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Luzi。今天来聊一个有点特别的话题。

一个人为何成为残暴的犯罪者,乃至连环杀手?比较常见的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存在“天生犯罪人”,他们从脑部结构来看,就与常人不同,这些不同会导致一个人缺乏同理心和共情力。另一种观点,则是普遍认为原生家庭会对一个人产生重大影响,这也是为什么通常分析犯罪者时,一定会首先考虑他们童年经历的原因。
因为工作关系,我常常会翻阅大量案件资料,也会看很多和案件相关的书。熟悉了很多罪案,同时也分析了其中一些之后,有两本书的作者,令我印象深刻,他们的经历,或许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引发思考。
我们先来思考两个问题,如果你的脑部结构先天与心理变态者类似,你一定会成为罪犯吗?如果你有一个糟糕透顶的原生家庭,你的人生就一定会失败,会不断陷入泥沼,用一生都无法治愈童年吗?
《天生变态狂》的作者詹姆斯·法隆,就面临第一种情况。他是一名神经科学家、大学教授,温柔的丈夫、可亲的父亲,一个世俗意义上的正常人、甚至可以说是成功人士。
(詹姆斯一家)
多年来,他查看了无数脑部扫描图,发现杀人犯们的脑部图像确实与众不同,他们的额叶和颞叶脑功能低下,而这两部分与自控力和同理心密切相关。
(我们认知中的变态连环杀手,包括臭名昭著的泰德、艾琳、曼森……)
这原本不过是他经手的研究之一,他作为研究人员,可以超脱地看待这些研究结果,直到机缘巧合下,他发现自己的脑部结构图,看起来是如此的熟悉,与那些他烂熟于心的杀人犯的脑部结构是如此相似。是的,他自己就是一名科学意义上的“心理变态”

詹姆斯曾是坚定的基因决定论者,他认为基因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80%的作用,剩下的20%才是后天环境。但看着自己的脑部结构图,他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据他的母亲后来所说,他的家族中,不仅有创立了康奈尔大学的埃兹拉·康奈尔,还有丽兹·波顿。
(埃兹拉·康奈尔)

丽兹·波顿,在英美童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女性之一,但这可不是什么甜蜜的童话故事,关于她的歌谣,是这么写的:
Lizzie Borden took an axe, (丽兹波顿拿起斧头)
Hit her father forty whacks.(砍了她爸爸四十下)
When she saw what she had done.(当她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
She hit her mother forty-one.(她砍了她妈妈四十一下)
这首童谣名字叫做:《丽兹波顿拿着斧头》,来自真实案件。在1892年发生的这起血案中,波顿夫妇(丽兹的父亲和继母)被砍杀在家中,丽兹有重大嫌疑。虽然最终因为证据不足,她并没有被判刑,以至于这起案件被一些人吹嘘为“美国最完美的谋杀案”,但综合来看,她仍有重大嫌疑,这里先不展开细说。
(丽兹·波顿和当时的犯罪现场照片)
除了丽兹外,詹姆斯的家族中,每隔几代,都会有杀人犯或臭名昭著者出现。包括美国殖民时期弑母第一案的嫌疑人——托马斯,他被指将自己的母亲丽贝卡杀死,以及残暴的英国君主约翰·雷克兰,还有另一支血脉中的约翰,曾强暴一座修道院的修女,并处死自己手下将士……
这是一个状况百出的家族,而从詹姆斯的脑部结构来看,他毫无疑问也遗传了一个“残暴”的脑子,按照每隔100年左右就出现几个冷血杀手的家族规律,差不多也该轮到他了……他却作为一个反例,推翻了自己推广了数十年的基因决定论。
但他同时也敏锐的意识到,他好胜,精力充沛,有时会不那么在意他人,所以在追求目标上更加心无旁骛。这些自己的“变态大脑”带来的特质,成为他在事业上的帮手。
回望人生,他不得不承认,自己在人格中存在某些“与众不同”,他喜欢冒险,一些无伤大雅的小危险能切实给他带来快感。他对别人的共情能力并不像其他人那么强,有多年好友兼研究伙伴因为无法撼动他的行为方式而感到神伤,最终远离了他的生活。而他甚至无法真正理解对方愤怒的原因。
但他从未真正陷入对暴力的追逐,也不会从伤害别人中获得愉悦。他有和蔼的父亲,和善解人意的母亲,从他童年时,就给予了良好的引导,他感慨,“真正优良的教养可以战胜先天不足的基因”。
(詹姆斯和母亲)

