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墨馨,在读书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阅读方向和清单。
我觉得长久的阅读习惯,它是在我的内心里构建了一个世界,不同的知识和经验持续冲刷我的大脑,思考更多,对世界的认识更多;它也将现实生活中纷杂的声音消散,让我的理想始终引领着我,内心宏大而平静;在感到困惑、混乱的问题时,无数有智慧的人以他们的能力来解答过,可以借鉴他们完成自己的答案。
很多人因为一本书生活发生了改变,开卷有益,没有比阅读更能启发你、懂得你的伙伴了。
我的阅读方向分三类:
一、年度阅读主题
去年是我的物理年,痛苦的啃了十几本,现在回想起来一头蒙,相信它的冲刷会让我的大脑多那么一点点理性。
今年我还在犹豫是心理学还是欧洲史。心理学是想更理解自己和他人。开始对历史好奇,是因为地球上曾经发生过那么多惨痛的历史和壮阔的奇迹,想了解发生过什么。
二、长久以来被视为杰作的书籍
对于这样的文学作品,不读实在可惜。借用村上春树在小说里对《安娜·卡列尼娜》的感受:「越是反复阅读,越有新的发现。这部长而又长的小说中充满种种奥秘,我发现种种谜团。犹如做工精细的箱子,世界中有小世界,小世界中有更小的世界,而由这些世界综合形成宇宙…往日的我所理解的仅限于极小的断片,如今的我可以洞悉它吃透它了。 」《安娜·卡列尼娜》是我爱情三部曲的首部,如果在荒岛生活一年,我会带着它,学习托尔斯泰的语言和逻辑,直到它成为我的一部分。
三、增长认识和能力的工具书
人物传记、商业、专业、工作方式等等的工具书。对某一个领域感兴趣时我会把相关书籍都买了,在一个阶段疯狂阅读,用这些内容形成自己的认识。我们在做女装品牌,所以关于优衣库、无印良品、Zara、茑屋书店等品牌零售的书籍都会去看,团队也在看,我们也从中学习到很多。此类书我分享的比较少,属于针对性阅读。
下面推荐的书单是我写过书评的一些,同事帮我整理列下,供大家参考:
🔖
「记忆小屋」
「战后欧洲史」
很喜欢「记忆小屋」托尼·朱特对中年危机的描述:
有些男士会换个妻子,有些则换辆车甚或更换性别。中年危机就是要借由些异样的行动来证明自己仍然保持着年轻的心。
当然,「异样」是相对而言的。不过我的中年危机真有些不同。我处于恰当的年龄、恰当的阶段(与第二任太太正在闹离婚)经历着中年常有的各种不确定,追问这一切究竟意义何在。不过我采用了自己的方式。去学捷克语。
也是因为迷上捷克语,托尼·朱特写出了「战后欧洲史」。
如何逃避对重复生活无可救药的厌烦。
🔖
「昨日的世界」
下午回到酒店读完了剩下三分之一的「昨日的世界」,带着不安和悲伤。毫无目的开始的一战起因何在,毫无道理的迫害原因何在,目的何在。世界的良知对这一切就这样保持了沉默,选择了遗忘。茨威格在朋友写的信中说:出于绝望,我正在写我一生的历史。
当我无意之中提到「我的人生」时,我就会情不自禁地问自己:「我的哪一种人生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人生呢,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人生,还是今天的人生?
