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股市,还是疫情,
不管是就业,还是消费,
肉眼可见,亲身所感都是坏消息,似乎没有理由不悲观。不是忧虑,就是困惑。
笔者上次有这个感受,还是2008年底,当时我人在纽约。把疫情置换为forerclosure潮(房贷违约,银行清收),上述情形竟然一个不差。
你当然可以说,现在和当时区别在于,2008年底中美两国都有极大的政策空间,那边搞QE,这厢有着四万亿。反看现在,美国已进入加息周期,中国宏观杠杆率仍然不低。
我不否认这样的思考。然而,在上述思考中,我看到的恰恰是把从危机中恢复做了单向归因,归因于两国的政策推力。但我所看重的是:危机之后必然恢复,形态不同,快慢不一。对必然恢复这件事的归因,强找理由一定会因聚焦视角的局限而有失偏颇。
二战后的欧洲经济恢复,大家聚焦的理由是马歇尔计划,是欧洲人在废墟上家园重建努力带来的投资拉动。
不管是QE,“四万亿”,马歇尔计划,家园重建,背后的共性是什么?
人心思复,人类作为群体的乐观上进。
那作为个体的你是否仍然悲观?老实说,我还是有点的。群体的乐观上进没问题,但需要有些约束。因为我知道,群体有时还会快进到非理性。2008年底之前明显是的。仔细想想,45年之前的1938年也是。
想到1938年,不禁一身冷汗。幸好,现在能坐上牌桌的大国手上都有了大炸弹。
想到这,作为个体的我,在悲观和不悲观之间测不准摇摆之后,平静了下来。既不悲观也不乐观。情绪再少些,才能正面直视现实。
未来要更好,都必须从平静地正面直视现实开启。
如果你能平静,今天就可以打开账户看看,不急操作。如果还不能,就不建议这样做。如果你是反脆弱的交易者,喜欢各种波动,尤其是这种危机级别的波动。且赚且感恩,自己的交易模式刚好适应这个环境,确实是件幸运的事。
艰难时想想自己其实能力还行,得意时想想自己其实很幸运。我也是花了很多年才意识到,建立情绪负反馈机制的重要。
不管你是悲观还是乐观,我祝福你平静。
下期预告:如何看待量化投资的真正优势。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