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 
文/Wu

  老规矩,先贴同期生活实时篇上期理财篇(5.10)的链接。
  最近风声严,我就贴几张图,不做评论(有点长,看差不多的可以直接滑到文字部分):
  为了防止炸号,下面我讲的都是腐朽的封建王朝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例子。
为什么要投资
  一言以蔽之:不投资的话,肯定赶不上钱贬值的速度。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直接跳到后面我分享自己近期的一些操作。

  大家听到的基本都是“通货膨胀”,这个很好理解,无非就是东西价格越来越贵。但今天我想分享一些自己的理解,说说为什么承担着亏本的风险也要进行投资,还有为什么这才是应对通胀的最终出路。(我非金融专业,叙述难免有纰漏和不严谨的地方,还望各位看官海涵)
第一节 通货紧缩
  这事儿还要从“通货紧缩”说起。在近现代社会,除非是专业人士或学生,估计很少有人接触到这个名词了。我国古代从北宋时期就开始有了纸币这个概念,但即使到了清朝,老百姓还是以贵金属(金银铜)作为最终的货币锚。在正常情况下,一张写着一百两的银票就可以去官方指定的银庄兑换一百两白银;要是哪天兵荒马乱,政权不稳了,老百姓第一反应肯定是把银票全都换成真金白银存起来。所以,在那个年代,官府、纸币和白银的关系基本是这样的(箭头代表“支撑”/“信用背书”):
官府 -> 纸币 -> 白银 -> 商品
  根据史料记载和估算,从盛唐开始到明末清初,除了某些特殊时期,1两白银的购买力大概在150斤到400斤大米之间。为了方便叙述,我们假设一两白银可以买200斤大米:
官府 -> 1两纸币 -> 1两白银 -> 200斤大米
  但在明朝末年,社会上出现了一种现象:金银铜的产量跟不上社会的需求,加上民间消耗(做成工艺品、首饰、摆设铜像等等),可供流通的贵金属越来越少。而在只有贵金属才能真正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时候,种庄稼的为了尽快把粮食换成布匹,织布的为了尽快把布匹换成粮食,于是不得不降低商品的售价,来让原本不多的贵金属继续得以有效流通。比如变成了这样:
1两白银 -> 400斤大米 (或者说0.5两白银换200斤大米)
  因为白银变“稀缺”了,民间和商贩就会更保守,在交出白银之前会更谨慎,会想办法在家里囤积金银铜。这种谨慎使得市面上流通的白银更少了,从而加剧了商品价格的下跌。这就是“通货紧缩”
  那么这个跟投资有什么关系呢?别急,我们再来看看这时候的纸币:

官府 -> 1两纸币 -> 1两白银 -> 400斤大米
  这里问题出现了:白银变少了,纸币可没有啊。官府在写出银票的时候,它们的国库并没有真正放着等量的白银,特别是在一些情况下皇帝大手一挥“赏银万两”,可不是真的搬出一万两白银运到你家,而是写了一张一万两白银的纸币(银票)。于是乎,纸币的靠谱程度开始受到质疑,慢慢的民间的“兑换比例”开始出现了很多不成文的规定。为了维持相对的合理性,大家再也不愿意用一两真白银去换一张1两纸币了,如果真要换,就得按真白银一方的卖方市场价来交易。慢慢的就变成了:
官府 -> 1两纸币 -> 0.5两白银 -> 200斤大米
  看,这不就平衡了吗?到后来明朝政府倒台,这1两纸币也就屁都不是了,而拿着白银的才是最终的赢家。
第二节 金本位、美元、国家信用
  放大到全世界这个舞台,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主角正是美国。

  大家还记得“金本位”这个词吗?说的就是美元和黄金挂钩,然后各国货币和美元挂钩(这就是二战后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国政府 -> 35美元 -> 1盎司黄金 -> 商品
  但有多少人知道这个“金本位”早就已经被废除了?它在1971年以后就不成立了!因为大量国家在美元贬值的情况下大量挤兑黄金,尼克松政府于是宣布不再固定官价,放开黄金价格,价格由市场供需买卖自由形成。这就是美元与黄金的脱钩的超超简短的历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参照上面讲的明朝的例子,一模一样。
  这里就有一个很让人纳闷的地方。如果说,黄金和美元纸币脱钩了,那纸币能去支撑购买商品的依据在哪里呢?来看看脱钩后的关系:
美国政府 -> 美元 -> 商品
  对,你没看错,就是“美国政府”。利用“政府信用”作为纸币的支撑,而由市场去确定商品与纸币之间对应的价格。所谓的供求影响价格,就是指“今天1美元可以换一袋米,明年可能就要1.2美元,也可能只要0.8美元”。
  在这种情况下,黄金也成了“商品”本身,不再具有真正“存储价值”的功能。之所以很多人还把黄金认为是抗通胀的“真正的财富”,只是因为它几千年来的名声罢了。十年前黄金价格是1800美元一盎司,今天还是1800美元。(房价和股价呢?)
  如果我们把美国这个特定的国家去掉,可以总结出一个目前世界上基本的兑换关系:
国家信用 -> 纸币 -> 商品(包括黄金、白银)
  这让全世界的政府都尝到了甜头,为什么呢?因为相比起产量有限还会损耗的贵金属,“ZF信用”这个东西可是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印钱”。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近现代社会基本都是
一路在通胀
,再也不会发生紧缩的情况了。因为纸币是越印越多,还有其他的金融衍生品(这里就不展开了),让纸币的供应量一直处于超发状态,还在持续超发,那么过去一块钱能买到的东西,现在不止一块钱了。