🔖

「无规则游戏」
「无规则游戏」是一本了解阿富汗的首推书籍。通过阿富汗人的视角,讲述了这片土地上两个多世纪的故事。作者塔米姆·安萨利在最新的一篇文章讲到,在阿富汗寻找「坏人」毫无意义。
20 世纪 80 年代,苏联为了切除「圣战者」与人民的联系,几乎摧毁了整个阿富汗农村,并迫使 700 多万难民进入了难民营。如今横扫阿富汗的塔利班,正是来自那些难民营里的孩子,现在他们都长大了。当他们接管阿富汗时,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投下了一片黑影。那都是愤怒的受伤的人们。
在苏联人之后是美国人,在苏联人之前,是英国人。过去的 200 多年,阿富汗每隔 40 年就会有强权侵入,干预其发展,破坏已取得的进步。
在阿富汗短暂的平静中,也曾出现过开明的君主。见识过现代文明世界的阿曼努拉,迫切的推行新政。女性可以受教育,出门不用穿戴罩袍面纱。男性不允许蓄须,他也以身作则的倡导一夫一妻制。在激进的改革中,他低估了伊斯兰保守派的力量,他们视宗教为生命。最终叛军将他拉下王位,阿富汗历史进入又一次的轮回。
权利接力到达乌德、查希尔·沙阿手中,他们都曾开眼看过世界,清楚阿富汗之外世界人们的生活。绝对权力是强大的,问题是它统治着什么。他们统治着连一根针都生产不出来的国家,更别说其他了。他们想要统治一个富裕而发达的国家。
他们在冷战之中看到机遇,在美、苏之间游走,获得一揽子援建计划,建设公路、工厂,空军基地等。1969 年阿富汗的城市结构正迅速的变化,喀布尔许多女性接受过高中教育,身着牛仔裤、短裙出现在公众场合。 到 1996 年塔利班进入喀布尔后,走出家门的女性哪怕显示一点人类特征,就会被当场鞭笞,种种倒行逆施,历史似乎进入了循环。
对阿富汗来说,地理位置是最重要的问题。阿富汗是一个中间地带,是列强之间为争夺比阿富汗更大的赌注而苦苦挣扎的地方。
翻开书第一页:
日复一日,子民们的痛楚声直抵天际,但没有人问一句:是谁在发出如此悲伤的哀号 ?
🔖
「风云人物采访记」
傍晚在时不时下雨的农场看西哈努克的采访稿,作为国王他说话太好玩了。他留学法国时一心想做艺术家,后被法国政府选定,被他父亲以死相逼,才不得不接受加冕,成为柬埔寨国王。
西哈努克:往事一去不再复返,如果我重新得到我的蓝旗亚小轿车,我的阿尔法·罗密欧小轿车,我的奔驰小轿车,我将不知道用它们来干什么。
问:等您离开北京,将去何处定居安身?
西哈努克:去吴哥。我将设法买一辆奔驰小汽车。
问:好像您并不喜欢您自己。
西哈努克:确实如此,我一点都不喜欢我自己。我天生就是一个艺术家,是我自己要求听古典文学和从事文学生涯,是我自己要求学习拉丁文、希腊文、历史、哲学、音乐和艺术的。可是事与愿违,最后我不得不去当国王。
🔖
「下沉年代」
横跨美国三十余年历史的「下沉年代」,刚开始读就深感震撼,用四个阶层的个人经历讲述了第一代经历了终身向下流动趋势的美国人。
开篇人物迪恩·普莱斯是美国中下层的缩影,毕生都在追求经济独立,贫穷与失败是缠绕他的噩梦,一次次闯荡,也只是留下一地唏嘘。
🔖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打开这本书「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是需要勇气的,你会直面一段被刻意销毁的乌克兰人苦难史,这段历史比虚构作品更悲惨、也更魔幻。熊老师读完后说:这本实在太可怕,太恶心了。混乱时代比梦魇还可怕。
我睡前看完,一夜未能平静。
作者娜塔莎·沃丁是苏联强制劳工之女,她的母亲在她十岁时投河自尽。关于她的母亲她唯一知道就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在 1943 年作为强制劳工前往德国。当她凭借着仅有的线索一点点拼凑出她的家族史时,发现这些疯狂、黑暗、无稽的故事背后,她的家人没有一个是正常死亡。
