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雷州青年运河
作者:土圭垚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养乐多
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望的雷州半岛三面环海,看上去水汽充足,不必担心水资源不足。
但实际上,雷州半岛自远古以来,就是干旱重灾区。历史上,“赤地千里”“不毛之地”都一直是雷州半岛旱灾的代名词,恶劣的环境也使其成为历代王朝流放贬谪之人的钟爱之地。
这里真的会缺水么?
看上去沿海又不缺降水
但未必不会“赤地千里”
(底图:http://www.chelys.eu/)▼
雷州地区廉江下田仔村就流传着一首民谣——“有女不嫁下田仔,年年苦旱产量低,日夜车水不能睡,双脚踩肿眼熬红。”这只是当地连片旱区的一处缩影,事实上这种现象在雷州半岛极其常见。
面对如此困境,雷州人民该如何面对?
若莫得水,再辛劳也是白搭
(图片:老油游 / 图虫创意)▼
特殊的地理环境
三面环海的雷州半岛虽然降水不少,但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温高光足、蒸发量较大,再加上历史上开发程度较低,缺乏有效的水利工程,水资源的跨时间跨空间调度非常困难,以至民谚云“三天不下雨小旱,十天不下雨大旱!”。
毕竟每年夏季的热带风暴都会带来大量降水
但鉴于当地“没有冬天”的状况
无法储水且没有降雨的时候,农业就会相当困难▼
千百年来,由于旱灾肆虐,民不聊生,当地人以吃树皮或草根维持生计的记载史不绝书。根据《广东省自然灾害史料》记载,明清时期雷州地区至少发生15次旱灾,越到晚清发生越频繁,这或许也是封建时代晚期人地矛盾的一个缩影。
干旱给当地人带来的灾难,已成传统,一代又一代传了下去,数辈都要为吃水的事情发愁,连姑娘选婆家也要看水缸里有没有水。
水源只是灌溉的前提,后面还有储水和调水
但在古代这都是大工程,尤其是热带气候地区
(图片:photoalto / 图虫创意)▼
水资源的稀缺,也必然会导致争水的社会现象出现。邻里之间的口交斗殴只是初级版本,待人口膨胀,家族关系复杂时,抢水大战的升级版本后果更加严重。村斗族斗,世代结仇,流血漂橹的场景在旧时常有出现。
典型的例子就是隶属于今日湛江市雷州市沈塘镇的塘上塘下村。而地名中提到的“塘”字是一个历史地名“特侣塘”,该塘为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修建的水库,同时辟渠引水灌溉,因用水的纠纷,塘上下两村常常争执。
现在看来很小的池塘,在古代也能起到小水库的作用
尤其是在热带气候地区,跨时间调度更为重要
(图片:陈忠祥 / 图虫创意)▼
雨天之时,塘下村不准放水怕冲坏农田,而塘水上涨淹了上村农田;旱天之时,塘下放水灌田,塘内水位降低后,上村用不了水。从宋朝建村到新中国成立前,800多年两村因降雨和天旱期间械斗不绝,结下深仇大恨,互不通婚,老死不相往来。
据相关统计,仅仅民国不到40年的时间里,因水械斗死亡即达到61人,因此特侣塘又被当地人称之为“血泪塘”。
古代沿河的话水源供给更稳定,但是也有水灾问题
更安全的是水渠和水塘,但是需要基础投入
相当于古代的水库
(底图:google map)▼
毕竟,靠拳头打赢的强者还是少数,而且资源本身又不多,兴许强者一家还不够用。无奈的当地百姓只好寄托神灵保佑,建庙祭神、广塑雕像、拜天祈雨。然而往往总是跪破了双膝,老天爷也始终毫不怜悯。苦旱的煎熬与旱灾的威胁,形影不离地伴随雷州百姓一代又一代。
所以改行打渔也是个选择
虽然有风险,但种地旱涝之灾更厉害
(图片:一飞 黄/ Adobe Stock/图虫创意)▼
建设!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刚刚解放不久的雷州半岛,人们虽然也做了不少水利方面的工作,但都是小修小补的工程,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灾来袭,往往露馅。
1955年,现实的毒打又一次出现,湛江地区大旱,受旱农田达206万亩,占耕地面积44%,造成旱死农作物4.1万亩,丢荒4.6万亩,粮食减产三成。
为了从根本上治理雷州半岛的旱患,湛江地委规划从九洲江上游群山之中筑坝蓄水,开凿运河贯通半岛南北,这就是以鹤地水库为水源工程的雷州青年运河。
北水南调
然而建国初期百废待兴,资源有限,修建工程也有个先来后到,雷州半岛的这项工程就被安排在10年后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即1967年前)开始实施,用十年时间由国家投资兴建。
初步设想规划完成后,距离真正的实施进程还有近10年时间。人们在这期间也并没有闲着,水利部广州勘测设计院即派出技术人员对水库以及运河的主渠道进行地质、水文方面的勘测。
(图片@建库开河纪念馆)▼
但在特定时代的背景下,青年运河不久后即改为公办民助,提前于1958年5月15日开工。