而《恐惧给你的礼物》的作者加文·德·贝克尔,并没有詹姆斯这样的好运气。
(加文)
这名后来成为美国总统安全顾问的危险预测专家,在10岁时亲眼目睹母亲持枪将继父打伤,而这仅是他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恐惧的一个缩影,他童年时的房子墙壁和地板上,至今可能还留着母亲在不同时期射出的9颗子弹。
在书里,他详细描写了当母亲情绪失控,举枪瞄准继父的一幕。他观察着母亲的细微举动,试图判断她会不会射出子弹,并在母亲开枪后,跑到2岁妹妹的房间,来安抚她。
这段描述非常冷静,但我几乎是屏住呼吸看完的。一个10岁的男孩,却是一个预测和面对危险信号的老手了。
加文在从业之后,曾与一些刚出狱的年轻人会面,听他们讲述被毒品和暴力浸润的童年,也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在结束之后,其中一位向加文提问:“为什么你坐在那儿,而我却坐在这儿?你和我的童年都差不多,但你现在西装笔挺,还开着豪车,散会后就能离开这里。你坐在现在的位置上,这是怎么办到的?”
(加文会给名流提供安全保障服务)
他在书里举了一个例子来讨论这个问题,有两兄弟讨论,“你为什么是个酒鬼?”一人回答:“因为我的父亲是个酒鬼。”同时他反问:“那你为什么不是酒鬼?”他收到了同样的回复:“因为我的父亲是个酒鬼。”
有时,在我们对犯罪者的苦难童年经历进行分析之后,会有读者回复:“这也不是他杀人的借口!”当然,我们分析原因,并不是为了合理化犯罪动机,而是把极端案例当作分析的样本,来直视人性的复杂,观照日常生活。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的生活虽然基本没有可能经历极端暴力,但自有其复杂之处。你可能会遇到暴力的配偶、自恋的上司、嫉妒之心爆棚的闺蜜。若是他们的人格极端到需要加上“障碍”二字时,快跑!
也有一些读者会因为共情能力较强,而为犯罪者感到惋惜(比如前段时间曾写过的成都弑母案)。但加文的经历,可能是一个更令人赞叹的样本。
对加文来说,五年级时遇到的康威老师,在他即将被暴力吞噬时,向他释放了善意,帮他认识了自己的天赋,他才得以击败了身体中的恶魔。吸毒的母亲,暴力的家庭环境,并未让他成为暴力分子,恰恰相反,他最终成为保护别人的人,预测危险的人。
詹姆斯和加文,都是曾经站在悬崖边上的人,如果环境一再恶化,将他们逼迫到退无可退,或许地狱也不过就是一念之间。但所幸,爱和温暖成为牵引他们的绳子,护他们周全。天生“变态狂”不一定会成为天生“杀人狂”,而童年不幸者,也可以成为治愈他人的存在。
这听起来有点像鸡汤,但一个人的人生就是有可能在某个路口,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基因和后天环境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分别占据多少作用?就让研究者去分析吧。我们也会在生活中遇到顽劣不堪的儿童,或许你是他们的亲戚,可能你的职业就是教师,或者只是他们的邻居。我们没有义务去教养“熊孩子”,但我们有余力给予善意。这些给出的善意,最终不会白费。
另外,这两本书也十分值得一读。你完全可以从《天生变态狂》的文字中,读出詹姆斯的灵巧和幽默, 不愧有一个“变态脑子”。从《恐惧给你的礼物》中,你可以感受到加文在认真传递的“直觉识别危险大法”,在一些惊险时刻,可能会提供帮助,当然,希望你永远不需要用到它。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Luzi
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字版权归没药花园和创作者所有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请联系我们
精选案件专辑 
关注后回复专辑名称 
连续阅读专辑文章
国内大案 | 国外迷案 | 亲密关系中的谋杀 | 连环杀人案 | 国内外冤案合集 | 山东临沭少女失踪案 | 漂流瓶人格 | 视频专辑 | 寄居蟹人格 | 和儿童有关的案件 | 那些我悟出的道理 | Wapi的案件专栏 | 知更鸟at没药花园专栏| 真实讲述 | 漂流瓶人格 |  法律科普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