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到一个新闻,槽点多到让人不知从何处吐起:
近日,江苏宿迁,12岁的小甲在游戏中被假客服骗了4.7万。警方调查发现骗人的竟是小甲同岁的侄子小乙。
原来这位小甲因为玩游戏被骗太多次,就把经历讲给侄子小乙听。侄子听完就用这些技巧,就准备去网上“练练手”,结果第一次就骗了叔叔本人。
这波“大水冲了龙王庙”的智熄操作,让网友们都感觉特别荒诞。
也有人回忆起往事,深感如今“后浪”的强大。
不过撇开这令人智熄的操作和4.7万的数额不谈,新闻中的那句“玩游戏被骗多次”,应该是不少人童年时期都感同身受的事情。
玩《QQ幻想》的时候,想用金币换点卡,对方收下之后就人间蒸发。找学姐公屏刷消息希望可以讨回公道,“骗子”却说自己也是被盗号了,最后便不了了之。
玩《彩虹岛》的时候,因为学校上课没法领取活动赠送的时装,便把账号和密码告诉游戏里同一个公会的“好朋友”,却惨遭“背刺”,从此便再也上不了那个账号。
还有很多轻信了各种网游世界频道中送礼包的中奖信息,误入钓鱼网站,最后除了被骗了账号,还少不了被爸妈拧着耳朵质问为什么桌面出现了那么多带有广告弹窗的全家桶程序……
可以说,在游戏中被骗,成了很多人认识社会险恶的第一步。
知乎上也常常看到学生们上当受骗的经历,其中一些甚至给当事人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之前还看了一个新闻,2017年的时候,温州一个十岁的小孩想要购买游戏皮肤,却被骗了7958元,成了温州市最小的受害者。
原本被骗钱就足够打击学生的了,还有一些骗子觉得这样还远远不够,把人号洗了以后有偏偏还要创建几个小号来嘲讽你一番:

至于为什么孩子们上当受骗的事情屡见不鲜,最直接的原因是当然骗子们认为“未成年人好骗”。
相对于大部分成年人对于很多事物有着自己的判断,身心都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显然更容易相信那些来自网上的陌生人。所以骗子们自然瞄准了这一批最容易上当的群体。
想起之前在B站明sir反骗局的视频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并不是说骗子们都不愿好好练习普通话,如果这些人连这么蹩脚的普通话都分辨不出来,那么他手续被骗的可能性就很大,这类人群才是骗子的目标用户。这正是他们利用遴选机制的最低标准最高效率地最有可能转化的受害者。
按照成年人的眼光来看,很多“天上掉馅饼”的条件听起来是多么不切实际,但是孩子们却很容易选择相信。通过骗子们的筛选,他们发现心智不成熟的孩子们扎堆的游戏,往往是最容易得手的地方。
另外,儿童们在受骗之后,往往很难追回那些款项,也是骗子们猖獗的原因之一。由于儿童有限的行动力,很难和骗子讨回一个说法,更不要说有不少背着父母偷偷充钱的小孩,害怕告诉家长,也不知道怎么报警,最后只能选择“闭麦”了。
当然,除了骗取孩子们现实中的金钱以外,还有不少骗子看重的是孩子账号中的虚拟物品。
在很多网络游戏中,没有经济能力支付点卡费用的小孩,会选择用游戏内的货币交换现实中的金钱的方式来“白嫖”游戏时间。
而这些金币也被骗子们盯上了,只要一句“我可以帮你充点卡”就能骗取很多小孩的信任,然后转手用这些游戏内的资源获利。
相对于直接骗钱,这些“打了白工”的孩子们往往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大概是他们最无助的原因之一。
像之前提到的“因为用金币换点卡”,实际上孩子们损失的只是“付出的时间”罢了,很难获得家长的理解。
直到现在我都还记得,当初哭着跟家里人说自己的QQ被盗了,找回密码后却发现QQ宠物被盗号人养死了,他们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死了就死了呗,这下你就可以安心学习了……
近年来,新型骗术也层出不穷。
随着防沉迷的新规越来越严厉,一些新型诈骗手段也开始与时俱进,并且不仅限于游戏内的道具中。
前不久杭州这位11岁小男孩就因为玩游戏被骗走了12万元,这12万元不是玩游戏买道具,而是被骗子以“帮他破解游戏防沉迷”的理由骗走的。
还有一些骗子的脑筋则动到了当代人的感情需求上。(当然一般这类瞄准的对象比起小学生要稍微大一点。)
和“网恋多年的女友实际上是你睡在上铺”那种幻灭不同,很多别有用心的骗子希望和你谈一场“倾家荡产”的恋爱。
浙江义乌的小傅同学就是其中之一,因为认识游戏主播,短短2个月内就给对方刷礼物、转账了300万。
当然,并不是所有骗子在网上都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有些人纯粹是通过欺骗来拿孩子取乐,以满足自己的恶趣味。
而这些行为,则显得更加令人发指。
前段时间,随着手游《摩尔庄园》的开服,十几年前那批孩子除了找回童年的情怀外,更多想到的是那些堪称童年阴影的恐怖回忆……
摩尔庄园是是专为中国6-14岁儿童设计的安全健康益智的虚拟互动社区,每个儿童化身可爱的小鼹鼠摩尔,成为这个虚拟世界的主人。 
