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可乐妈
来源 | 男孩派(ID:boy666dj)
最近,看到了这样一则热搜:
“5月1日起,国家将施行《职业教育法》,取消初中毕业后普职分流。”

然而,点进去一看才知道:
其实是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将“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改为了:
“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
也就是说,从招生环境看,分流依旧存在。
但和以前相比,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前景都将发生改变,主要体现在:
1.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孩子在升学上将享有平等的机会。
以后,中职的学生可以更顺畅的参加高考,读本科,上大学。
2. 设立更多本科及以上层次教育的高等职业学校。
毕业后,中职的学生也能够进入更多的新兴、高新技术领域。
3. 用法律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
这次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旨在用法律打破职业教育“没学历”、“收入低”、“被歧视”的刻板印象。
然而,即便如此,很多人,特别是父母,还是对中职抱有偏见。
而这些偏见的背后,往往是因为对中职教育了解甚少。
“一个孩子上了中职,人生就毁了吗?”
“如果不“学习”,孩子在一所学校里都在做什么?”
“毕业后,这些孩子会去哪?”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想先讲三个关于中职学生的真实故事,希望他们的故事能让父母对中职有一个更立体的了解。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张焕腾
他出生在河南省的一个小山村,奶奶和妈妈都瘫痪在床,一家人只能靠着父亲务农,或者偶尔外出务工为生。
好在从小到大,张焕腾的成绩都还不错。
可谁知,中考那一年,他偏偏因为发挥失常没能够到当地高中的分数线。
张焕腾想读书。
但妈妈和亲戚商量后,对他说:
“那就读中专,早点学了一技之长还能赚钱。”
张焕腾虽然心有不甘,还是点点头接受了,他对自己说,无论在哪里,只要好好学习就能走出去。
为此,中专三年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这三年里,他的英语和计算机成绩一直很突出,考过年级第一,还多次获得过助学金、奖学金。
2017年,在父母的支持下,张焕腾去了附近的一所普通高中借读。
半年后,凭借着扎实的基础和非凡的自律,张焕腾考上了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进入医高专的第一天,辅导员就注意到了这个“眼里有光”孩子。
并叮嘱他:
“进入医高专,也许就是你改变命运的时候,所以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三年,把握住机会。”
于是,三年来,张焕腾每天雷打不动地6点起床,晚上10点睡觉,一有时间就泡在学校的图书馆。
没请过一次假,上课永远坐在教室的第一排。
到了寒暑假,他还会出去打工,做过流水线的工人,也当过餐厅的服务员。
直到2020年,张焕腾通过专升本考入了重庆医科大学。
也是在这里,他立下了继续深造的心愿:考研。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一个中专生想进入中国顶尖的医学院无异于痴人说梦,但张焕腾却说: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果然,星光不负赶路人。
不久前,张焕腾如愿被北京协和医院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录取。
中考分流,从来不是任何一个孩子人生的终点。
因为学习不是一时的事,而是一生的事。
当张焕腾拼尽全力想要离开中专时,深圳有一个女孩却在中考后主动选择了职高。
她就是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古慧晶
古慧晶长相清秀、身材纤细,看起来文文静静的。
单看她的样子,一时间似乎很难将她与汽车修理联系在一起。
然而,古慧晶从小就喜欢汽油的味道。
每当小小的她看见电影荧幕中那些酷炫的驾驶技巧和汽车改装时,她心底的渴望就又多了几分:
“长大后能拥有一辆自己的车,自己改装、自己修理,多酷啊。”
所以初中一毕业,她就毅然选择了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的汽修专业。
一开始,家人并不理解她的选择,更担心她一个女孩子以后会很辛苦。
但在她的坚持下,家人最终还是选择了支持。
进入职高后,古慧晶发现自己即将面对的困难比想象的还更多。
一方面,她力量单薄。
对同专业的男生而言,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情,往往需要古慧晶透支了全部的力气才能做到。
另一方面,作为汽修专业为数不多的女生,她还要经常面临被排挤的局面。
向同学请教问题,对方却甩给她一句:
“一个女生来这里干嘛,学不会就别学了。
周围的女生也经常嘲讽她,学这个专业就是因为男生多。
但即使这样,古慧晶也从未想过放弃:
体力差,就每天晨跑、锻炼;
学不会,就花更多的时间,加班加点地练习。
日复一日的坚持,终于让她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去年4月,17岁的古慧晶在广东省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了汽车机电维修赛项目的一等奖。
同时,她也是广东省第一个参加此类赛事并夺冠的女生。
“我不在乎外面的声音和看法,因为这是自己的选择。”
在这个内卷的年代,多少父母逼着孩子朝着分数跑,朝着名校跑,朝着大多数人所在的方向跑。
却唯独忘了,让孩子跟随着自己内心深处最热爱的东西,缓慢前行。
最后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梁智滨
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初中毕业后,他就进了广州市建筑工程职业学校,专业是施工。
他经常自嘲,说读这个专业,“以后都是搬砖的”。
