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忙的时候,我们大脑更活跃、学习迫切性更强,更有学以致用的动机和场景。
作者:王世民;主播:苏芮菡
来源:YouCore(ID:YouCore)
以前,我工作很忙的时候,就特别期待放假,特别是小长假。
总期待假期里,可以有大段时间,学习自己想学的内容,看自己想看的书。
假期确实盼来了,但我想象中的大段学习并未发生,而且假期里的状态比平时更糟糕。
平时再忙,好歹还能在午间或睡前看上几页书,但假期里明明有大把时间,就是不想动,只想多睡一会儿,看几部电影,或者出去逛一逛,但学习免谈。
趁着假期到来前,囤的几本书,放着都落灰了,我也没翻开几页。
因此,将学习的期望,寄托在假期是不靠谱的,至少对我是这样的。
我回顾了我近20年的职场生涯,发现我主要的学习成长,都发生在了工作很忙的阶段。
这就有点奇怪了。
跟假期相比,工作忙的时候,个人可用时间明显更少,但为何学习内容更多、学习效果更好呢?
我深入分析了下,发现主要是因为下面三点原因:
1、越忙越学,效率越可以提高。
2、越忙越学,学得越能够深入。
3、越忙越学,焦虑越不会产生。
越忙越学,效率越可以提高
工作忙的时候,学习的效率会高很多。
主要是因为,跟闲的时候相比,忙的时候学习有两个不同:
 1、大脑加工效率高。
有句俗语:“大脑越用越活。”
工作忙的时候,大脑的运作很活跃,就像经过热身的肌肉一样,都舒展开了,这时加工处理任何知识都很高效。
因为脑用得多,脑血管供血就更充足,经常处于舒展状态,这样脑神经细胞就会得到很好的滋养,从而使大脑更加发达。
相反的是,当我们懒洋洋的时候,因为大脑受到的信息刺激比较少,脑细胞就不能得到很好的滋养,大脑就不够灵活了。
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久了,还有可能引起大脑的早衰。
你可以回忆一下自己小长假刷剧的经历。
连续刷了几天的连续剧,你是不是变得懒洋洋的,大脑就像生锈了一样,不愿意思考任何有深度的问题。
这是因为刷剧多了后,你大脑深处的灰质就会萎缩。
美国约翰斯· 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家,进行的20年随访研究表明,每多看1个小时电视,就失去大约0.5%的灰质——类似于老年人大脑每年退化的速度。
大脑中的灰质涉及肌肉控制、视觉、听觉、决策等重要功能。
一个人大脑中的灰质越多,记忆、认知、推理能力通常就越强;越少的话,记忆、认知和推理能力就越弱。
因此,我们要多利用自己工作忙,大脑活跃的时候来学习,这时你的记忆、认知和推理能力都更强。
2、学习目标高度聚焦。
除了受大脑活跃度的影响之外,学习效率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目标,过于发散。
而工作忙的时候,一般都是盯着要解决的问题来学习,目标明确。
并且,因为有截止日的限制,自己想发散都不行,因为一发散,时间就不够了,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拉回到要解决的问题上。
比如,我一小时后要交一份用户调研计划出去,之后就要出门去拜访客户了。
哪怕之前我从来没有做过用户调研计划,需要全新学习,但在这一小时内,我的学习也会很聚焦。
我会用最短的时间,去找到一份相对成熟的调研计划模板,然后参考这个模板,来填充我的调研计划。
这个过程中,哪怕有各种“让你做到100分的调研方法”、“最厉害的调研高手教你做调研”之类的视频诱惑着我,我也不会去看。
因为这个调研计划1小时内就要交了,而将这些方法和视频草草刷上一遍,都不止1小时。
因此,聚焦的问题和截止日,会帮你放弃那些暂时不需要学习的内容,同时还会帮你确定学习的程度
越忙越学,学得越能够深入
如果工作很忙,那要么是做的事情又多又杂,要么是做的事难度很高。
这两种忙碌情况下,如果任由自己忙,不做学习的话,你就会发现自己很容易陷入到恶性循环里:
因为忙,因此没有时间学习提升自己—>因为自己没有提升,要花更多时间来工作—>因为投入工作的时间更多,更没时间提升自己—>…
但如果改成越忙越学,你就会发现情况完全不同了。
1、如果是事情多而杂,导致的忙碌。
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还坚持学习的话,为了腾出学习的时间,你会很自然地在两个方面发力:学习自动化的做法、学习授权或分工的做法。
1)学习自动化的做法。
为了帮自己从多而杂的事情中挤出时间,你必然会去想自动化的做法。
也就是,原先人工要5小时,每天或每周重复的事,你可以改成自动化执行,一次投入10小时,研究出自动化的方法后,后面每天、每周就不再需要这个5小时的投入了。
这次疫情期间,就有个很好的例子。
一位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村官,开发了一个自动生成核酸检测二维码的程序,将自己和同事从繁琐的手工操作中解脱了出来。
原先4个人熬一夜才能做完的工作,一个人5个小时就能完成了。
只要去琢磨如何自动化,你的学习一定会更深入,因为只有对工作相关内容理解得足够深刻,挖掘出规律后,你才有可能做到自动化。 
我自己对需要重复执行的事,都会尽可能自动化。
如果暂时实在无法自动化的,我也会尽可能模板化,做成模板,这样下次执行时,直接套用模板,也会节省一部分时间。
比如,如果每周都要做一次周会记录,我就会将会议纪要整理成模板。
这样下周做会议纪要时,我就可以边开会边填充这个纪要,会议一开完,我花5分钟整理下,会议纪要也就做完并发出去了,完全不需要再花一个多小时来回顾与整理。
虽然效果相较自动化差了点,但这个模板化,同样也能驱动你加深对工作相关内容的理解。
2)学习授权或分工的做法。