从简介来看,无论是面向的年龄段还是游戏内容而言,大概都是成年人比较“不屑”的那种类型。然而有些人的骗术是在利用智商差对孩子们进行了降维打击,以此获取一种特殊的精神愉悦。
一个叫做星无火的玩家当年在个人博客写的日记,被人扒出来了:
这个人在自己的博客上坦言,自己很喜欢在《摩尔庄园》这款游戏中以欺骗小孩子为乐。
比如答应赠送给小朋友游戏里的道具,然后让他们帮自己浇花,当孩子们辛辛苦苦劳作完之后,却只会得到“哦,滚吧”三个字。
比如骗取小孩子的密码,然后把账号里值钱的装饰品卖掉,孩子们哭得越难过,他就越开心。不知情的小朋友一次又一次地重新装饰,最后小朋友对账号彻底绝望,再也没有上线过。
他曾经骗了一个6岁的孩子,被骗后小朋友伤心不已,妈妈上线请求星无火把账号还给孩子。
星无火表示:看见小孩这么伤心,我睡着了都带着笑意。
有被骗的小孩又开始上线了,努力想把失去的东西都买回来。但他却一次又一次摧毁了孩子重新打造的家园,还给他起了个“屎尿臭贱猪”的侮辱性ID。看着孩子改不掉名字的样子,他竟然觉得非常搞笑。
很多网友提起这个ID,猛然发现自己就是当年这人手下的受害者。他表示,骗过的账号没有一千个也有七八百个。
硬要说的话,这种骗术比起“设置一个钓鱼网站让孩子上钩”更没有技术含量。
星无火在这样廉价的骗术中乐此不疲,在一次又一次的行骗中,他站在比儿童世界更“高阶”的世界观中彻底冲垮他人精神世界。
这种行为压根不是恶作剧式的简单捉弄,而是以折磨纯真的小朋友为乐。孩子们越是天真善良,被骗后就越是伤心。而孩子们越伤心,他自然就越高兴。
很多人不解,为什么有的人会热衷于在游戏中欺负小孩子。
知乎的这篇回答,算是揭露了那些人最丑恶的嘴脸:
为什么这类人偏偏要选择儿童游戏下手,恰恰是因为是儿童游戏才会出现这样的人——因为失败的、变态的成人只有在凌虐弱小的时候才会有快感。
国内喜欢日本RPG游戏轨迹系列的玩家,大概对“星无火”这个名字有点耳熟,当年那句著名的“俸俸伲购美病”汉化乱码,就出自他的手下。
于是有人猜想,他这么戏耍儿童,来自电子游戏玩家的优越感。但是正如这位答主所说,这不是什么优越感和不优越感的问题,看过这位全部发言的人会发现这就是狩猎儿童的一种方式,是纯粹主观上的对儿童施加恶意。
这种行为被称之为“性捕食者”——作恶者通过对毫无还击能力的儿童施暴来获得快感。
比如日本就有一位玩《我的世界》的主播,尤其喜欢开挂潜入小学生精心打造的世界中,从对他们的骚扰开始,一步步激怒对方。
最后利用外挂在顷刻之间从天下落下数不清的TNT炸弹,看着被他亲手炸毁的世界和发狂的小学生,他和他的观众产生了巨大的“愉悦感”。
虽然是后话,不知道是那些长年以来被他欺负的小学生终于决定逆袭,还是这般出格的行为引发了部分网民的不满,日本网上开始流传起一种潜藏在《我的世界》外挂软件中的病毒,只要有人下载了这些外挂,就等于中招,不交纳赎金就会被锁文件。
也算是一种“以暴制暴”的奇妙展开了。
而在国内,《摩尔庄园》也绝不是孤例,那些躲在屏幕后面面目狰狞的捕食者,早就把魔爪伸向了其他游戏。
过去,触乐网就针对儿童游戏中的“性捕食者”进行了报道。
比起骗取孩子现实中的金钱,或者在“毁号”。有些游戏中玩家的行为更加令人发指——他们企图通过现实中金钱的诱惑,去引导小孩子出卖自己的色相。
有微博用户“黑客凯文”爆料儿童游戏《小花仙》中存在性侵儿童现象。尤其是其中一个将玩家收养成“宠物”的系统,更是被别有用心的人滥用。
底下的评论也令人触目惊心。
随着防沉迷政策的不断升级,现在的孩子们仅仅能在周五、周六和周日的晚上八点到九点享受游戏时间。
虽然说对于未成年人的管控加强了, 但这类“面向孩子”的游戏,是不是也需要对那些“超龄”的玩家,做更加严格的审核和管控呢? 
当然不排除有部分童心未泯的成年人,确实有享受儿童游戏的权利,我也相信大部分玩儿童游戏的成年玩家都是喜欢帮助孩子的善良大人。但哪怕恶性事件的发生率只有1%,但对于遭到侵害的孩子来说,他们遇到的是100%的重创。
我想这是每一个游戏的运营都该思考的问题。毕竟封号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不是长远可以杜绝此类事件的。同时,在设计一些游戏内容的时候,或许也该注意不能被别有用心之徒恶用。
除此之外,对于遭受侵害的未成年人,我想家长们应该对他们多一点关爱,尤其是那种“被骗了是你活该”“游戏账号被盗了那你就好好学习呗”等等教训,很可能对孩子们造成二次伤害。
家长们不能认为既然出台了这么严格的反沉迷政策,就可以高枕无忧,更不能想着凡事都让国家给你管起来,这是逃避责任的体现。合理的游戏心态的养成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都需要家长从小进行培养。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游戏的陪伴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注我们,看更多有料分析 
商务合作 | 加微信:JinjiaoBD
联系入群 | 加微信:J-helper
千山万水总是情,点个在看行不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