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266 篇文章

题图:由华章拍摄。

今年 2020,庚子年,对我来说是很特别的一年,一个人的时间比较多,独自思考的时间也比较多。有一些顿悟,有一些发现,有一些突破,还有很多感动。

 

有一个顿悟是:一个人是经常看不到自己的误区的,所以有时候栽个跟头也不是坏事。因为栽了跟头,觉得疼了,才会发生改变,今天没栽,以后可能会栽一个更大的跟头。所以,感谢遇到的所有的跟头,挫折和麻烦,它们都是上天给我们的礼物。今年全世界都在新冠病毒面前跌了一个大跟头,我也从前几年办教育的跟头里面慢慢爬起来,重新学习感知、理解、教育。

 

今年最大的收获,是我开始真正进入到了教学的一线,并且从中收获了很多快乐,也真正理解了教育为什么是个慢活。前几年,我对教学一直是一个比较逃避的状态,总觉得有校长有老师,我就专心发挥一下我的特长,用互联网和技术做好支持工作和品牌放大工作。然而事实证明我错了,办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是跟互联网很不一样的东西。我今年和团队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管你的工作岗位是什么,请记住我们是一家教育公司,我们所有人都要懂教育,只有真正懂教育,才能把我们的工作做好。

 

我也意识到了一个很大的误区。我之前的背景是互联网,虽然知道互联网和教育有很多矛盾,但还是想用互联网和技术去改变教育。可互联网太高效,放大的能力太强,以至于让我很难真正理解教育中的慢。教育的美好就在于,一个人去影响另外一个人。真正的理解都发生在人和人的关系和互动之中。我虽然帮忙做了一些教学方面的框架整理工作,这个过程中也蛮有感觉的,但我很有自知之明,离成为一个老师差得实在是太远太远。

 

但是,如果一点儿经验没有,又怎么能真的理解一线老师和真正的教育呢?因此,当全村社区的七柳提出来要做一个《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会的时候,她邀请我来参与,我就很开心地答应了。

 

下面是我上半年一篇文章中,关于《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的分享,很受用,再分享给大家:

 

我这几天在读一本课程设计有关的书,名字叫做《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我特别喜欢这本书,这是两个美国教育家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 1998 年创立的课程设计模式。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也叫 UbD(Understanding by Design)是目标导向的,先确立学习目标,然后再确定评估标准和如何评估,来确定学习目标是否达成,最后再去选择教学素材和设计学习过程。

 

这种目标导向的思维方式我特别喜欢,对的,课程设计模式的背后反映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也叫反向学习设计,如果是正向学习设计,比如从内容出发,从一本教材出发,基于教材和内容去设计学习过程,学习行为,然后再去考虑如何评估,再去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相关联,你就会发现很多东西被限制住了,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在基于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里面,迁移是非常核心的概念。这本书里有几句话特别好,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换句话说,理解是关于知识迁移的。如果具备真正的能力,那就能够将我们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甚至有时令人感到困惑的情境中去。对知识与技能的有效迁移能力是我们在不同的情境和问题面前创造性地、灵活地、流畅地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发展个人的知识迁移能力是良好教育的关键。这是一项基本能力,因为教师只能帮助学生学到整个学习领域中相对很小范围里的观点、范例、事实和技巧,所以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将内在的有限知识迁移到许多其他环境、情况和问题中去。”


“影响迁移能力的是人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不仅仅是对事实的记忆或对固定流程的遵循……尝试快速灌输大量内容往往会阻碍学习,阻碍即将产生的迁移。”

- Bransford,Brown,& Cocking, 2000


“在训练儿童进行思维活动时,首先要注意我所提出的呆滞思想  —  几乎没有经过使用、检验或引入新的联系,直接吸收到头脑中的观点……有呆滞思想的教育不仅是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我们引入的主要观点应是少量且重要的,并且能被应用到每一种可能的联系中去。”

- 怀特海德,Whitehead,1929


读到这几句,我们是不是已经发现了教育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过于注重对知识的记忆,或者固定流程的遵循。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也就是近 100 年前怀特海德提出的呆滞思想,这种呆滞思想的教育,在中国已经被证明是非常有害的。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长期用非常低效的学习方法学习这些呆滞思想,记忆了大量的内容,然而不能产生迁移,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不能举一反三,缺少综合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读书会延续了三个多月,12 期,每次至少两个小时。每次的人都不多,最多也就十几个人,这正是我觉得非常放松的一种状态。整个过程下来,我是越来越享受的,气氛很包容,很放松,有些风趣搞笑的环节,又有很多发人深省的内容,有很多思维的碰撞,在交谈中碰撞出很多一个人肯定想不到的东西。

 

 读书会合影。


参加了读书会的村民海风说,“随着对书内容越来越多的讨论,会发现不止是教学,不止是老师,哪怕是家长,哪怕是做任何事,书中 UbD(Understanding by Design)的概念都是适用的,什么都是可以拿来设计的,甚至小到家里孩子书籍的摆放,一天流程的安排,都可以有设计的意识在里面。”

 

七柳说,“总结我在读书会最大的收获就是两个词:UbD它,搞关系。”

 

我觉得对成人来讲,美好的学习与成长,不过如此吧。没有考试,没有评判,没有压力,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节奏,有自己的收获。每个参与的人都可以享受这个过程,乐在其中。

 

所以我有点想推荐这个读书会(大家决定搞第 2 期了),这本书我已经读了三遍,马上再读第四遍。我觉得,好书多读几遍,很多其它的书就不用再读了。对于教学设计这个话题,先读懂了这本书,你已经站得很高了。

 

我又有点不想推荐这个读书会。因为人多了,第一,不知道讨论起来是个什么感觉,会不会少了一些亲密感,第二,也担心我的气场是不是不够?

 

最终还是特别想推荐这个读书会。因为我觉得,广大的老师和家长对于教学设计的理解太需要提升了。学习本来可以很高效,然而,在很多学校和家庭里,学习成了一个体力活。如果家长懂得了教学设计的理念,就可以和老师更有效地沟通,并且在家里也做一些教学设计的实践,我相信,对孩子的教育会特别特别有帮助。

 

最后,感谢七柳邀请我参加这个读书会,特别怀念那 12 期,20 多个小时在一起的时光。我们在一起讨论,虽然我说的多一点,但我觉得,大家彼此都是老师,我们互相为对方鼓掌。

 

美好的教育,有几个人鼓掌就好。

 

后记

 

社区里的第二期《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会本周日又要启动了。我和一期的几位老人们准备继续二刷跟大家一起学习,好书多读。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我们的「一土全村」家庭养育社区,如果符合你的需要,可以加入社区,跟村民们一起育儿育己,或许我们还能在读书会上见呢。


▲ 扫码可查看读书会精彩分享。

-  END  -

推荐阅读

华章:更多感受,更少伤害


一诺:生于1977 (二)


华章:关系,有时候就是帮忙不添乱

各位读者们,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你还想如常看到我们的文章,记得点一下在看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点“阅读原文”,加入全村社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