「如果你看见过我曾见到的。」她母亲的这句贯穿着作者的童年。 她看见了什么 ? 娜塔莎·沃丁在书写她母亲的个人史时,也将一千两百万劳工和战俘的历史首次曝光在公众视野,讲述了乌克兰人不为人知的命运。
这段历史的惨痛无法叙述,通过劳役消灭尽可能多的斯拉夫人也是希特勒的计划之一,为优越的雅利安种族挪出空间。用最低的成本来创造最大的劳动力,劳工不受任何法律保护,即使当德国人打死了劳工,一般不受到任何刑罚。劳工所生育的孩子一出生就即刻被带到「杂种饲养场」,有些被注射一针毒剂,大多在无人过问的痛苦中死去,根据记载,在纳粹类似的机构中有十万至二十万的劳工的孩子死亡,实际数据远高于此,而这一段历史就这么被掩盖了。
当这些劳工被解救遣返回苏联时,又将面对斯大林的制裁,去苏联劳动营,甚至处决,直至生命尽头这些人都是悲惨的存在。1923 至 1953 年仅在这三十年中,苏联政权下的牺牲者就有超过四千万人遇难。
犹克‧玛根瑙看完写下:人类的生命是如此渺小又如此丰富,在历史的粉碎机里消逝得又是如此悄无声息。
作者沉默的母亲曾问她:是否愿意跟她一起去投河,不疼的。
在往后的日子,她常摇醒她昏迷的母亲问:「妈妈,我们什么时候去投河。」
母亲回:「很快就去。」
🔖
「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
重读了「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读之前很难想堕胎案在最高法院的敏感性和重要性,作者图宾用一句话概括:最高法院主要审理两类案子,一类是堕胎案,其他全属另一类。在历任大法官候选人必经的参议院司法委员会确认听证会上,「你怎么看待罗伊案判决?」是始终绕不开的问题。
书中一一列举了自由派与保守派争锋相对的堕胎、死刑、平权、同性恋权益等问题的历史和法律理念。再加上人物传记般的讲述九位大法官他们的法律理念和人生故事,会有走进他们办公室、法庭的现场感。虽然作者和他们是好友,但下笔毫不客气。
补充一下自由派与保守派的分野,方便大家看美剧。总体上,自由派赞成堕胎、同性恋(包括同性婚姻)、种族平权措施、安乐死、宽松移民政策,支持扩大联邦政府权力和限制个人持枪,反对死刑,抵制宗教进入公共领域。
保守派则坚决反对堕胎、同性恋、安乐死,支持死刑,捍卫公民持枪权,认为州权神圣,要求对富人减税,呼吁限制移民进入美国,积极推动宗教进入政府、学校等公共领域。
🔖
「竹不如肉」
读宇凌的「竹不如肉」,从开篇的「雅典之爱」就大为震撼,讲述了西方艺术史上权利与身体、政治与爱欲的关系。从「贞洁纱」到「用一个身份来爱你是不够的」用一个个故事唤起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了解到背后的奇观,太美不过。
「从古至今的每一秒,每个人类一旦发现自己也有吱吱响的肉体,他人也有怦怦跳的心灵,他的大麻烦就开始了。」
🔖
「 走出戈壁」
推荐这本「 走出戈壁」,讲述了作者单伟建传奇的半生。
一是他的人生大跃进。十年时间从只是受过小学教育,在戈壁上改造荒地的少年成为沃顿商学院教授。任教六年后入职摩根,开启了金融家的新生活。
二是记录了知情下乡的这段艰苦经历,补充了这部分的信息空白。
三是一些影响他的人生哲理。
看完会很有期待,未来还有很多学可以上,也不受年龄限制。最后放上他选学校的故事,太好笑了。
🔖
「如此苍白的心」
朋友推荐我看看这部盛名小说「如此苍白的心」
晚点又发来:
那本小说你还是别看了。太可怕了。
我沉浸在里边,出不来。
我这么说,你更好奇,但我真的希望你别看。
看了心脏疼。
看完心是会冷到。
🔖
「人间失格」
