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主笔|杨璐
不确定性和诱惑同时在增加,职场发生着巨变。
职场人考虑的事情确实跟传统上不太一样。史欣悦说:“我们曾经远程面试一个候选人,快结束时问他有什么要问我们。通常这时候,新人问的都是跟待遇和发展相关的问题。但他问,律师这个职业会不会被AI取代。”现在,人人都会讲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实际上它也是已经渗透到了像律师这样传统的职业。史欣悦说:“比如一个大企业里有一万份劳动合同,依靠人力一份份看,需要几百个小时。现在,因为合同生成都是标准化的,人工智能很快就读取了。这对法律行业将是非常大的挑战,初级律师可能会被取代。问题是如果一开始没有做基础工作,高级律师从哪里培养出来?”
“上班变得难熬”,是因为每个人都在被时代洪流裹挟。改革开放前40年的增长,很大程度依靠人口红利。但从现在开始,能够继续带动增长的,是科技发展和创新。李育辉是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数据与案例研究中心的主任。她为阿里巴巴、中国建设银行、壳牌等100多家企业提供过咨询服务。她说:“无论是从国家的人才工作报告,还是我们合作的一些政府部门来看,现在对组织创新、个人创新都特别重视。政府希望可以孵化出下一个10年、20年的支撑性产业。同时,创新是一个不明确的东西,它是模糊的,也肯定有试错,必然带来一定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企业在创新过程中,有可能就从竞争变成了内卷。内卷的本质是没有新机会,于是大家在原有的资源里互相争夺。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导李育辉(图|李英武)
内卷是职场人吐槽的一个主题。李育辉说:“创新来自于竞争环境。只要经济还在发展,竞争没有消失,内卷就会长期存在。我访问了十几个毕业生,他们甚至有一个觉悟,每一代人都有面临的问题和牺牲。这一代人的牺牲就是直面内卷。他们调整心态,接受这样的环境,然后看能做点什么。我们这个专业的学生,很多是做人力资源工作的,就有学生建议公司制定规则,减少形式化的工作。比如不要抠PPT的细节,把跟创新无关的要求省掉。”
工作强度大,是职场人吐槽的另外一个主题。它来自于企业承受竞争压力的传导。李育辉曾经跟一家大公司合作,想从组织层面改掉加班文化。她说:“我们合作的部门每周拿出一天,在下午6点前下班,下班之后领导也不能在工作群里找员工。最开始这个部门的领导有点儿忍不住,因为他的上级会找他。我就说,你得增加承受力,否则你的下属就没办法摆脱加班。这个部门后来扛住了压力,我们就往上面再推进一个层级,直到推到某个更高层级时,推动不了了。因为那个层级面对的是全球竞争,不加班就被对手超越了。这个企业的加班,就是国际竞争转嫁到了每个人的身上。”
《人生切割术》剧照
工作要求变高了,也让职场人感觉压力大。这也是向创新和高质量发展转型带来的影响。企业为了在新形势中生存,业务模式、组织结构、绩效等等都要调整。赵文元说:“从前是流水线型的生产模式,上一天班就挣一天的钱。计件工资,员工收益是确定的,并且一直在增长。现在很多企业都改用OKR,就是企业和员工共同制定一个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大家开展工作。它的好处是能更多地激发员工,发挥个人的价值。同时,它对员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你不再只做个执行者的时候,某种程度上要付出更多,承担更多。”
