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答疑馆馆长 | 作者
溪云 | 编辑
Pexels、网络 | 图源
最近,社交网络上刮起了一轮“MBTI表情包潮
馆长的朋友们纷纷发来一堆写着ISFP、ENTJ、INTP等英文字母的表情包,还附带一句“hhhhh没错是我本人!”
奥菲说,这是当下最流行的MBTI测试
只要做上几十道测试题,就可以了解你人格中的隐蔽特点。
“比血型靠谱、比星座深刻、比你自己用眼睛看人都准!
馆长兴冲冲地跟着奥菲做了几次测试,本想速速得出结果转发朋友圈,谁想到气人的事发生了——
网上MBTI的测试题多种多样,馆长每做一套,结果都不一样。
时而是INTP,时而是ISFP,再看看ESTJ的描述,感觉跟自己也挺像。
望着五花八门的答案,馆长陷入了深深的困惑:
MBTI到底是什么?它真有大家口中那么神奇吗?
I、E、T、S、P......这些字母到底代表了什么意思?
为什么自己每次测试都能得出不同的结果?有没有统一的测试题目?
最重要的一点,MBTI,对我们究竟有什么用?
今天这篇文章,正是馆长翻遍资料呕心沥血上下求索为大家带来MBTI科普,你想了解的,都在这里!
“秘术?在下可有着心理学的渊源。”
据奥菲说,看MBTI,都仿佛报出了她自己的“身份证号”
她是INTP型人格,爱好哲学、神学,爱好逻辑,喜欢独立性强的工作,喜欢离群索居胜过集体社交。

“星座只会说我们射手座多变、神秘,这种形容根本就没有区分度!还是MBTI好,简直是'东方秘术'嘛!”
奥菲对MBTI的欣赏和认可馆长get到了,但把MBTI称为“东方秘术”,就不大准确了。
真要按这个句式来,MBTI应该叫“(起源于西方的心理学”。
毕竟,要说起MBTI的前世,绕不开大名鼎鼎的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
1921年,荣格在他的代表作之一《心理类型》一书中,对个体心理的差异性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他归纳出了两种“一般态度类型”——外倾(E)和内倾(I);四种“功能类型”——思考(T)、情感(F)、实感(S)和直觉(N)
也就是如今我们在MBTI中经常能看到的几个字母。
荣格认为,每个人在外倾和内倾这两种态度中必然有一个偏好
而每个人在四种功能类型中,也必然有一种占主导的优势功能
这样,当外倾与内倾的偏好,分别匹配四种功能类型,就产生了下面八种人格类型,也就是学界的“荣格八维”。
而来自美国的布里格斯母女,则在荣格八维的基础上,增加了J-P的维度,也就是“判断”和“知觉”的维度,从而形成了如今MBTI的框架。
MBTI正是依据I/E、S/N、T/F、J/P四个维度以及变换组合的方式,区分出了16型人格。

而之所以叫作MBTI,也是因为这套测试系统,全名为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英文名为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缩写为MBTI
而奥菲之所以觉得MBTI测试像“报了自己身份证号一样准”,恰恰因为一定程度上,MBTI展现了我们个性化的偏好,这是根据生日划分的星座所做不到的。

以奥菲的INTP型人格为例。I、N、T、P四个维度反映了奥菲在能量来源、接收外界信息的方式、决策方式、实践风格四方面的不同偏好。
比起外部的事物,奥菲更关注自我的内部状况,如内心的情感、思想等——I(内倾);
面对一件事或事物,奥菲更关注基于事实的含义、关系和结论,而非看到、感觉到的实实在在、有形有据的事实和信息——N(直觉);
做决策时,奥菲比较注重依据客观事实的分析,一以贯之、一视同仁地贯彻规章制度,不易受情感因素影响——T(思考);
比起计划,奥菲更关注新的信息与变化,更愿意以比较灵活、随意、开放的方式生活——P(知觉)。
当然,上述只是馆长对好友的一点点分析,MBTI这门学问远没有馆长描述的这样简单。
但馆长想说的是,MBTI不是玄学,也不是秘术,它确实是有一定心理学依据的一项类型测试。

每次测试结果都不一样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MBTI确实不错。所以我到底是哪一型?”
这是在对MBTI有了初步理解后,馆长最关心的问题。
馆长还是那个馆长,为什么测试出的人格类型结果一变再变?

