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政府工作报告连续四年关注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
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推动实施呼唤新工科的建设,而新工科人才的生力军,正是重点就业群体——高校毕业生
贯通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发展通道,搭建起技能人才成长的“立交桥”,让越来越多的技能人才拥抱事业的“蓝海”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陈燕
  76次,这是“稳”字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次数。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指出,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延续“稳”的基调,再强调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
 2022年,稳就业任务更加艰巨。从当前看,就业面临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碰头”。从长远看,要促进我国的人口红利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经济社会发展也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基于当前与未来的双重要求,织牢灵活就业社会保障网,加强新工科建设拓展就业增量,强化贯通培养促进技能人才成长,既是稳就业的有力举措,也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的就业新风向。
织牢灵活就业保障网
  对于2亿灵活就业者来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一项直接利好:“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政府工作报告连续四年关注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权益保障。
  随着新业态、灵活就业、平台经济的发展,织牢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网,有利于提高灵活就业质量,让灵活就业成为稳就业的有力抓手。
灵活就业分类复杂、规范难,其社会保障应实现分类规范、逐步实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认为,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方面,应实现职工化,将灵活就业者悉数纳入,并采取差别费率。医疗保险方面,应适应人户分离常态化,由灵活就业者自主选择,确保医保的即时保障效力。失业保险方面,可将主要依靠灵活就业收入生活的劳动者纳入其中。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指引,为灵活就业者保驾护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建议,研究制定“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企业责任,以及个人参保的约束性等。并据此构建符合灵活就业特点的社保体系,清晰界定灵活就业的内涵和外延,建立灵活就业人员就业统计调查制度,统计职业、工时、报酬、社保等实际状况。
  对于平台的就业责任和约束,曾湘泉建议制定“平台企业就业管理”法律法规,对不同平台实施分类规制,对平台企业提出灵活就业人员社保最低要求,并对平台企业制定社保税费优惠及激励性政策。
新工科拓展就业增量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2017年教育部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即新工科人才。
新工科是指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云计算等,也包括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呼唤新工科的建设,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推动实施呼唤新工科的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呼唤新工科的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硬实力呼唤新工科的建设。
而新工科人才的生力军,正是重点就业群体——高校毕业生。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规模和增量继续创历史新高。新工科人才培育将有效扩展就业新增量。
从就业需求来看,新兴行业的出现势必产生大量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尤其是人工智能类、大数据类和智能制造类等就业岗位需求较大。
  全国人大代表、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填说,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中小企业特别需要门槛低、见效快、成果好的数字化升级支持。作为商业零售连锁企业,步步高在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物流运输等技术领域对新工科人才的需求愈发强烈。
 从就业供给来看,新工科建设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各高校不断加强新工科专业建设,培养更多新兴产业所需人才。教育部自2019年起,多次召开专题交流会,成立全国新工科教育创新中心,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新工科教育体系。
  2021年9月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推动特色理工类大学建设,深化工程类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大力培育一批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高水平工程科技人才。
  “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王填说,创新、跨界和开放是必须具备的核心竞争力,新工科人才不但要在某一学科专业领域学业精深,还要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
贯通培养化解“招工难”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迭代,技能人才与技术人才会深度融合,区分界限会越来越模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三院239厂首席技师戴天方,是一位在数控加工岗位工作了33年的技能工人。他呼吁在政策倾斜、激励机制等方面发力,积极引导年轻人加入制造业。
多年来,大国工匠和高水平技能人才,一直是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各行各业千金难求的稀缺资源。而困扰此类人才资源供给的教育培养问题,已在实践层面破题。
  从“职教20条”到“职普比例大体相当”,一系列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利好政策不断出台,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资源投入不断加大。
  “我们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力大军。但要让更多孩子进入职业教育,还必须使就业有能力、升学有优势、发展有通道。”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大学前任校长赵继认为。
  赵继委员提出的方向,切中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痛点。而贯通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发展通道,正是解决之道。一些地方,正在积极推动此类实践。
  2021年1月,人社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实施意见》,提出“在技术技能融合程度较高的领域实现应通尽通、能通尽通”。
  北京市从2021年起全面优化贯通培养计划,开展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贯通培养。贯通培养的学制为7年,其中前3年为中职教育阶段,中间两年为高职教育阶段,后两年为本科教育阶段。前5年在职业院校学习,后两年在本科高校学习。
这就是说,进入贯通培养计划的学生完成7年学习毕业时,将以本科毕业生的身份进入就业市场。与大学毕业生相比,他们既拥有大学本科学历,又有专业技能傍身。
  除了北京,上海、江苏、山东、福建等地也在推进类似实践。“在各地的探索中,搭建起技能人才成长的‘立交桥’。用更加优质的人才资源,更加统一的培养规划,更加平等的社会地位和就业机会,给高技能人才铺就另一条成才之道。”全国人大代表、圣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戴立忠说。
  未来,随着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发展通道实现贯通,技能人才供给将不断加大,缓解各行业高技能人才短缺燃眉之急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技能人才拥抱事业的“蓝海”。
刊于《瞭望》2022年第11期
长按上图,关注【瞭望微信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杨 越
编 辑 | 喻千桓

如有收获,请点一下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