影:《蚀》、《奇遇》、《红色沙漠》、《夜》。
时间: 北京时间4月16日周六
18:00 - 21:30:影片放映
21:30 - 22:00:映后对谈
Zoom会议 ID: 893 9398 7845
添加小助手加入鸥鹭学社信息分享群,获得资源分享
对鸥鹭映室放映活动感兴趣的朋友,可扫码入群
映后讨论主题:
色彩与神情 | 物件与符号 |表演与真实 
纪录片的手法和意义
主持人:
祁小涵,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主修传播、电影专业,辅修法语。喜爱法国新浪潮和Cinéma Vérité影片。鸥鹭映室成员。一位爱吃传统红糖玫瑰冰粉的南京市夜市打气球最高纪录保持者。
讨论嘉宾
陈波帆,2000年生,浙江宁波人,在天津念大三,关注性别和劳工等社会议题较多,独立运营公众号“尝辛”,一个努力在无力的社会传递力量,在孤单的社会建立连接,一直在观察和思考着的人。
信息来源:
豆瓣网,
德国之声,
新浪新闻中心,
三联生活周刊
  - END-  
策划:鸥鹭映室
排版:柳馨然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