这段时间心烦意乱,睡前拿起了太宰治的「人间失格」,一本写满了长长悲哀、无尽绝望的自传性作品,讲述一位极度自责者所走的一条自我毁灭之路,在日本安抚了无数无力面对现况的年轻人。
他曾写下:一直以来,我无数次希望有人可以杀死我。我看不懂人类的情感,更惧怕着人类的喜怒哀乐。
好想死。
我不得不死。
我只要活着,就是罪恶的源头。
太宰治一生摆脱不了的耻辱感,令他五度自杀,三十九时与情人投水自尽,同年创作此书出版。「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也成为了他的人生注脚。
🔖
「巴黎伦敦落魄记」
读到一本很棒的纪实作品《 巴黎伦敦落魄记》,棒在乔治·奥威尔诙谐的记录了巴黎伦敦繁华下最底层人民的生活。 当你身无分文时,就会有一个这样的世界在等你。
穷困潦倒、饥肠辘辘的生活被他描述的揪心又好笑。看着他一个法郎一个便士的计算如何生活;面试前扇自己两巴掌,为掩盖饿到惨白的脸色;在巴黎的流浪汉有两法郎也是要买酒尽兴,到伦敦流浪就只有面包果腹。
之前误认为流浪汉是种选择,哪里不能打个零工。实际流浪汉之所以流浪,是不得不如此。没有工作机会,法律不允许乞讨,救济站只能收留一晚,为了不被饿死,只能处于流浪状态。面对贫困,他们根本无能为力,茫然失措。
记得在那不勒斯曾碰到位流浪汉,他在路边用自行车、音响、狗、电饭煲围成了一个小窝,放着音乐在做晚饭,倒也自得其乐。
特别棒,只是看完对餐厅多了些阴影。
🔖
「佩德罗·巴拉莫」
读完了「佩德罗·巴拉莫」 这部巅峰级小说,心绪起伏。
初读费力,因为它不是一部通常按叙述逻辑的小说,作者放到伟大作家列也是天才级选手。
胡安·鲁尔福的语言如诗,寥寥几笔就让你看到一副雾里氤氲、荒无人烟、灵魂飘荡的梦境。他自由的将文字挥酒,结构看似纷乱,故事发展摆脱了时间空间的秩序,像是脑海中按耐不住浮出的段段回忆,又或者像做梦时画面此起彼伏的浮现,消散。故事的开始是:叫我来到一个荒无人烟的村庄,寻找一个早已不在世的人。
墨西哥一位作家曾将故事照时间发生的顺序排列后,小说就变得寻常,失去了魔力。
🔖
「人间食粮」
读纪德的「窄门」无感,「背德者」也还好,仍然继续读他的作品,是抱着要对长久以来被认为杰作的书籍充满耐心。桑塔格将他视作心有灵犀的智识密友,萨特、加缪两位诺贝尔获得者都深深被他影响。直到今天拿起了「人间食粮」,有启示,更多是困惑。
译者的这段描述让人释怀,纪德作品所构成的世界,就是一座迷宫。不仅令人迷惑,还有一个不可思议的特点:一般人很难进入。他的每部作品是这座迷宫的窄门,绝大部分读者仅仅能看到一个小小的空间,带着疑惑退了出来。他的敌人连窄门都闯不进去。
迷宫中,有的正是纪德本人。
🔖
「文城」

在飞机上开始读余华去年的新书「文城」,悲伤、压抑,到家继续读完了才能放下。
🔖
「夜晚的潜水艇」
陈春成的「夜晚的潜水艇」已经推荐给了很多朋友,从开篇的巧妙就赞叹不已,用克制、诗意的文字描述幻想,读得心潮澎湃。
凌晨时不舍地放下,失眠到清晨,也不忍在疲惫中辜负了这么好的故事。
看着他的文字,会想起约翰·欧文,都是手指有光、下笔有神的天才型作家。
在故事中展开故事,用文字在现实和幻想中自由穿梭,如拥有了传彩笔的描述:昨夜我觉得满纸字句像铁栅栏一样困住我,左突右突而不得出;此刻却仿佛在星辰间遨游,探手即是光芒。
🔖
「星之继承者」
「星之继承者  」特别特别推荐,重构了地球人的起源,想象力的刺激。
「人类在月球上发现了一具有五万年历史的人类尸体」,看到简介里这句悬念,就无法抗拒读下去。
读完再看看自己真是跨越两千五百万年,经历三个文明的起落兴衰,伽星人基因实验产生的智慧生命体奇迹。
🔖
「你一生的故事」

去完成已知的人生悲剧,是自由,还是不自由。
露易莎在学习外星生物七肢桶的语言时,洞悉到自己未来五十年的命运,文夫的离开,及女儿短暂的一生。带着宿命的无尽悲伤,她选择去爱上她的丈夫,生下女儿,爱着她直到她的离去,完成这一生既定的悲剧。
