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0
8
·
线··
2012年,那时我还在普林斯顿大学教书,听说一个学生放假后,是坐着私人飞机返校的。当时觉得那家伙真奇葩!不过,直到我离开普林斯顿到耶鲁,也没搞明白他的飞机到底停在哪儿。
也许你会说这样的富家子弟,无非是喜欢显摆而已,未必有真才实学,这类人其实就像曹雪芹说的,“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其实不然,你听我慢慢道来……

01
美国的教育为啥“冰火两重天”?
废话少说,先说结论:在美国,穷人大多上公立学校,搞的是“快乐教育”,也可以叫“躺平教育”;富人则多在私校,搞的是“素质教育”,也可以叫“艰苦教育”或“精英教育”。
大家别太纠结这些名词之间的差异,其实他们本质是相差无几的。
常识和感觉告诉我们,寒门出贵子,富家养纨绔。事实却是,寒门难出贵子,富人躺平也能躺赢。更何况美国多数富人子弟非但不躺平,而且还比你想象的更能吃苦!
我们常常道听途说来的所谓素质教育,都是我们表面上看到的那些:课外活动、演讲比赛、各种兴趣班……
看不到的,是素质教育背后,在台灯下艰苦的“应试教育”,美国孩子拼起来一点儿都不比谁差。
成绩真的不重要吗?
穷人都想翻身,傻子都知道成绩重要。那美国为何还要把“快乐教育”进行到底呢?
一是精英阶层对大众的洗脑。“快乐”二字本来就占据着道德制高点,谁反对快乐,就像谁反对民主自由一样,这是一种政治正确,你反对不得。
二是快乐教育是“奶头乐” (tittytainment)战略的一部分。
“奶头乐”是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提出的那一类低成本、让人着迷、又能够使人满足的低级内容。
为了安慰普通人,特别是穷人,他们的生活应该被大量的奶头乐(比如网络、娱乐、电视和游戏)填满。
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是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而给其“奶头”,转移其注意力和不满情绪,让他们习惯逆来顺受。
如果说“奶头乐”是针对穷苦大众的,那么快乐教育就是针对普通孩子的。
三是快乐教育省钱,资本主义嘛,做事儿总要讲究成本,躺平了,啥也不搞,多省钱啊。
躺平的代价是这样的:
快乐教育效果如何呢?我们看看几个例子就知道美国搞快乐教育的恶果了,大家不妨先看这张趣图:
这张图直译是“教育的进化”,实际上叫做“教育的退化”,其实简直就是“教育的堕落”。
从图中可以管窥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到现在美国中学数学教育的逐步倒退:
从计算较为复杂的阴影面积(1975年),到给长方形染色(2018年),使得抽象的计算能力测试变为幼稚的儿戏,恐怕孩子在“快乐”之后,便脑中空空,别无他物了。
再看一个例子。
最近这些年,我跟普林斯顿、耶鲁、芝加哥的研究生和博士后们打交道。
他们常说的是:整个楼的实验室里,一大半是咱们中国学生,印度人第二多,美国本土的非常罕见。
美国高等教育和科技产业很大程度上依赖移民。这种进口其他国家人才的现象背后,是本国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的凋零,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放纵。
还有一个例子,是翟东升教授的。
他调研的美国马里兰州一所排名顶尖的公立高中——惠特曼高中(Walt Whitman High School),竟然傲娇地挂出“我们已经消灭了毒品”的牌子。这可是当时排名第一的高中,可见毒品在其他公立学校泛滥的程度。
Walt Whitman High School 惠特曼高中
很多美国公立学校,下午两点半以后就放学了。有钱的父母,开车继续送孩子去各种补习班,没钱的父母忙着挣钱,孩子就“快乐”了:满大街晃荡,无事则容易生非,毒品、暴力便随之而来。
耶鲁大学
藤校喜欢什么样的孩子?
美国快乐教育大行其道,跟2001年的《有教无类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f 2001)不无关系。
“有教无类”,您看这名字取得多高大上,谁敢质疑这样的法案呢?
法案其中最重要一条就是,学生落后了,通不过考试的话,政府会减少甚至切断对学校的资助。
学校能怎么办呢?最直接的就是降低标准——放水通过,这样你好、我好、大家好。
在快乐教育之外,美国好在还有私立的精英教育。
前面说过,我们能看到的是他们光鲜亮丽的课外活动因为他们背后吃苦你是看不到的。
科学思维训练和应试技能训练,他们任何一项都不甘人后。
在普林斯顿和耶鲁跟学生谈话时,我总会好奇地问他们,普大、耶鲁为什么录取你结论是成绩极好是前提,课外活动是学好、考好之余要做的。
我问过的学生,SAT得满分或者1550以上(总分1600)的比比皆是,你说成绩重要吗?
我也常问他们,父母都做了些什么,结论是:美国父母照样鸡娃,华裔父母更是发扬了国内带来的传承千年的优良鸡娃传统
我还常问他们,你真心喜欢学这些东西吗(课内的和课外的)?结论是,有真喜欢的,但大部分不是,是父母安排的或强迫的。
02
普通家庭的普娃有出路吗?
有人注定躺平也可以躺赢,但那是少数,你我都是普通人。我们既然不能躺赢,怎么可以躺平?

教育的本质在某种程度上是反人性、反本能的。这句话你可能觉得说得太极端,可以换个说法,教育的本质是反舒适圈的
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刷手机,当然比解方程、背单词好玩儿。其实贝多芬小时候练钢琴也很痛苦,他当然也想出去追蝴蝶、抓蜻蜓。
所以说,看电视、刷手机、追蝴蝶、抓蜻蜓是自然的、人性的选择,而解方程、背单词、练钢琴是痛苦的、反人性的。
有人说,我背单词、弹钢琴很快乐啊!但至少一开始并不是这样的。痛苦的东西变成习惯之后,才有可能觉得快乐。吃辣椒、抽烟也是这样。
我想说,外语的学习,需要机械地重复;科学思维的训练,离不开应试教育中的大量试题训练。这些过程都并不快乐。
科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没有应试教育的科学训练,再多的游学、旅游和课外活动都是没有用的。
古语说: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古人还说:玉不琢不成器。雕琢一块玉,对玉石来说,削肤挫骨,本来就是极为痛苦的过程。
对个人而言,艰苦教育可以逆天改命,你我看官中就有不少的例证;
对国家而言,艰苦教育则可以兴邦强国。中国的起飞跟高考的恢复同步开始,这绝非巧合。
坚持艰苦教育,这一点不管风云如何变幻,都应该坚信不疑。
美国的缺点,我们得保持警惕,不能重蹈覆辙;美国的优点,我们得虚心学习,才能超越。
不努力有好处吗?
快乐与放纵只有一线之隔;艰苦却是跨越阶层的终南捷径。
有人说:“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舒服。”但短暂的舒服之后,是无尽的空虚和惶惶不可终日的焦虑。
我们希望父母和孩子们早点习惯艰苦,只有这样才能“苦中作乐”,而最终“苦尽甘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