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微博@BALLY中国
近日,来自瑞士的奢侈品牌巴丽(上海)商业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被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处以41930元罚款,没收违法所得4085.5元。经查,上述公司于2021年5月27日以1590元的单价进口巴丽(Bally)女装针织上衣75件,连同海关关税在内,该款货物成本单价仅为1904.5元,但其下设门店却在销售时标价5990元卖出。截至2021年8月18日,共售出一件,其他6件库存已被封存了。
在媒体爆出相关消息后,“5千元衣服利润4千还以次充好”“Bally以次充好再被罚”“Bally三年三次被罚”等相关话题词条也“冲上”微博热搜榜单。其中,“5千元衣服利润4千还以次充好”甚至登上了热搜榜单的第二位,这不仅让巴丽以这种方式重回大众视野,也再次引发了网友对于奢侈品价格与质量之间平衡问题的探讨。
讽刺的是,巴丽在其官网的页面中也曾强调产品品质,并写道:“坚信品质决定一切。”作为全球历史悠久的奢侈品牌之一,巴丽于1851年在瑞士创立,以制鞋起家,随后将产品品牌类扩展至奢侈皮鞋、皮带、皮包、钱包和服装等,十分低调。

图源:国家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官网截图
网友们对此次巴丽被罚事件各执一词,看法各不相同。一部分网友认为,这就是奢侈品的“本质”。既然消费者决定购买奢侈品,那么就意味着他们更看中“品牌”二字,同时也愿意承担高额的品牌溢价。人们如果要追求性价比,那就不要选择奢侈品。
另外一部网友则表示,这实在是太坑人了,无论是平价品牌还是奢侈品,质量差、以次充好就是在欺骗消费者,消费者购买奢侈品不等于愿意吃“哑巴亏”,毕竟质量才是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先决条件。
图源:以上图片均来自微博截图
截至发稿前,巴丽在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均未就此事给出回应。
记者登录国家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的界面
发现
,这已经不是巴丽第一次因质量问题被处罚了。2021年1月26日,巴丽(上海)商业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因产品抽检不合格被北京市朝阳区市监局罚款2.5万元。此外,2020年10月28日,上海市监局公布了44个品牌太阳镜的质量抽检情况,其中,1批次标称由巴丽(上海)商业有限公司生产(或供货)的巴丽牌太阳镜光透射比相对偏差实测为16.7,与标准值≤15的要求不符。该指标不合格会导致左右眼光量差异较大,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损害视力。

图源: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官网截图
其实,奢侈品牌本身就具有高溢价的特点。香奈儿的首席财务官飞利浦(Philippe Blondiaux)曾直言道:“奢侈品的象征价值高于使用价值,这为其赋予了具有想象力的溢价空间。换言之,奢侈品的高溢价是建立在稀缺性之上的。”因此众多奢侈品牌将“稀缺性”作为品牌营销的核心理念。但高溢价、高品牌价值、优质的服务、深刻的品牌故事不代表品牌可以为此忽略品质。如果将品牌的发展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奢侈品的产品质量就是这棵大树的“根基”。根基不稳,则其他的一切附加因素都将不复存在。质量仍然是衡量奢侈品价值的重要标准。
近几年来,巴丽在中国内地市场的业绩并不稳定,和其它“同级别”的奢侈品牌相比,品牌在国内市场收到的消费者反响并不高。据《新京报》报道,2020年下半年,品牌高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中国内地市场业绩占总体业绩的30%-40%,和此前相比,这一数字已呈下降趋势。《女装日报》也曾报道,2021年,在疫情平复后,巴丽在中国的业绩开始逐步复苏,第一季度在中国内地市场的营收增长了46%,第二季度增长了41%。
虽然国内奢侈品市场依然有着巨大生命力,但品牌如果不能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连产品最重要的品质都不能保证,那么最终只能被消费者“放弃”,被市场所“遗弃”。
(校对:凌再青)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