🔖
「呼吸」
特德·姜的短篇集「呼吸」也非常喜欢。里面有 9 个短篇,融合了科幻、哲学,非常诗意且浪漫。
开篇故事 「商人和炼金术士之门」就很妙,是时间机器与「一千零一夜」故事套故事的奇幻结合。
🔖
「光年」
还有熊老师推荐的「光年」,这本他让我一定要先于其他书看,插个队看。
看到评语有些激动,读到第一页的文字,就知道会进入到一个安宁又令人不安的故事里。
🔖
「廊桥遗梦」
另外,许多杰出的经典文学作品都是值得一读再读的,今年又重读了「安娜·卡列尼娜」和 「廊桥遗梦」。
这十年间读过多遍,从不解到懂得,我也是走了十年。两年前对终于看懂了梅姨演技之伟大而兴奋,现在对罗伯特有太多的心疼,直到晚年,他才在港口第一次对朋友说起这段故事,边说边大滴大滴地落泪:
 「旧梦很美,虽未能实现,但我很欣慰它们曾萦绕心田。」
🔖
「可口可乐帝国」
最近看了一些关于企业的书籍,大多是从商业或创始人的角度来解读。想起前段时间看的这本《 可口可乐帝国》一部资源掠夺史,从对生态和社会的影响来分析,将这家公司的发展真相公之于众。
对于可口可乐,这个跨越了百年,将美式文化输出到全世界的每个角落,在情感上让人感到快乐的独特品牌,关于它的书大多在讲品牌运营是它成为商业帝国的秘诀。
作者巴托·J.埃尔莫尔从主要原材料、生态、经济、社会等角度解读可口可乐的发展史,揭露了它对自然资源的巨大消耗,政府才是它发展的最大助力。
可口可乐在支撑其发展的原材料生产领域投入极少,没有属于自己的水资源、瓶装厂、种植园等,以终极外包商的角色保持了它自身「纤细」的运作机构,将风险、环保成本转移到其他企业和政府上。
可口可乐在海外扩张时,不仅享有税收优惠,几乎是免费的使用当地的水资源。政府在其发展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一系列补贴和基础设施搭建,大大降低了可口可乐所需的原材料成本。
简而言之,可口可乐所需要的比它自己能提供的要多很多,与其说它是生产者,不如说它是消费者。它最擅长的就是将公共资源重新包装成私人产品,从中获取巨大的利润。
看完,了解到可口可乐对生态造成的负担,就不会再感到快乐。
🔖

「详谈系列」
作者李翔说:

「首先,当然是第一手的长篇访谈。我会努力找到我能找到的、我欣赏和尊重的、最优秀的商业实践者和价值创造者,向他提问,请他分享他的实践经验、做事情的方法,包括经历过的挫败和收获。
我自己觉得它们一定会对你有所启发。而且,我还抱有一种雄心,就是希望它们在十年甚至几十年后,仍然能够激发读到的人。
其次,如果你愿意跟随这趟旅行,我相信你能看到一幅逐渐在你眼前展开的画卷。它不是静止的、一次性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的。因为在我的设想中,我希望能够跟访谈的对象保持一个长期的、以十年甚至数十年为单位的沟通,把他们的想法和实践动态地、周期性地呈现出来。你看到的会是一部正在发展的、以人为单位的价值创造史,里面会有成就和经验,也会有矛盾和变化--毕竟世界本身就是不断变化的,它要求实践者做好准备随时推翻自己。」
这套小册子,从刚出来就开始买,到现在已经买过十几套送给朋友。
「详谈:左晖」
· 直言有讳
· 跳出画框看画的能力
· 人都需要被激励
· 不断去折腾每一个人
· 自我迭代的背后是,你的原动力是什么
· 一家公司以什么为核心,要看内部会议说的是什么
读完「左晖」这本,想到 12 年时和链家沟通,是因为我正在做三星移动平台的项目,他们想看看在移动端能做什么。当时的负责人是彭永东,九年过去,他从总监到贝壳找房的联创、CEO 。
九年对我,长了一点心力,能力还在原地踏步。
如左晖所讲:今天做一个小而美的企业没那么难,但是做一个大而美的企业非常难,真正能走过去的人非常非常少的。