第三节 财富锚、投资的理由
  在这种“通货膨胀一定会一直发生”的前提下,我们要保证自己手里的纸币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越来越“不值钱”。设想一下,十年前是:

国家信用 -> 1元纸币 -> 2颗糖
  现在是:
国家信用 -> 1元纸币 -> 1颗糖
  粗浅的理解可以认为国家发行了多一倍的纸币(实际上不应该这么算,这里就不展开了,基本原理不错就行),所以购买力下降了。

  这就是当代很多人在一边996一边感叹生活不易的原因:并不是没有收入,而是没钱
细品一下这句话:并不是没有收入(纸币的量越赚越多),而是没钱(想要的东西还是买不起)。
  这就引出了本文最后一个观点:寻找财富锚,才是投资的终极意义
  何为“财富锚”?从上面这个买糖的例子展开,什么样的情况下才可以避免自己的“钱”放了十年还是能换到2颗糖呢?答案:换成一个会随着纸币的增发而涨价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财富锚”。对应关系如下:
(十年前)国家信用 -> 1元纸币 -> 2颗糖;1元纸币 -> 1单位 财富锚
(十年前)投资者:1元纸币 -> 1单位 财富锚
(现在)国家信用 -> 1元纸币 -> 1颗糖;2元纸币 -> 1单位 财富锚
(现在)投资者:1单位 财富锚 -> 2元纸币 -> 2颗糖
  这个投资者通过购买并存储财富锚,让它当年的1块钱,今天依然可以买到2颗糖。

而投资,就是一种把纸币换成财富锚,并存储起来穿越时间长河的过程
第四节 寻找财富锚
  到这里,我们剩下最后一个问题:什么才是财富锚(什么东西会随着纸币的增发一起涨价)?其实说到这里,很多人心中已经有答案了。在美国,这个东西是股市,富豪们的钱,养老金的钱,都放在股市里。你看富豪们诸如比尔盖茨、贝佐斯、马斯克、扎克伯格所谓的“身价”,哪个不是拿现在股票的价值计算出来的?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是房市。这就是为什么美股比中国股市更牛,而中国房市永远长青的原因。想想真正“有钱”、而不光是“有收入”的人,他们都做对了什么?纸币还是那么多纸币,只有值钱的东西永远值钱。(我来重复下上面那句话:什么样的情况下才可以避免自己的“钱”放了十年还是能换到2颗糖呢?换成一个会随着纸币的增发而涨价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财富锚”。)
  至于那些短期内炒房炒股的行为,我并不称之为“投资”,而只是“炒作”。那是一种把法币投进去,期待着短期内能换出更多的法币的心态,并不是为了寻找财富锚去穿越时间长河的。心态不稳,很多时候结果就差强人意。
  有人会问:如果说国家继续积极打压房价,强力调控市场,后面房价不涨了咋办?那么财富锚可能会出现变化。而能投资并长期存储的东西就那么几样(股、房、贵金属、马赛克),接下来的财富锚会是什么的呢?
  这种不确定性恰恰证明了分散投资的重要性:拿不准的时候,就都买一点。当某一种东西变成新的财富锚的时候,很多人已经来不及、无法做出反应了。所以投资、并且分散投资,就是作为老百姓立于不败之地的安身之道。
课外节 缩表、信贷
  还有一些有趣的东西,写太多累了。就随便加两句,大家有空自己去搜一些文章看看吧。
  1. 其实,解决纸币超发还是有方法的,就是新闻上老提到的“缩表”。简而言之,就是国家通过金融工具和调控手段,把之前发行出去的纸币收回国库,然后直接销毁(也就是不再流通回市场)。这样市场上流通的纸币就变少了,可能可以回到正常水准。但这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原因请看2。
  2. 信贷和存款准备金这两个神奇的东西能对你的钱包和通胀带来什么影响呢?这里不讲道理,就给例子(这不是我自己的例子。它来自我一个很喜欢的博主“吟游诗人基德”,想看原视频的请访问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64y1c7BN)
  A打工赚了100元,存进了银行:A银行账户上有100元数字,银行金库有100元现钞。
  B想买房子,找银行贷款。假设国家要求10%的存款准备金,最多能借出去90元,于是借给了B,B拿了这钱直接找开发商C买了房,C这房款又存进了同一家银行。现在:A银行账户上有100元数字,B银行账上0元,开发商C账上90元数字,银行金库有100元现钞。
  这时候来了个D,想做生意,找银行借钱。按照存款准备金要求,银行最多能再借出来81元(账上存款190,最多能借90%=171元。已经给B借出90元了,所以剩下81元额度。直接按新存入的90*90%计算得到81也行。)。D向E买了原材料,假设E啥也不做,直接把这得到的81元存入银行。
  现在:
  - A银行账户上有100元数字
  - C账户上有90元数字
  - E账户上有81元数字
  一共271元。银行有多少纸币呢?还是那原始的100元。
  说这都是虚的?那你打开自己的银行存款账户,余额宝,微信钱包。这些数字是不是存在你的账上,并且出门吃饭逛街消费都一定能换到你想要的东西?还觉得这271元是虚的吗?不,那就是实实在在“财富”,那就是你加班加点,升职、创业而积累下来的“财富”。而贷款买房、借钱经商,又何尝不是民众的基本需求呢?所以这些财富,就是自下而上由民众创造,再回到民众生活中的循环
  其实,上面那个游戏还能继续下去。在最极限的情况,10%的存款准备金能发行出来10倍的实际发行量(即100元原纸币创造出1000元的流通纸币)。纯印钱已经是非常原始、大国很少直接采用的调控方式了。要调控“货币量”,只需要一点政策(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算算如果是20%的存款准备金,能创造出几倍的发行量)。
我的美股投资
  这是上次5月7号的账户情况:

我5月份和8月份在两次公司发完股票后进行了不少操作。但依然保持着一季度只操作那几天的习惯。具体操作如下:
- 5月份清仓ETSY TTWO NOW ROKU NTES,减仓AMD
- 8月份清仓PDD TWLO JETS BKNG,仓 COIN,TSM,U,RBLX,ASML
- 陆续加仓DIS,NFLX,AMZN,PYPL,CRM,SPOT,GOOGL,ADBE,AAPL,MSFT,TSLA
现在账户长这样:
  (收益数字是历史总收益,把最近加仓的成本也算进去了。所以有的比例下降并不代表最近没涨,可能是因为我最近加仓了。)
  很多人来问我是不是中概股大跌了就血亏,是不是谷歌大涨了就血赚。我在这里贴出了每个个股占有账户的比例。可以看到最多的在仓位占比也不超过6%,均匀分布,好股票多一些,不稳的股票少一些。还是那句话:分散投资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大家可以对照一下某些股票的巨大波动(英伟达从+45%到+124%,谷歌和特斯达我都加了仓后又回到50%+的收益,LIT从-12%到+16.65%,BILI从+100%到剩下+26%)。我还卖飞了NOW和ROKU,不然收益应该更大一些。清仓了PDD和NTES是因为领教了社会主义铁拳的威力,在预期不明朗的情况下不打算再承担太多风险。还有几个我在观望的个股,接下来可能会考虑回调就买入/加仓:阿里巴巴,ISRG,NVDA。
  上一篇文章我说自己今年预期收益是0%,有回复调侃说我写了一大篇居然是0%,还不如不写。我想说这位朋友可能混淆了“预期”和“希望”的区别。投资当然都是希望赚钱了,但在疫情未稳、失业率高企、无限印钱的环境下,管理好自己投资的预期相当重要,这才能让自己不至于做出一些不理智的操作。今年在几个大盘回调中存活下来并赚钱的人并不多(这些朋友可能能更明白我说这段话的意思吧)。

  具体到我这个portfolio的表现,因为进出帐太多(主要是每个季度公司发股票,我又卖了一些取出来家用),我就直接贴券商帮我计算的资金年化收益率:13.6%
  我又自己对比模拟了同期定投大盘的收益:假设我分别在1.3,2.15,5.15,8.15分别投入10000美元买S&P 500大盘,共4万。那么最终账户在44706.03,收益为11.76%。所以我的组合还是勉强赢了大盘。这跟去年科技股大飙升时期的+98%账户年化还是差了很多,但还是超过了预期,也就满足了。

  顺便说一句,今年SP 500和纳斯达克大盘已经涨了23%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你炒美股,从1.1至今只是买卖股票而没有进出帐,收益率却并没有达到23%,那还是那句话:瞎折腾啥呢?
  本来还想写写马赛克
市场,但到这已经4000多字,太累了。最近风声又紧。歇了,以后再说。


生活点滴,山川入海。下期见。

2021.9.6
山景城家中
免责声明:本人没有执照和金融从业资格。本文所有内容均为个人观点和见解,不保证真实性和客观性。请各位看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理性投资,盈亏自负。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