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重要话题,一直想跟大家聊聊,因为太重要,庞大,有点无从下嘴。那就是:怎么接收信息?
媒体去中心化的时代,刚刚过去的几件大事,我发现都有个共同点,就是信息来源再也不是单一的了。
丰县铁链女事件,除了官方几份通告是所有人都看得到的,别的信息都需要读者自己去挖掘、拼凑。红起来的抖音号删除了,流传的视频都是碎片,谁也很难说全部都看全了,网上流传的照片对比,显然是经过PS加工的,但很多人误以为是截屏。他们家几个孩子的年龄,事件发生后村民怎么说,专家怎么说,每一条消息都来路不明。
大量的抒情式说理跟一部分事实一部分讹传混杂在一起端到读者面前。

接着,冬奥,这么国际性的事件,也一样分裂。韩国人看到一个韩国人被欺负的冬奥,加拿大人为自己运动员受影响摔倒气愤,恨中国的一部分外国人士拿奥运村芬兰宿舍漏水取笑,而这些,我们的观众几乎不知道。我们只知道有外国人喜欢我们的食堂,却很少了解个别运动员回去以后还说咱坏话。好像大家都看了奥运会,看到的那么不一样。
这几天的热点必然是俄乌战争,同样,因为作战双方都在利用信息差造舆论,双方背后的各种势力也各有所重,又一次的,每个人得到的信息那么不一样。
历史上的“四面楚歌”,现实中以宣称占领和电视劝降的面貌呈现了,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我们这些幸运一代人,这次也涨了见识。
恐怕是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要面对信息筛选的困境。

这种信息困境不仅在新闻领域,同样也在娱乐领域。
我已经看到很多次,熟悉的专业上很强的人,在短视频面前缴械,偶尔会转发过谣言、低俗的或者时间很不对的“新闻”。
短视频以前是娱乐性的,很多人看短视频不是去看新闻的,是“玩”抖音,可是防不胜防地,随着主流新闻媒体也用上了短视频,海量的时事号蓬勃发展。常有人说:“我抖音上看到的。”这怎么能算呢,是抖音上新华社的号看到的,还是抖音上三无叨叨号里看到的,那信息质量能一样吗?
即使不是新闻,只是娱乐,也存在信息的质量混乱。就说段子吧,农村的,儿童的,很多人其实分不清楚是抓怕还是摆拍。你看着很好笑的孩子的段子,其实是爹妈让孩子背出来的,这些渣信息比比皆是。

另外一种遍地是坑的,就是屏幕上一张脸叨叨叨说话的视频,议论,一个真的事实也可以得出一个偏的结论,那么我们从中得到的,是那个真的事实信息,还是那个偏的结论?真的能长年累月看这样的东西脑子还干净吗?

自由意味着责任。
我从来不想回到只有一个渠道讲新闻的70年代,但是我们自己,能不能配得上信息扫射的时代?
一条信息触动到我们,触到经验,触到情绪,泛起涟漪。我们就像一格格闪动的反应点,互相连接形成人类的信息网。
这让我想到很奇怪的一个点:当确认得到的信息不完整不客观的时候,是不是宁可少看?

我还能想到的:
要跟现实连接,多行动,用经验来抵抗幻想;
系统性地进行学习,为知识画地图,而不要满足于一个孤立点的收获;
将情绪和知识尽量切割,不要带着害怕恐惧去搜集信息,不要图爽图痛快去享用信息。
说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我想第一步,就是认清人类认知的局限,知道我们自己每个人都有可能中招,建立警惕性。

不要想:
“虽然他说得不一定对,听听也许也有用。”
“他固然不是好人,但这一点他说得有道理。”
“这篇文章是营销号的罗织文,但毕竟也告诉了我们一点不知道的东西。”
有那么多那么多的信息可以采集,我们动动手指搜索一下,就能找到任何话题的咨讯,干嘛还要使用次品呢?有夸大可疑的,有造谣历史的,有就着不明事实发议论的,最好当场扔了。
要知道我们的判断力其实很脆弱,很不稳定,别让它站到没有红绿灯的路口去。
有一点信息洁癖吧,
这是最近特别想跟朋友们共勉的。
今日好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