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图源网络
上海一福利院转运“死亡”老人时发现未死亡,查查谁开的“死亡证明”,公安机关是不是该介入调查?
文/ 风吹沙
今天一则消息让我出离愤怒了。
5月1日,网传上海一福利院在转运“死亡”老人时,发现老人仍有生命体征。媒体从事发的新长征福利院及普陀区民政局了解到,确有此事。目前老人已转运至医院救治,生命体征趋稳。

图源网络
确有此事!生命体征趋稳!
一、普陀区的处理结果来了
针对这起事件,普陀区民政局表示,已会同相关部门迅速成立联合调查组进驻新长征福利院,在查清事实后将对相关责任人作出严肃处理,并向社会及时公布。

图源网络
这样的事件引起民众的震惊的程度远远超过疫情中上海的缺吃少喝,又一次刷新了人的认识底线。不禁要问,一个大活人,在什么情况下,就被他人轻率地判定死亡?细思极恐,在人生的最后一站,谁来保护这些老人们的生命?
5月2日下午,普陀区迅速地做出了处理决定:普陀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建东,党组成员、副局长黄耀红,养老服务科科长刘颖华,长征镇社会事业发展办公室主任吴友成,新长征福利院院长葛芳等,对新长征福利院错转一名老人问题负有责任,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张建东被党纪立案,黄耀红、刘颖华、吴友成3人均被免职并党纪立案,葛芳被免职并政务立案。5人均接受进一步调查。

图源网络
处理只是事件的第一步。而且我们只看到处理结果,民众心里的疑问并没有打消。整起事件一个大活人“被死亡”,是需要经过一系列流程的,这个流程也牵涉到各种社会组织,哪一个流程卡壳,事件就不能顺利进行,这不是福利院一家就可解决的。
另外,宝山区殡仪馆出了“通报表扬”。表扬了馆内“接阳突击队”队员吴建冲和韩斐两同志,在接运新长征福利院75岁女性新冠病毒“遗体”时,发现异常,因工作谨慎,恪尽职守,避免了一次重大故事,挽救了一位老人的生命。现场家属深表感激再三鞠躬致谢......经研究,分别给予两人5000元奖励,号召全馆人员向他们学习。

图源网络
二、在人生的最后一站,谁来保护这些老人们的生命?
那么,这件事的漏洞在哪里,我们看看,在转运到殡仪馆之前需要经过哪些手续才能把人抬上殡葬车?
我们都知道,死亡被送到殡仪馆是需要“死亡证明”的。出具死亡证明有两个渠道,一个是医院,一个是属地公安部门。在医院去世,医院出具死亡证明;在医院以外去世,如呼救120救护车的,由随车医生鉴定,出具死亡证明;其他在医院外死亡的,如车祸、家中自然死亡,相关公安派出所出具死亡证明。所以,死亡证明是有出具资格的医疗部门或者公安部门出具。
此次事件虽然官方没有说是“转运”到什么地方,但从网传图片的黑色的车身看,不是120救护车,更趋同于殡葬车。那么问题来了,“死亡证明”哪里来?从福利院到医院到公安部门,这一系列的环节的操作存在着什么样的漏洞?这个社会在对老人生命保护的最后防线扎是紧实吗?这个直接击穿人心底线的事件,希望有关部门彻查,捋清其中的关键环节,给社会一个清楚明白的交待,堵塞生命通道的最后一个漏洞。
在现代社会管理制度下,对待死亡有一整套程序的,但当下因防疫工作繁重,其他工作难免疏忽,医疗资源匮乏,在死亡事项流程上马虎大意,不严谨,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让民众缺乏生命安全感。
这次不需要上海辟谣平台来忙着辟谣了,这不是外滩长草,而是人心长草了,茂盛的草。底线被击穿,无数的问号在心头狂奔,这是第一次吗,以后会不会再发生?底线下面还有底线吗?昨天、今天和明天,到底是只发生在今天吗?我们的未来是“老有所依”还是“老无所依”?……
再说一下,这起事件是不是不应该民政局会同相关部门来调查?不能一处理了之。人命关天,已经涉嫌犯罪了,该不该由公安机关介入调查?
三、能把活人“转运”走的新长征福利院是个什么梗?
根据“幸福老年网”、“企查查”显示,上海市新长征福利院,1983年成立,座落在普陀区,新院于1998年纳入“市府实事工程”。市府实事工程,指的是上海市政府需要完成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工程。但在2001年,原福利院消失,代之同名同区的“新长征福利院”成立,注册资本5万元,属民办非企业单位。就是说现在这一家福利院是一所民办私营机构。企查查上公布的收费标准是2000-3000元,能容纳100多位老人颐养天年。一直运营至今。
但根据普陀区2020年7月的一次“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结果,新长征福利院赫然在列。

