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er资料
Peter
2017届Zier
某游戏公司数据运营分析
毕业学校及专业:芝加哥大学数学经济双专业
01
读研还是工作?
大学毕业之后,我开始思考之后的路怎么走。
由于疫情的缘故,我一直在上网课,毕业也是线上结束的。虽然我很想继续读书,但是疫情之下读研对我来说有一点冒险,因为我不想再去读一个线上的研究生课程,在国内度过我的线上校园生活。然而,我对自己未来工作和未来发展也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想法。于是,我决定通过工作一两年,去搞清楚之后自己需要掌握的技能和需要学习的知识,再去确定读研的方向。
海投简历的时候,因为对游戏的热爱,我顺便投了几家游戏公司,其中便有游戏“原神”背后的公司。因为我也是“原神”的老玩家了,我对它背后的游戏公司非常感兴趣。和其他游戏公司对比起来,“原神”公司的产能方面做的特别好,它们对于游戏内活动和任务的安排节奏非常自然,既不会过于紧凑,也不会过于零散。我对他们如何做出好的决策以及他们的营运模式是如何搭建起来的感到非常的好奇。
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就投了简历到这个公司,现在也非常幸运进入了这个公司。因为我本科的数学经济专业其实并不能让我立刻上手工作,还好这个公司在刚开始的一个月给我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和熟悉所需要的技能。相关的编程语言,我在大学课程有浅层接触到,加上在大学时期锻炼出的自学能力使得后面的过程也比较顺利。
我主要是数据运营分析相关的工作。这份工作大概分两块,一块就是数据的采集。另一块就是数据的分析。我们会用数据的角度去分析游戏,然后对游戏进行优化。做到现在,我觉得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之前我也没有在游戏行业做过工作,所以感觉非常新颖。
我工作的内容其实是一个观察、分析玩家行为的过程,而且内容还和我大学学过的课程相关,这让我很有成就感。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玩家在面对玩法选择攻击或者防御,这也能体现出玩家群体对于玩法和游戏的偏好。有时,我在改进游戏的时候也会把自己带进去,碰到一个问题也会想我测试的时候是否经历过这一步。当然我们做游戏的人和玩家的体验也不能完全一样,毕竟我们对游戏更加的了解,看待游戏的角度和玩家也有所不同,所以这仅仅是一个参考。不过,这样的参考也让我对这个游戏有了认同感和参与感。这也是我喜欢这份工作的原因之一吧。
02
第一份工作为什么选择游戏公司?
虽说在工作中,我对游戏更多的是认同感和参与感。但就游戏本身来说,对我是一种闲暇时间的放松方式,它对我的影响从很早就有了。
我的确是从小就开始打游戏,但并不算沉迷其中,也从来没有因为对游戏上瘾而错过什么重要的事情。为了能长久的打游戏并享受游戏,我也会控制自己的打游戏时间,如果感觉自己快要上瘾了就停一停。如果其他事情已经做完了,那么放松一下打打游戏就没事。这其实也不算一种自律,更是一种对自己生活的掌控。因为游戏并没有对我的正事产生很大的影响,我的父母也对此持有开放的态度,不会去禁止或者管控的我游戏时间。
不过,我很早就意识到现实中有很多东西并不像游戏,更多的是无法掌控的。比如我以前很喜欢弹钢琴,但是因为后续没有准备往钢琴专业发展而不得不放弃了它。当时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是我在国际高中准备申请的时候,许多功课压在我身上,时间在众多杂事的穿插中显得支离破碎。这也让我就深刻地意识到,在这一路上我不得不放弃很多自己喜欢的东西,很多事情会失去我的掌控。当然也不算遗憾,毕竟就算现在的我回到过去也会做出一样的决定,只是现实中的这种无力感总会让人短暂的失落。
打游戏的操纵感能让事情按照我想要的方向去走,也能弥补现实中的失控感。我喜欢打游戏,平均每日花在打游戏的时间有三个小时。我玩手游,比如说原神,明日方舟这种二次元手游我都有涉及,最近也一直在玩爱尔登法环。我尤其比较喜欢那种战斗类游戏,因为游戏中,我能在虚拟的世界里完成一些现实中做不到的操作,像是电影里打斗场景中的动作我都能在游戏中复原。打这种游戏的过程中需要同时关注不同的方面,走位,释放技能,还有敌人的状况,所以打完一局会非常有成就感,甚至有一些游戏需要一些钻研才能通关。比如说我最近打的艾尔登法环中,怪物难度的设定就非常高,打十次都不大可能通关,需要一次一次的尝试去研究玩法,这种挑战性很高的玩法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就像做数学题一样,一下子做不出来我也会一直去钻研做法,这可能也是我信念感和不怕挑战的小小体现吧。
