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批评的声音依然停留在漫威就是一“主题公园”时,一部被称为“漫威版蝙蝠侠”、“不那么漫威”的漫威剧集悄然上线,讲述了“MCU首位暗黑系反英雄”。
自漫威真人影集《月光骑士》上线Disney+以来,其口碑与热度都呈上升态势,讨论它的声音也是此起彼伏,关于这部剧的各种头衔更是铺天盖地。
“反英雄”?这应该不是你第一次听到这个词。近年来,“反英雄”在超英界已经成了一种潮流。
这股潮流大致汇成两个流向,一是搞笑向;二是暴力向。
《月光骑士》(2022)
01
搞笑方向
POST WAVE FILM
月光骑士作为漫威首位多重人格(非精神分裂)超英,每个人格显然都被赋予了不同功能,率先出场的史蒂文,主要负责搞笑。
为了防止自己睡着“梦游”,史蒂文发挥主观能动性作了一番骚操作,又是给脚踝上镣铐,又是床边铺沙子,还每天给门上封条做标记。
然而,这一切都是无用功,史蒂文还是会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醒来。之前的预防措施越完备,之后的无效就显得越可笑。
编剧并没有开启“上帝视角”,观众已知的信息,与主人公基本保持一致,一样不清楚史蒂文缺失的记忆,到底去了哪里。
就这样,男主角奥斯卡·伊萨克发挥着断片式演技,观众则亲历着断片式追剧体验,可谓沉浸式喜剧。
断片期间,反派亚瑟要求史蒂文归还圣甲虫,由于多重人格的缘故,他已经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身体。
每当他要归还圣甲虫,身体都会不听话地朝相反方向。
三番两次之后,在亚瑟一伙人眼中,史蒂文的行为等同耍猴,干脆使用武力强抢算了。
此时的史蒂文延续“天然呆”人设,诚恳地给自己求情,“我发誓我在努力给你”。
史蒂文还是个话痨,爱讲不好笑的谐音梗。
亚瑟正神情凝重地讲述神圣的使命,提及阿米特甚至被自己的化身(avatar)背叛时,史蒂文突破当时语境,回了一嘴,
“《阿凡达》那些小蓝人,我喜欢那部电影”。
史蒂文这种不让反派好好说话、让反派破功的冷笑话,逼得善于蛊惑人心的亚瑟也请他住口,别说了。
亚瑟作为邪教头子,最厉害的就是妖言惑众,可偏偏就是惑不了单纯过头的史蒂文。
呆瓜史蒂文看起来还是个母胎solo,看到女生“主动邀约”就心潮澎湃。
看到好看的莱拉出场,在得知竟然是“自己”的老婆后,瞬间善逸上身,恋爱脑爆发。
根本不在乎后面是不是有人追杀,也不管什么其他人格,只有一个关键词回荡在他的脑中,“抱歉……你说老婆?我老婆……我们结婚了”。
单身多年的史蒂文突然白得一个老婆,也不管她其实是马克(另一人格)的老婆,反正就是无比喜悦。
心中小鹿乱撞,嘴角含春上扬,口齿逐渐不清晰。
与此同时,DC也很重视他们作品的喜剧元素,二月份才刚完结的《和平使者》,同样8.8分,广受观众追捧,被视为欢乐的沙雕科幻美剧。
漫威开始搞笑的时间更早,从《银河护卫队》第一部到到第二部,从星爵到格鲁,每次上映,影院都会成为欢笑的海洋。
连跟漫威有着各种恩怨情仇的索尼,也有《毒液》派出汤老师充当喜剧人。一个帅怂,一个邪萌,同演正邪共生的搞笑大戏。
02
暴力方向
POST WAVE FILM
除了搞笑,“反英雄”潮流的另一个大方向就是暴力。
最受欢迎的暴力“反英雄”恐怕就是死侍,不仅嘴上动粗,手上也动粗。
DC也不示弱,请滚导整了一支《X特遣队》,全片又暴力又浪漫。讽刺DC的《黑袍纠察队》,更是将暴力美学进行到底。
《月光骑士》整体呈现暗黑风格,符合暴力基调,搞笑只是餐前小菜。