图源网络
2020年区政府共抽查了40家福利敬老院,一溜看下来,普陀区的各养老机构的抽查结果基本“不合格”?让我不禁对当地的养老现状产生了忧虑。没有注明不合格内容,因此就无法考证这些为老人服务的机构,具体在哪些方面不符合相关规定。而这次出现的活人被转运事件,与这样的“不合格”有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一篇解读上海养老机构现状的文章看出,上海目前已进入了深度老龄化社会。上海现在有733家养老机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18.12万人,占总人口的35.2%;每个人都会老去,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如何有尊严的安度,是整个社会不容忽视的。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未来的自己。
这起事件的曝光,不只是单纯的个案,让人对整体养老机构的运作,对我们的养老现状和未来,产生忧虑。国家一直强调老有所依,但一起恶劣的毁老事件,就是对社会养老信心的一次摧毁,是文明底线的一次击穿。
最近魔都频频曝出与老年人境况相关的事件,让人大跌眼镜。
四、疫情中的上海老人活得太难了
上海《新民晚报》5月1日报道《快评|90岁阿婆的哽咽和道谢刺痛了谁?》,一位90岁的阿婆在电话里说,她没有蔬菜了,一个星期靠一颗卷心菜过日子,家里食物都吃光了,不想麻烦居委会,因为知道国家有困难。记者有接电话时,闻之流泪,说马上找人帮她送物资。而阿婆听到后道了六次谢,声音里带着哽咽。

图源网络
这是一个刷屏事件。许多人看到这个视频,一是痛心,心痛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还有老人们因种种原因在忍饥挨饿;二是寒心,我们防疫抗疫,封城封区,全上海人民都在咬紧牙关坚持着,全国驰援,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我们是个热爱生命的国度,希望通过封城封控,把病死率降到最低吗,这里重中之重的是为了保护老弱病残。如果在目的和过程中,本末倒置,那所做的这一切,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成本去哪了?
几位复旦老教授在封控下因为几颗白菜求救。这样的困境,这些平日里教书育人的老教授们,怎么也没有想到,在丰衣足食的某一天,忽然变得饥寒交迫,世界魔幻到在做梦。从教授们的遭遇不难推出,那些社会底层的老人们,无钱无物,无处发声,更是在艰难地度日。
疫情下上海有500多万老人,其中31万独居老人。在封控状态下,生活对他们是十倍百倍的难。一个社会一有风吹草动,最先殃及的就是老弱病残。有一句话说的好,善待老人,是衡量社会文明的一面镜子。
我们的文明生态如此脆弱,一场隔离,让许多事情打回了原形。
其实上海这次疫情中政府是有助老协老服务的,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疫情猝不及防,封控在及,有限的人力或者力不从心,或者疏漏了对老人的帮扶。老人是封控中最无助的一群人。
让我们重温一下坚持动态清零的初心:“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实质上是坚持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全面贯彻,是对生命价值、人性尊严、民生幸福的全力护佑。”
让我们回到对生命价值、人性尊严、民生幸福的保障上去,诚实地去做,花力气去做。我们的社会一直在提倡精准这样,精准那样,那么在关爱老年人的问题上应下力气“精准服务”,让“老有所依”安稳地落在每个人的心上,毕竟我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了,刻不容缓。
作者简介
风吹沙,六零后,坐标安徽,喜欢阅读和诗歌,读书是为了追寻常识。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
愿老有所依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