那时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
几年后,自己竟然会因为“搬砖”成了世界冠军。
2017年10月14日,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了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这是技能届的最高赛事,相当于体育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当时,有1200多名选手在6个大类51个赛项上展开角逐。
在比赛中,梁智滨用一双粗糙的大手,将四四方方的砖块组合成了各式各样灵巧的形状和图案:
从含苞待放的莲花,到展翅开屏的孔雀,再到旋转扭动的广州塔。
凭借着轻盈连贯的动作和极高的完成度,19岁的梁智滨为中国捧回了2017年世界技能大赛的首枚金牌。
无数人惊讶于他的速度。
但只有教练知道,自己这个“笨徒弟”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每天的日常就是砌墙、推倒、再砌。
哪怕最炎热的夏天,也不曾停歇。
练习的过程中,为了保持对平整度的敏感,他从不戴手套。
受伤的血泡磨破了,就贴上创可贴,继续砌。
好在每一份的努力,都不曾被辜负。
夺冠后,多家建筑公司向他发出邀约,母校也要请他留校任教。
根据往届一些金牌选手的经验看,梁智滨很可能会获得各级政府近百万元的奖励,甚至享受教授、副教授级别的待遇。
所以最终,梁智滨选择了留下,他说:
“以后想在砌砖这一行上继续发展。”
一个从偏远小县城中走出来的穷孩子,历经了迷茫和痛苦的时光,最终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
能挣钱,又有梦想。这是对勤奋、对努力、对执着最好的褒奖。
看完这三个故事后,不难发现:
那些职业学校的孩子,早已和我们刻板印象中“进工厂流水线”、“考不上高中就毁了”、“毕业即失业”的形象截然不同了。
作为一名家有中学生,并且即将面临中考的普通家长,我很想跟大家分享这样三个真相:
1. 对孩子而言,上高中很重要,但远没有生活本身重要
为人父母,总是一不小心就陷入了这样或那样的执念里:
“我一定要买学区房。”
“我的孩子一定要上重点中学。”
“我女儿将来必须考985。”
希望孩子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这本身没有错。
但有时候,如果我们对结果过分执着,就容易因为沉没成本而面目狰狞。
甚至对着身边无辜的人,特别是我们的孩子扣动情绪的扳机。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
女儿的成绩不好,上不了高中,当妈的硬是咬着牙掏了高昂的择校费,托关系将女儿送进了市里的学校。
为此,妈妈天天在女儿耳边念叨:
“要不是你少考那十几分,咱们家也不至于多花这么些钱,你可一定要争口气啊。”
最终,女儿被逼得得了抑郁症。
一见到试卷,就高声尖叫、泪流不止。
所以,如果孩子真的上不了高中,让他选择职高,也不见得就是一件坏事。
人生的终点,从来不是一场考试决定的。
如何通过中考,让那些摔了跟头的孩子学会站起来,找到生活的意义,才是父母最重要的功课。
2. 拥有能谋生的一技之长,才是孩子最大的底牌
对于中考分流这件事,北大教授姚洋曾公开表示反对,他说:
“不能用中考分流这种手段,首先把40%的孩子定义了,你未来就是低收入者……”
而这,也正是很多父母的担忧。
认为孩子进了职业学校,以后就注定只能当工人、卖力气,过着一份极不体面的生活。
但实际上,各种新兴领域的崛起,已然颠覆了这一点。
在2021年人社部公布的新职业目录中,就有一个名为“整理收纳师”的职业。
前段时间,上海95后女生贾妍,网名“纳爷”,公开过自己的收入:
做收纳师的第一个月,她就挣了40多万,现在时薪高达1200元。
即使排单排到三个月后,也依旧有客户愿意等她。
这些变化,都给如你我一般普通人家的孩子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思路:
与其让孩子在无止尽的内卷中,透支了所有的热情和精力。
倒不如尊重每个孩子的天赋,帮助孩子锤炼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一技之长。
这样一来,无论他走到哪里,都能发光发热,活出更加广阔的人生。
3. 学历无法保证孩子一生无忧,终身学习才是孩子的护身符
如今,每隔一段时间,就能在网上看见这样的新闻:
考上名校的学生,因为经常缺课、大量挂科,最终被学校清退。
也有很多孩子,在进入大学后,就彻底放弃学习,高考竟成了往后人生中唯一的高光时刻。
这类现象,正在一次次地提醒我们:
对一个孩子而言,比起学历,更重要的是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正因坚持学习,哪怕出身中专,张焕腾也能一步一个脚印,走进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校门。
学历,或许是开启一份工作的敲门砖;但是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才能让一个孩子不断爬坡,厚积薄发。
北京百年职校的校长文博说:
“我们一直认为孩子们本性纯良,不要贴标签,职业教育的核心还是育人,成为一个内心充盈的、幸福的普通人。”
相比于上普高还是上职高,更值得父母关注的,其实是如何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一是让孩子保有内心的热爱。
无论是在校园内,还是校园外,都记得督促孩子学习、思考、体悟、行动、实践。
二是学会接纳孩子最真实的样子。
只有父母接纳了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情,比如孩子的成绩、偏好和天资。
并尽力做好自己能改变的事情,比如发掘孩子的长处、支持孩子的梦想,帮孩子规划职业和人生。
自己的痛苦才会减少大半,孩子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
点个“在看”,愿我们和孩子都能不断成长,觅得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 End ——
来源简介:本文来源于男孩派(ID: boy666dj),关于养育男孩的干货,这里都有;关于养育男孩的苦甜,这里都懂;家有小男孩,欢迎关注男孩派。

领取学习资源

爸妈亲子课堂
-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
回复上方关键词领取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