我是应该相信第一次测出来的结果,还是从里面挑一个感觉最像自己的?
有这种疑惑的远不止馆长一人,还有n多的网络小伙伴们。
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并且咨询了专业的学界人士后,面对MBTI测试结果的迷茫和焦虑,馆长发现了症结所在——
我们把MBTI当成了一锤定音的机械系统,而不是自我认知的灵活工具。
对于有相同疑惑的友友们,馆长诚邀各位,用最质朴的方式想一想:

MBTI测试的是什么?是我们的人格偏好。
那么问题来了:
a. 我们必然有自己的偏好,但是我们一定懂得它吗?
馆长的室友周吉尔,因为害怕孤独所以常年热爱集体的生活,喜欢和朋友聚会;
但是每次热闹的聚会结束,吉尔又会感到疲惫,需要独处才能恢复能量。
所以,在外倾(E)和内倾(I)的维度上,吉尔到底更偏好哪一种呢?
如果吉尔都不清楚自己的能量到底更多地来自于社交,还是自己的思考,那么在做测试题的时候,吉尔的测试结果是很容易背离真实的自己的。
因为,她还并不了解真实的自己哇。
b. 即使我们懂得自己的偏好,但我们读懂题目了吗?
来看下面这张图。
这就是某套MBTI测试题中的一道题目。

最初看到这题的时候,馆长还真不知道要怎么选。
因为馆长觉得自己聊什么,取决于和谁聊。

要说和小姐妹们聊美妆呢,馆长就应该选A;
要说遇到了同行聊聊工作、聊聊事业呢,就应该选B。
最终的结果就是,馆长在这道题上耗费了十几分钟,最后按照上一次聊天的内容选了A。

其实如果馆长注意读题干的话,就能注意到,题目问的是“偏向”,也就是说发自本心的话,馆长更乐于谈论什么。
不管在生活中与多少人谈论了切实的事物,如果馆长更喜欢谈论观念、思想、前景等等概念性的内容,那么B才是更贴近馆长的选项。
要知道,最终的测试结果就是由这一道道题的选项组成的,如果我们不能够正确读懂题意,那最终的测试结果大概率也会让我们大呼“不懂”。
c. 你做的题目,是“对的吗?
实不相瞒,为了“过把瘾”,馆长在网上做了十几种MBTI测试题。
有22道题2分钟让你得知自己结果的;
有多达108道上班摸鱼做不完需要回家做的;
有区分有无恋爱经验的;
也有做完输入手机号,当天就有“职业规划师”电联帮馆长找“高薪工作”的。
更有趣的是,题量较少的版本,并不是题量较多版本的缩减版,而是连具体内容都不一样了。
毕竟虽然都打着“MBTI”的名头,但是它们最终的目的有的会服务于婚恋中介、职业规划等平台变现,其中的内容也难免随之进行了修改。
在这种情况下,测出不同的结果,也就并不奇怪啦。
总而言之,并不是我们的人格“一天一个样”,
根据我们阅历的增长、对自我了解的程度、对题目的理解,甚至是我们做题当下的心情,最终的测试结果可能都在变化。
所以,测出了不同的类型,也是正常
。无需大惊小怪。

哦,上面那句话的后半句,是馆长对自己说的。
“MBTI对我们到底有啥用?”
为了对得起友友们的信任,在动笔写这一篇时,馆长查阅了很多资料、也看了很多网友们对MBTI的看法。
这中间馆长其实是有些忧心的。

在资本的推动下,MBTI在为一部分人带来金钱利益的同时,没有得到相应的、正确的、有深度的科普。
在某些错误宣传下,它从一个有心理学依据的测试量表,变成了部分人眼中“神乎其神”的、所谓的“恋爱、就业指南,背离了初衷。
但是另一方面,对于MBTI如今的火爆,馆长也感到很欣慰。
毕竟这类测试的兴起,真实地反映了群众的需要——
我们想要、我们需要更深刻地了解自己。
而这也是MBTI的真正意义所在,它是帮助我们挖掘自己、认识自己的绝佳工具。
就拿馆长自己举例吧。
馆长过去的工作经常出差,三餐不定,一度令馆长非常烦恼。
但是那个工作又和馆长的专业相关,所以每次在感到出差痛苦而难熬的时候,馆长总是劝自己“再适应适应就好啦”。

虽然后来馆长换了工作类型,但偶尔也会纠结当年的选择:
那些出差时游刃有余的前辈们,是不是也是这样走过来的呢?
如果我再坚持坚持,是不是也就做下来了?
直到这次了解了MBTI,馆长发现自己在J(知觉)的维度上得分非常高,这才真正接受了这一点——
喜欢有规律的、计划性的日程是一部分人的天性使然,没有对错之分。
我大可以顺从自己的心意,让自己活得更从容、舒适些。
每天打卡上下班,给大家码码字,馆长真心觉得,自己比从前幸福很多。
其实,类似MBTI的测试量表,值得我们尝试的还有很多很多。
九型人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大五人格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盖洛普优势测评等等,
它们都是我们认识自我的工具和手段。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对自身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充分利用人类智慧的结晶,脚踏实地地走在自我成长与探寻的路上。
祝大家都能更了解自己、更接纳自己!

不说啦,馆长决定去——再做一遍MBTI
只要思想不滑坡
方法总比疑问多
人生答疑馆Live
欢迎来戳
让我们一起 
向更成熟的自己迈进呀
点个“在看” ,让我看看你是MBTI哪一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