职场人看待职业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大量新职业的出现对传统的想法和经验产生了冲击。李育辉说:“我们统计过,中国现在诞生新职业的数量远远超过同时期其他国家。它们成了年轻人的机会。机会变多了,年轻人的职业期望、职场忍耐力等等都会发生变化。比如主播,跟上班相比,年轻人可能会觉得靠别人打赏就能过下去,很好呀。但是,很多新职业是假性繁荣还是会长期存在,都不好说。年轻人也容易出现幸存者偏差,他们只看到了成功的,没有看到失败。”
转型期涌现的新职业,对年轻人来讲既有诱惑,也有风险
所有这些变化,都增加了职场上的不确定性,于是吐槽增多。但吐槽也不是坏事,它说明个人的声音在加大,个人的诉求和价值在被看到。
李育辉说:“创新就要重视个体的创造力,政府工作会议报告和人才报告里都提到要重视个人的激情、生活的幸福感等内容,现在是个体力量崛起的时代。员工吐槽、讨论职场话题,说明现在职场环境比较开放,才能把意愿表达出来。”
吐槽职场是一种对话。李育辉说:“虽然很多企业里组织和个人的对话还是不平等的,但组织的姿态跟过去相比是放低的。我觉得很多问题要暴露出来,才能越辩越明。比如说,五六年前互联网公司里‘35岁天花板’的现象,职场人意见很大,学者们关注这个现象,企业也关注。现在其实很多企业已经找到解决路径,我了解到的比如说企业提早给技术岗的职工转管理岗铺路,办企业大学或者开办迷你MBA课程。职工学完之后,就可以尝试做职业发展上的转化。”
吐槽也许还能推动职场的改变。脉脉就捕捉到吐槽背后的建设性,推出了公司点评系统。就像人们吃饭、买东西先看买家留言一样,脉脉提出“先看点评,再找工作”的求职模式。脉脉创始人兼CEO林凡早些时候向媒体解释:“过去20年,点评机制深刻地改变了消费互联网。在产业互联网里,脉脉想推动招聘进入点评时代。因为传统的自夸型招聘模式存在信息不对称,求职者很难掌握多维度的真实信息。求职者和招聘企业容易发生错配,导致双方的选择成本都很高。”脉脉的数据显示,91%的求职者会主动搜集企业信息,给企业做背景调查。时代不同了,企业得学会跟员工对话。林凡认为:“经得起员工点评的公司才是好公司,经得起离职员工点评的公司才是卓越的公司。”
《请叫我总监》剧照
这一代年轻人个性很鲜明,不愿意听领导教育他们如何成为一名好员工,更想告诉对方如何成为好领导。
根据脉脉对年轻职场人的观察,他们用吐槽对抗PUA,用摸鱼对抗内卷,拒绝成为庞大组织和雇主面前的一粒灰尘,会在网络社区里集结、互助、组成社群。他们不想忍耐职场上的狡诈、内卷、冷漠无情。对职场期望又高又完美,但这代人面临的环境却很严峻。“70后”“80后”步入职场的时候,赶上过房地产红利,赶上过互联网红利,随着时代的电梯上行,进入中产阶层。现在,连互联网大厂都组织逐渐固化,年轻人往前一看,晋升之路上站满了人。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要想生存下去,恐怕需要更多的技能和素养。两相碰撞,越发增加了摩擦。
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似乎成了家长和学生唯一的目标
这代人物质条件跟从前不一样。职慧公益是一家服务大学生生涯发展的公益组织,它跟国内很多学校合作,为学生们提供从简历制作到职业素养的培训。创始人陈欣曾经在世界500强公司工作,过去20多年里一直从事培训工作,经历了几代职场新人的成长。她说:“我一直拿1993年作为看待历史的分水岭,那一年中国取消了粮票。取消粮票意味着温饱不是问题了,潜在的影响是人不再完全为了金钱而工作。整体上看,我在做培训的时候,面对‘85前’的人,金钱能够刺激到他们努力工作。面对‘90后’‘95后’的时候,他们更自我,没有匮乏感。这里包括一些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我发现父母也给了他们能够给的最好条件,这些学生不富有,但也不匮乏。同时,我觉得遗憾的是,他们缺少了父母吃苦耐劳的品格。”
他们所受的教育也不太一样,过去20年里“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成为家长和学生唯一的目标。很多人是在“只要好好读书,其他什么都不用干”的养育思想里长大的。它可能会让学生们考出好成绩,却不一定能把工作做好。史欣悦说:“课堂上传授的是知识,上班需要的是实践。比如一个人把所有教游泳的视频都看完,也不可能学会游泳。他必须自己到泳池里去练习才行。职场是社会的一部分,人的社会化是要真正去做事、与人交往,在这个过程中习得的。”
