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移民又火起来了。
你考虑移民吗?
我记得国内这几年移民情绪最汹涌的时候,
是疫情刚开始那个阶段。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两个具体的时间点,
一个时间点是除夕那天晚上。
一边是春晚一片歌舞升平,
另一边是武汉一片水深火热,
对比鲜明。
另一个时间点,是李文亮医生去世那个晚上。
全中国的人被他去世和尚未去世的消息,反复揪着心。
那个春节直到3月底,整个移民行业非常地热闹。
因为,这样的突发灾害面前,
政府没有体现出应当有的行政能力。
但是,
这种情绪基本只持续了一个月。
因为,从4月开始,
新冠病毒就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蔓延。
大家发现,西方国家做得并没有比中国好多少,一样慌不择路。
而此时的中国,
已经慢慢地适应了新冠的节奏,
开始了动态清零的政策。
紧接着的两年多时间,
中国几乎是全球因为新冠疫情死亡人数最少的大国。
这两年的时间里,
民族情绪空前高涨,
爱不爱国从来没有像在这两年一样,
成为一个我们几乎每天都能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话题。
移民行业几乎也成为了疫情中最惨淡的行业之一。
这样的光景,一直持续到今年3月,
上海爆发了这一轮严重的疫情。
人们发现,
中国经济最发达、医疗水平最发达的一线城市上海,居然如此拉胯。
而欧美的多数国家,
已经慢慢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作为中国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
这里最早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
有改革开放后最早出国的一批人,
这一轮疫情之后,
上海想移民的人应该又会暴增。
2、
我挺不喜欢移民公司的人因为国内的一些新闻,
就阴阳怪气地推移民产品。
尤其在这几年的这种环境之下,
是很容易被打脸的。
我们不能因为当下疫情的失控,
就忘记了前几年中国给我们提供了安全的应对疫情的环境。
也不应该因为前几年清零政策的成功,
而看不到如今因为它而导致很多无辜的人死于人祸。
当下的世界,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太快,不确定性太强了。
我们已然无法用过去的经验,对未来做出预测。
就像过去3年一样,
谁能预测到中概股这么惨,中国房企这么惨,
中国的互联网行业被锤得这么惨。
谁能预测到俄罗斯和乌克兰居然打起来了。
短短不到3年,
我们对疫情的看法,
对中外抗疫政策的看法,
对移民的看法,
在两个极端之间反复摇摆。
按照目前的情形,在未来一段时间,
中国应该还有一个比较难熬的阶段。
但谁又能预料,
之后会不会反转呢?
3、
关于移民,
是不是要让情绪左右我们的选择——
是不是中国疫情控制得好,就安心呆在中国。
是不是中国一做得不好,就想赶快移民离开中国。
这种天平,未来几年,应该还会剧烈地摇摆。
所以,关于移民这件事,
普通人需要去思考的视角,可能也应该有调整。
从前可能我们想移民,
多数考虑国外的医疗、教育、生活……
主要的出发点是「我们能得到什么」
这种「趋利」的思维下,确实容易反复。
而在当下,
这些当然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
但可能,不仅要思考「我们能得什么」的时候,
还有「我们能躲避什么」
更多可能是一种「避害」的底线思维
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一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这一座山,无论是在中国,在国外,
我们是否能承受得住。
比如接受持续封城,接受有人不因为疫情而因为人祸而失去生命,
比如接受连基本的食物无法供应,
比如接受外国人不打疫苗,接受自由大于一切,成为病毒的「培养皿」,
比如接受中美如果面临像中俄这样的危机,在海外的华人财产也被冻结。
……
这些可能都是在当下的时代的大背景下,
人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万一碰到最差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办?
从这种底线思维的角度出发,
有的人会坚定地选择中外之间对自己风险更小的那一方,
有的人也许会考虑中外两个身份。
这种底线思维,
可能应该是当下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
人们思考是否「移民」,
或者说是否需要「两个身份」,的核心。
这里指的两个身份,
并不单纯指「肉身移民」这么简单,
而是对于有条件的人来说,
可以多一个选择,
让自己能够有一个退路,
能够主动去控制风险,
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其中任何一方的决策。
想和我聊聊的朋友
可以添加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