除了多重人格,月光骑士与蝙蝠侠最大的不同就是,手法残暴,杀人绝不眨眼。
从目前播放的内容来看,流血量已经爆灯,暴力场面也在逐步升级。《月光骑士》有可能成为漫威最“暴力”作品。
月光骑士的首次隆重登场,就是一场气氛拉满的暴力秀,只见他频频出击致命重拳,眼前人根本就是个疯批暴力狂。
当再次面对亚瑟召唤的怪兽,便上演了血腥版“代替月亮消灭你”。
月光骑士使出一记新月弯刀,随后双手托举,将野兽插入锐利的硬物,它的身躯被狠狠刺穿,停在半空中,景深处的月牙成了这场杀戮的见证人。
能下得了这般毒手的,当然不会是搞笑担当史蒂文,此时他的身体已经被马克掌控。
不愧为暴力担当的马克,不仅对敌人下手狠,对自己人史蒂文也绝不手软。
两个人格通过镜子对话,史蒂文无法认同马克的残暴行径,话痨发作,不停嘴地念马克。
马克岂是善茬,能动手绝不动口。火爆脾气一点就燃,疯狂爆踹镜面,直至镜中人面目全非,才肯停下来。
观众过往观看“正英雄”制服反派场面时,总感到相当憋屈,因为无论什么血海深仇,英雄一定要放他一条生路,无视当时的规定情境。
用道德准则来评价影视作品,不能说不正确,只能说非常无趣。“反英雄”的暴力场面,正好修补了观众的“憋屈创伤”。
03
反英雄潮流
POST WAVE FILM
月光骑士的多重人格只是一个容器,好将搞笑和暴力共冶一炉,使得“反英雄”这个特性更加突出。
以前的“反英雄”或搞笑,或暴力,而月光骑士兼而有之,还能随时切换,且不会突兀。
无论DC还是漫威,他们“反英雄”的方法大都相当直接粗暴,就是“不DC”、“不漫威”。
你可能经常听到“DC漫威化”(如《和平使者》《X特遣队》),或者“漫威DC化”(如《月光骑士》)的评论。
吊诡的地方在于,说一个主体不像自己,却像竞争对手,这样的评价,竟然是一种褒扬。
可以理解为,某种程度上,只要漫威拍得很DC、DC拍得很漫威,他们的作品就会受到观众的追捧,这确实是个有趣的诡异现象。
然而,这种评论的意义并不大,与其说是创作者能力有限,还不如说受众的关注点太局限。
当“反英雄”成为一种普遍的潮流,这件事还时尚吗?
西美尔在《时尚的哲学》一书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时尚的发展壮大导致它本身的死亡”。
最开始,在影视世界里面,人类英雄锄强扶弱是一种时尚,收割了一批热血观众。
后来,人类英雄过气了,具备超能力的超级英雄接棒,又引领了一波时尚。
再后来,人设光明的“正英雄”也看腻了,片方就反其道而行,制造了一批看起来离经叛道的“反英雄”。没曾想,这种新时尚还真的奏效了,观众很是买账。
每一轮“英雄潮流”都会迎来它的高光时刻,随后便是暗淡退场。盛极必衰是时尚的不二法则,因为一旦少数变成了大多数,时尚就消失了。
从英雄到反英雄,只是换了一种套路,因为审美疲劳而登场的后来者,势必会迎来下一次审美疲劳,这是“英雄潮流”的宿命。
无论从生理层面的希腊神话语境,还是精神层面的现实世界语境,去讨论英雄的本质,都指向同一个答案。
所谓英雄,就是半人半神。
“神”的部分就交给特效,来呈现诸神混战如何炫目、如何惨烈,烧钱即可。
“人”的部分才是关键,所有故事线都以“人”为源头出发,以“人”的行为动机去推动剧情,需要创作者反复烧脑。
说到底,影视创作和欣赏不必局限于、拘泥于到底是“正英雄”,还是“反英雄”。
者 | 令希丰
影剧的每次邂逅。

 编辑 | 飞檐    排版 | 趣多多    

推 荐阅 读
《神奇动物在哪里》,满心期待进去,满脸问号出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