由此,属于运河体系重点工程的鹤地水库逐步开始动工。这期间行政区划也有所变动,廉江、遂溪、海康(今雷州市)三县先是合并为雷北县,后更名为雷州县,之后三县又重新拆分。行政区划的频繁变动给施工中的人手安排上带来了一定干扰,好在这些问题没过多久便解决了。
鹤地水库大门
(图片:修我戈矛 / 图虫创意)▼
雷州青年运河之所以命名为“青年”,其中蕴涵了当时人们对青年的信任和期望,而修建运河的过程也紧紧依靠和发动青年人。
当时各县在工地中普遍组织青年突击队,发挥青年人的突击先锋作用,完成这一艰巨工程。各县在运河施工工地组织的各种青年突击队有近万个(每队十个八个到数十个人不等),约10万人。
(图片@建库开河纪念馆)▼
他们的先锋作用体现在方方面面:
一是在急难任务中打先锋。凡是在兴建水库和运河工地上,有紧急、困难、艰巨的任务,都有青年突击队出现。而突击队的名字也常常采用古时及近代的英雄豪杰,例如:“刘胡兰突击队”“穆桂英突击队”等,他们承担着采河卵石的艰巨任务。
这可是一项不好干的活,酷夏、骄阳似火,突击队员们在晒得灼热的沙滩上站不住脚,严冬之中,又在冰冷的河水中捞石,寒冷刺骨。
(图片@建库开河纪念馆)▼
二是技术革新打先锋。水利工具改革和技术革新的任务,突击队总是一马当先,带头干。例如当时的运河特等功臣莫珣,在史无前例的南方水利施工推广车子化的过程中,他带领20多个突击队员,苦战巧干了几昼夜,改造了72部手车,首先实现了车子化,让工效提高可数倍。
(图片@建库开河纪念馆)▼
其实,单单依靠组建突击队的方式其实并不能完全激发劳动者的所有活力,开展劳动竞赛,也是必要的一项内容。
为此,工地指挥部有目的地号召民工团与突击队之间开展自愿组合的劳动竞赛突击活动,以便提高工效。
(图片@建库开河纪念馆)▼
自指挥部发出竞赛号召后,民工团中的坡脊工区的“首都”营、“北京”营首先响应,各其他民工团也纷纷效仿组建突击队。
其中较为出名的是河唇民工团中几个15~19岁的青少年男女,在看了《红孩子》电影后,也自愿组成“红孩班”参加突击劳动竞赛。
(图片@建库开河纪念馆)▼
最终建成
就这样,时间过了仅一年零三个月,人们便驯服了九洲江,筑起蓄水11.44亿立方米的鹤地水库。
鹤地水库-青年运河
(图片:google map)▼
在鹤地水库完成后,青年运河的剩余部分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宣告完成。历经艰险的人们共建起全长271公里的运河总干渠和总长5000多公里的东海河、西海河、东运河、西运河、四联干渠和干支渠4039条的联合系统工程。它基本上根治了雷州半岛长期以来的旱患状况。
雷州青年运河的建成,不仅保证了雷州半岛达146万亩农田的灌溉用水,解决了数百万人的饮用水及城镇工业、商业用水。此外,还大大减轻了九江洲下游沿岸16万亩农田一直面临的洪涝灾害。
青年运河沿线
(图片:google map)▼
洪涝灾害的减少,也让廉江、遂溪、海康、吴川、化州、湛江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巨大的改善。通过运河水的浇灌,过去的荒郊野地变成了良田千亩,低产也变为了高产,比如当年引发械斗的特侣塘,因有运河水灌溉后即被废除改为良田。
资源充足之后的雷州半岛,像之前那样频繁发生的社会动乱概率也大大降低,流浪的饥民也显著减少。
只要水供得上,水热条件的优势才能发挥出来
同时,兴建雷州青年运河还有一个额外作用,这就是大幅改善了当地交通情况。
建设青年运河以前,雷州半岛地区只有九洲江可以通航四吨以下木帆船,而从廉江市安铺港至广西文地冬春枯水期要通过扒沙通航。鉴于此情境,青年运河在建设过程也考虑到了通航功能,在渠首等重要工程点均建船闸。在运河全线通航之后,上至广西车田、下通雷州西湖,全长228公里均可通航20吨的机船。
现如今,运河航运已经几乎全停,只有水库几艘客轮在航行,航运也让位于陆地车辆运输。但在那个年代,没有高速公路的情况下,运河就是当年的“高速公路”,历史功绩不应被忘记。
当年的运河在近几年依然发挥着作用,例如2015年,雷州市和坡头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春夏连旱,青年运河就发挥出了极为重要抗旱补水功能,及时有效地缓解了当地50多万居民等的生活用水危机。
这时候,雷州半岛上的人们,只有在听爷爷奶奶们的回忆时,才能记起那几十年前还经常发生的争水斗殴事件了。
参考文献:
1.杨泽华. 多维视域下雷州青年运河的研究[D].
2.颜志俊, 徐锋. 雷州青年运河工程水库群优化调度研究[J]. 人民珠江, 1995(5):39-44.
3.梁向阳, 王涛, 李秀珍. 雷州青年运河印象记[J]. 广东党史, 2005.
4.杨泽华.雷州半岛青年运河建设的历史考察[J].老区建设,2016,No.447(04):21-27.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戴景辉 / 图虫创意
E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