03
看见世界,发现自己
和玩游戏相似的是,我在生活中也并不会因为一件事情有困难就不去做,而是会一直逼着自己跨过挑战,解决问题。这可能也得益于申请季那段时间,Zi和学校让我对自己的意识更加清楚了吧。
我从小喜欢观察“人”。我喜欢观察他们在做什么:他们每一个微笑的动作、因为他人的试探而做出的反应、嘴巴里吐出的话语、微微抬头低头的动作和传递出来不同的态度和情感。对于我来说,观察和分析他人是我无意识下一直在做的行为,天生的习惯,从来没有停止过。渐渐的,我能清晰地知道自己身边的人的习惯,他们的性格和他们喜欢做的事。就如同读关于博弈论的文章时,里面关于人行为的分析让我很入迷,用一个理论的框架去帮助我预测人的行为让我觉得很有意思,这也是最初为什么我喜欢去研究博弈论和经济相关的内容。
我对经济的兴趣就是从读《博弈论》开始的,在书中我发现经济讨论的很多主题都可以映射到现实生活中人的行为,比如人在做决策的过程中都在思考着什么。当然,这种模型并不是百分百准确,也不能说每个人做决定的时候都会去列一个函数分析自己的得失来做决定,但是最终的结论和现实还是比较贴合的,这一点让当时的我觉得很神奇。
有了对经济的兴趣,我在大学的申请上就想把它定为自己想学的专业。学校的学长告诉我,经济这个专业对数学要求很高,本科阶段的课程也都以数学模型为主,即在经济背景上套用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虽然是这样的情况,但我并不害怕。很小的时候,我就接触了数学并对此比较擅长,也因为擅长而对它更加有兴趣。数学对我整体成长的思维模式和塑造都是有帮助的,让我变得更加理性,也更加习惯用理性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和思考问题。作为专业,经济与数学的结合真是再好不过了。
2017年ED1,我早早的被芝加哥大学录取了。大学的生活压力还是挺大的,“社交、学习和睡眠三者无法共存”也成了我们同学之间的流行梗。忙碌的大学生活并没有让我停止听到“外界的声音”。当时我住的公寓有四个人,其中一位同学在围棋上有很深的造诣,我会和他去聊围棋这方面的内容。虽然我对围棋懂得不多,但是在我看来,经济、数学、围棋和钢琴都有一定的关联性。和他聊的过程中,能了解到观察事物很多不同的角度。比如围棋本身就是一个比较经典的一对一互相博弈的游戏,这可以和经济的博弈论联系到一起;还有围棋因为一个棋子被围起来是可以被吃掉的,所以一个位点的归属方是会发生改变的,这一点也很有意思。除此之外,我当时还会和他讨论关于写AI程序对战的难点之类的问题,总是能收获一些新的视角。
现在看来,在申请季之后,Zi带给我的,不只是申请的结果,更多的是一种思考。这种思考,让我在大学时能够倾听外界的声音并获得了新的认知;也让我在“读研or工作”的迷茫中,做出选择。或许,这就是那句“看见世界,发现自己”最真实的意义吧。
Zi录取实录:
Zi录取实录|不会“钩针”的喵星人爱好者不是好的游戏设计师
Zi录取实录|真的努力就一定会“被看见”
Zi录取实录|曾被“网暴”的活动达人,如何“玩”进加州伯克利
Zi录取实录|5000字,我想完整地与你聊聊我的高中生活与申请季
Zi录取实录|Top30“最难录取”之一的大学为何选择了他
Zi录取实录|“反卷“达人上CMU:合适的学校才是最好的学校
Zier去哪儿:

Zier去哪儿|加州伯克利、斯坦福、麻省理工,这是你想了解的“学霸”人生
Zier去哪儿|从CS到金融工程,追求刺激的“理工男”如何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Zier去哪儿|“梦想”很性感,“现实”很骨感,我该怎么办?
其他精彩文章:
Huini说|申请结果好的都是哪种人?
Huini说|刷“谷爱凌”,“搞体育”到底好在哪儿?
干货|Waitlist之后,自我拯救怎么开始?
干货|美国大学毕业生的薪资排名
干货|一张图说明白中美英三国大学含金量比较!
干货|来看一下ED2和RD放榜时间
干货|哈佛大学的夏校一定是最好的?夏校申请迷思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