除了自动化,将自己从繁杂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的方法,还有授权和分工。
一旦有了授权和分工的想法,你就必然会开始琢磨如何才能授权出去,或者分工给别人。
这时,标准化后再交给别人、培训下属、说服他人的学习需求和实践就产生了,而且你会掌握得很好。
因为,如果掌握得不好的话,你手上的工作压根就不可能分得出去。
2、如果是做的事情难度高,导致的忙碌。
做的事情难度高,就会逼着你四处去搜罗资料、寻找帮助,并深入实践。
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最有效的学习过程。
因为难度高的事情,只有在有压力的深入实践中,才可能真正理解。
这一点,我特别有感悟。
我在闲的时候,有看过《平台战略》《基业长青》这样的书,看的时候心潮澎湃,觉得自己掌握到了公司战略管理的精髓。
跟人吹牛时,那是何等的激扬文字,但一到实践里就歇菜了。
以平台战略为例,做成平台确实很好,但这种庞大的战略,需要的资源、机遇极其苛刻,有几个公司能真正践行呢?更不用谈如何才能做成功了。
只有自己深入去实践后,才能真正领悟战略管理的精髓的。
我现在对战略管理的深刻理解,都来自于我工作很深入的阶段:
1)给客户做战略咨询时,解决客户提出的难题的时候;
2)自己创业时,解决公司生死存亡的时候。
这些难题解决后,理解和感悟也就更深刻了。
这种理解和感悟,是不管看多少书,听多少牛人分享,都不可能获得的。
越忙越学,焦虑越不会产生
我们为何会对繁忙的工作产生焦虑呢?
焦虑主要来自于两点:
1)短期,当下的投入没有期待中的回报。
2)长期,不能缓解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单纯的工作繁忙,“完美”契合了上面两点:
1)工作投入很多,却没有任何的短期回报。
2)觉得被压缩了学习时间,影响了长期的成长性。
这种工作忙的状态,自然会很焦虑。
焦虑之下,对工作繁忙自然更不能接受,这种心态下,结果就是工作虽忙,但毫无收获和成长。
如果能做到越忙越学,就可以打破这种焦虑状态了。
一是,短期内,你能立即感知到工作中的收获;
二是,长期来看,你对未来的确定感更高了,所以焦虑感就减轻了。
当然,这个越忙越学,不是在工作之外,再额外学习跟工作不相关的内容,如果你这么做的话,只会更焦虑。
因为,一是你对繁忙的工作依然没感受到价值,二是工作之外的学习,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你会因为学不好更焦虑。
能帮你打破焦虑的越忙越学,是一种将工作和学习合二为一的“功利性学习策略”,也就是基于工作需要来学习,并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体系化地沉淀下来。
比如,你是一名工作很繁忙的产品经理,每天疲于奔命地跟业务部门开会扯皮需求,对方觉得你不理解他们,你觉得对方提的需求不合情理。
这种情况下,你就可以抽空学习下亟需的客户需求调研方法。
将新学的方法,应用在跟业务部门的沟通上,并基于应用过程和反馈,沉淀出一套适用自己的需求调研方法论
这么做了后,你就不会因为这份繁忙的工作而焦虑了,因为:
1)你没有因为工作而耽误学习。
你给自己新输入了一套客户需求调研方法,而且不是流于表面的“伪学习”(只有皮毛的输入,没有输出,更没有应用的学习,叫做“伪学习”),是一种真正掌握了的学习。
2)你对未来更有掌控感。
你从工作中,积累出了真正的经验——一套适合你的客户需求调研方法
这些经验不仅能帮你将现在的工作做好,将来做其它工作,你也能很好地迁移过去。
通过这种方式的功利性学习,从繁忙的工作中,你既有了短期的获得感,又有了长期的确定感,是不是自然就不焦虑了。
我自己的工作一直很忙,但因为采用了功利性学习的策略,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不焦虑,因为我能感知到自己不断在进步,而且因为持续的深度积累,我对未来也更有信心。
如果你也这么做了,我相信,你会比我更有获得感,对未来也更有确定感。
来个小结
在我们本能的认知里,总觉得闲下来,有大段时间会学习得更好。
但实践证明,工作越忙的时候,反而是一个人学习成长更快的时候。
这个背后是有着深刻的脑科学、教育学和学习原理支撑的。
工作忙的时候,我们大脑更活跃、学习迫切性更强,更有学以致用的动机和场景。
因此,如果能用好这个时期,你不仅不会有因为工作忙耽误了学习成长的焦虑感,反而会有一种正在加速成长的获得感和确定感。
而且,所谓“无用之用“的学习,也一定是在忙得有收获后,再停下来思考,才能升华的。
所以你看到的张一鸣、黄峥他们,都是繁忙之后,积累了足够经验才退居二线,聚焦于战略思考的。
如果没有这些繁忙时期的收获,再怎么闭关思考,也想不出啥高级的战略。
就像让一个三岁的小孩,哪怕面壁三十年,也做不到像达摩祖师那样的顿悟。
达摩祖师的面壁顿悟,是建立在他从印度一路苦行到中国,再传经多年的磨练基础上的。
或许你还想看

作者简介:王世民,深圳尔雅总裁,YouCore创始人,著有《思维力》《学习力》《个体赋能》,个人核心力(思维力、学习力、人脉力)赋能平台,你的老板和同事可能就在偷偷关注,公众号:YouCore(ID:YouCore),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经授权发布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点击 关注富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富书生活馆和你一起提高生活质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