「详谈:沈鹏」
「关于沈鹏」 第一次看到有人这么直接的分析自己,列出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描述他如何刻意训练自己的过程。
「详谈:赵鹏」
有一天晚上读「利维坦」,那哥们儿对「聪明」做了一小段解释,我注解了下,拿回来定义我们工业上的聪明。第一,总是能明白人家啥意思;第二,总是能让人家明白自己啥意思;第三,遇到一个课题能够相对快速地形成思路去解决;第四,始终能稳在重点上,不机会主义,不跑偏。综上,在一个工业生产的环境下就是一个聪明人。将来有机会可以再迭代。
一直希望团队找人时找一些聪明人,什么是聪明,也没能清晰准确的描述出。看到「详谈:赵鹏」里赵鹏分享的这一段,明白了。
🔖
「碰巧的杰作」

有些艺术不费吹灰之力,有些艺术耗费了一生。「碰巧的杰作」这本书有魅力的不是讲述艺术本身,而是艺术家们的生活,那些决定性因素。
分享引言里的一段:为了一份温文尔雅的安逸,将自己蜷缩成一团,筑起道谨小慎微的壁垒,挡住风、潮汐与星辰。天长日久,塑造你的黏土变干变硬,当初可能沉睡在你内心的音乐家诗人、天文学家,就再也不会苏醒了。
🔖
「费雪的美食词典」
周末的快乐是「费雪的美食词典」给的, 爱上这位风华绝代的美食作家,太可爱,太有趣,关于单身汉家宴这段也是传神了。
🔖

「寻食启事」
有朋友这样津津有味地描述在日本最难忘的一碗拉面「深夜,在山间洗完温泉之后,下山,觉得肚饿,于是叫来可以外卖的拉面摊。其实是流动的屋台,瞬间便生起大火,煮起面条,装在碗里,浇上浓浓的猪骨汤,撒上葱花、笋干、海苔、豆芽,放上鱼板、微微凝固的半个白煮蛋,以及几片肥美的叉烧肉,一下就让人吃得酣畅淋漓。」
推荐殳俏的这本「寻食启事」及该系列其他几本,记录了她在日本和中国四处寻访美味,关于食物的一个个小故事,悦食停刊的遗憾被这个系列安慰了些。
🔖
「基因传」
还有悉达多.穆克吉的「基因传」,很枯燥,很难读,但也很值得去读。基因里藏着我们人类太多的秘密,看完这本可以基本理清基因科学的脉络,了解到它和人类的关系,填补我很多的好奇。
🔖
「悲伤与理智」
最后推荐布罗茨基这本「悲伤与理智」,很适合这段时间看,有几篇迷恋的想要背下来。
想到他曾和桑塔格相恋,就为这棋逢对手的相爱感到欣喜。
桑塔格对布罗茨基除了深深迷恋,为之倾倒,还有近乎崇拜的天命难违。
在他人眼中的布罗茨基:他几乎全秃了,牙也一颗颗在掉,肚子很大。他每天都穿那同一件脏兮兮、又肥又大的衣服。没有异性魅力,尽管人人都清楚他会获得诺贝尔奖。
但在苏珊看来,他非常浪漫多情。她描述的他:他有一种迷人的笑,而且他经常笑。他曾是残暴行径的受害者,但是他依然心地善良,他慷慨大方,天生多情,他喜欢开心,开心的时候要是人多就更加开心,他有那种恶作剧的、男孩似的幽默感。
有一段她的布罗茨基评价:他在我们中间着陆,像一枚从另一个帝国射来的导弹,一枚善良的导弹,其承载的不仅是他的天才,而且是他祖国的文学那崇高而严苛的诗人威严感。
很喜欢布罗茨基在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说中写的一段话:
「一个个体的美学经验愈丰富,他的趣味愈坚定,他的道德选择就愈准确,他也就愈自由,尽管他有可能愈是不幸。」
约瑟夫·布罗茨基说:「一个阅读诗歌的人比不阅读诗歌的人更难战胜。」
最后翻出几本手边诗集,随机送给五位读者,在这段不安的时间让诗歌来陪伴你。
🎙
期待大家分享
你深有感触的书籍
选 5 位留言用户
随机送一本诗集
今天 4.23 晚 8 点
戴森创始人詹姆斯·戴森的新书
「发明:詹姆斯·戴森创造之旅」
也将举行线上新书发布会
欢迎大家来 Camelia山茶花 视频号观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