《我,到点下班》剧照
18岁之前围着高考转,18岁以后围着绩点转的学生,不会在毕业时自动变成一个对成年人社会应付自如的人。陈欣说:“在这样氛围里长大的学生是一种高迷茫的状态,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不知道边界在哪里,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说yes,什么时候该说no。比如写了一张PPT,因为重点不清晰,被领导发回来重写,有的孩子就受不了这种挫折,内心能翻滚好几天。他们最熟悉的那种高期待,一路被捧着长大的状态在现实面前很容易坍塌。
年轻人吐槽职场的背后,首先要学会成为一个成年人。李育辉说:“比如,领导交代了一个任务和截止日期,你应该知道接下来的几天如何合理安排。所有教育里培养一个人,不断提升技能、树立价值观,最终目的是希望他能够独立生活。”理论上讲,这是从小就应该培养的,教育的内容不应该只有做题。李育辉说:“很多国家有成熟的体系,比如小学要认识职业角色,再大一点要知道职业是什么、职场是什么,我会面临哪些问题。到了大学阶段要做职业生涯的规划。我们研究发现一个人对自己职业规划越早越清晰,未来获得成就的比例是越高的。”
《实习生》剧照
职慧因为一直在做大学生的职业培训,摸索出了一套针对这种情况的办法。它最早的志愿者都是咨询公司里的白领,课程脱胎于对外企员工的培训。陈欣说:“有些内容可能是入职5年到8年才需要学的东西,但我们在学生大二、大三的时候就给到他们了。我们的方法是结合学校的情景进行了转化,把老板、客户、员工关系改成了同学、舍友、老师,但是核心的东西是不变的,就是职场上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比如说,如何跟人沟通。”
除了转化成学生能理解的情景,更重要的是陈欣和同事们还教他们打破学生思维。针对培训中年轻人比较集中的职场问题,陈欣总结,进入职场必须具备几项底层思维。“第一个是学习力,能不能主动寻找各种资源和机会学习。我们去讲课,有的学生下课之后围着老师问问题,有的学生老师话音未落就跑掉了,他只是为了拿学分,没有想这么一个有职场经验的人来上课,是不是可以请教一些问题。第二个是同理心。一个人如果懂得换位思考,他处理跟同学、导师、同事、领导的关系一定不差的。现在很多孩子是独生子女,他的世界里没有别人。这样的孩子住到宿舍里,宿舍关系一塌糊涂,他们自己也很郁闷。第三个是行动力。我们有一个练习叫‘职场起航’,让学生在纸的左边写下梦想,右边写下为了靠近梦想做过什么,很多学生的右边是一片空白。这个练习能让他们有所触动,不能眼高手低。”
应届大学生在招聘会上求职。2022年高校毕业人数将迎来1076万的高峰,就业压力巨大。
最终,所有课堂上学的知识要到职场上去真刀真枪地锻炼。陈欣说:“我们到一些经济不太发达地区的大学里作培训,发现四年下来有机会出去实习的学生不超过20%。因为整个地区经济环境差,企业给到学生的实习机会少。有些老师也倾向于学生应该乖乖上课,实习是不务正业。如果是在江浙地区,会发现大一、大二已经半个班的学生都有实习经历了。”尽早出去实习,其实能尽早打破学生思维。陈欣说:“学习力、同理心全都没有也没关系,只要有行动力,去实习,碰到头破血流就学会了。在实习中暴露问题是最安全的,一定比等到成为真正职场人时暴露在领导、同事和客户面前强。没有人对实习生有高期待,如果实习生讲话说不清楚诉求,大家觉得是这个小孩很紧张,不会放在心上。但如果一个28岁的员工面对客户时还说不清楚诉求,就很难被原谅。”
本文节选自三联数字刊2022年第15期。实习记者罗拉、倪书华对本文亦有贡献)
排版:傲寒/ 审核:同同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