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以来,西方国家与俄罗斯的“政治划界”蔓延至经济、金融领域,迫使企业“选边站”,给经济全球化带来逆风,显著增加全球经济运行成本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3月下旬发布报告,将今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从3.6%下调至2.6%,并指出俄乌冲突是增长预期下调的主要因素
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已多次冲击国际金融市场,显著影响全球跨境资本流动、资产定价和汇率稳定

延伸阅读:新华社六评俄乌冲突
新华社记者 徐超 邓茜
  俄乌冲突已持续一个多月,其间美国等西方国家与俄罗斯的制裁与反制裁不断加码。分析人士认为,持续的俄乌冲突可能将世界拖入旷日持久的经济战泥潭,加速全球金融体系调整,并产生深远影响。
国际支付系统“被脱钩” 金融体系动摇
  俄罗斯总统普京日前表示,对俄“不友好”国家和地区购买俄天然气须改用卢布结算,如果拒绝以此方式付款,俄方将视为买方违约,一切后果应由买方承担。新规定自4月1日生效。
  此前,美欧对俄罗斯实施多项金融制裁,包括将俄部分银行排除出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SWIFT)系统之外,一度导致卢布汇率暴跌。作为回应,俄推出天然气“卢布结算令”,以稳定本国货币和金融体系。
▲ 图为3月24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拍摄的卢布钞票。(新华社记者白雪骐摄)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一国货币可能因通胀、做空、制裁而贬值甚至被弃用,但能源、大宗商品是“硬通货”。作为资源大国,俄罗斯祭出“卢布结算令”,既是对西方制裁的反制,也是一种摆脱西方主导支付体系的尝试。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1日访问印度期间表示,俄印两国已经实施卢布-卢比贸易支付机制,将使用本国货币进行石油、军事装备和其他商品的贸易,加大力度摆脱以美元为基础的支付系统。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3日在接受俄罗斯第一频道直播节目采访时表示,使用卢布支付俄罗斯天然气的相关政策未来也将适用于其他商品的出口。俄罗斯国家能源安全基金会首席分析师尤什科夫认为,届时国际贸易结算体系或将面临重构。
国际金融生态碎片化 经济成本提高
俄乌冲突以来,西方国家与俄罗斯的“政治划界”蔓延至经济、金融领域,迫使企业“选边站”,给经济全球化带来逆风,显著增加全球经济运行成本。
一方面,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不少西方企业决定撤出俄罗斯市场;另一方面,越来越多俄罗斯企业面临西方制裁,或被限制乃至切断与西方经济、金融联系。
▲ 这是2月24日拍摄的位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莫斯科证券交易所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叶甫盖尼·西尼岑摄)
  俄罗斯经济发展部长列舍特尼科夫1日表示,一些俄罗斯大型上市企业在海外的存托凭证将回归莫斯科金融市场。此前,一些欧美国家证券交易所宣布暂停俄上市企业的存托凭证交易。
  供应链咨询公司Resilinc首席执行官宾迪娅·瓦基勒认为,未来全球供应链将不再高效,可能推高全球通胀,加剧民生负担,拖累世界经济。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3月下旬发布报告,将今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从3.6%下调至2.6%,并指出俄乌冲突是增长预期下调的主要因素。
  全球规模最大资产管理集团之一的贝莱德公司首席执行官拉里·芬克日前表示担忧,认为俄乌冲突可能危及全球化进程。
  美联社报道,过去数十年中,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自由贸易让不少国家受益,发达国家尤其享受了低价商品供应,从而保障经济增长和市场稳定。如今,世界可能与低通胀时代告别。
国际外储结构多元化 美元地位削弱
  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以美元为主导,美元地位在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美国国力上升的情况下确立。作为全球贸易结算和各国央行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美元成为美国影响全球金融、能源乃至经济命脉的重要工具和经济武器。
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已多次冲击国际金融市场,显著影响全球跨境资本流动、资产定价和汇率稳定。美国财政和货币政策“放水”推动物价飞涨,并通过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向世界输出通胀,而后通过“收水”促使资本回流到逐渐恢复健康的美国市场,最终令不少国家蒙受恶性通胀和资本外流的双重打击。
▲ 4月1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一家超市的食用油货架上,部分商品出现短缺情况(手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郑焕松摄)
随着美国近年为应对危机推出巨额量化宽松措施助推美元贬值并侵蚀他国经济果实,更多人士认为“去美元化”在国际金融体系中渐成一种现实需要,“石油美元”和“外储美元”的地位面临挑战。俄乌冲突中,西方国家将金融“武器化”的做法进一步引发各方质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一副总裁戈皮纳特日前表示,西方在俄乌冲突后对俄罗斯发起的金融制裁可能削弱美元主导地位。在全球贸易中,不少国家将更多使用其他货币,各国央行持有的储备资产将进一步多元化。
  英国《金融时报》刊文称,过去20年里,美元在国际储备中的份额从超过70%降至不足60%。美国及其盟友冻结俄罗斯外汇储备的决定引发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未来的激烈辩论,加速侵蚀了美元主导地位。
延伸阅读
新华社六评俄乌冲突
  新华社北京4月6日电 俄乌冲突爆发一个多月来,美国政府和媒体沆瀣一气,在乌克兰问题上对中国横加指责,颠倒黑白,混淆是非,造谣污蔑,企图转移视线,嫁祸中国。是可忍,孰不可忍。新华社近日连发六条评论并配讽刺漫画,澄清事实真相,回击不实之词,揭露美国挑起战争、从中牟利的霸权主义本质。
▍一批美国“趁火打劫”
  俄乌冲突牵动世界人心,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国际社会,都希望乌克兰早日重归和平。然而,美国《纽约时报》等西方媒体近来却无端散布谣言,诬称中国“坐山观虎斗”“将在俄乌冲突中成为赢家”“希望从地缘政治变化中获益”云云。
  妄言“中国赢家说”,是美国罔顾事实,把他们大发战争财的邪恶心思生搬硬套到中国头上。从“点火”到“拱火”,从“火上浇油”到“趁火打劫”,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四步曲”玩得让人“由衷叹服”。
▍二批美国“火上浇油”
  俄乌冲突发生以来,国际舆论场出现了一件咄咄怪事:与冲突发生毫无关系的中国“躺枪”了!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别有用心地炮制舆论,诬称中国“默许”俄乌冲突升级、中国不谴责俄罗斯是在纵容战争云云,再次无所不用其极地企图嫁祸中国。
  这实在是贼喊捉贼,是企图妖魔化中国的“舆论浑水”,是妄图转移国际社会视线的“障眼法”。了解乌克兰危机是非曲直的人都明白,真正推动俄乌冲突不断升级的黑手,正是当今最大的霸权国家——美国。
▍三批美国“罪魁祸首”
  乌克兰危机的爆发,“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这场危机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多年积累矛盾的爆发,但要论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美国难逃其咎。
▍四批美国“冷战思维”
  围绕俄乌冲突,美西方媒体屡屡对中国泼脏水,诬称中国默许俄方军事行动,企图联合俄方挑战国际秩序,增加对美博弈筹码,谋求战略主动云云。
  美方对中国“挺俄制美”的造谣污蔑,充斥着冷战思维和霸权逻辑的陈腐味道,是其“冷战妄想症”的又一次集中发作。
▍五批美国“恶意关联”
  美国部分政客和媒体蓄意将俄乌冲突与台湾问题相关联,诬称乌克兰局势走向对台湾问题有示范效应,借此渲染台海冲突风险。如此毫无根据的恶意勾连,如此居心叵测的构陷抹黑,极其离谱,也十分危险。
▍六批美媒“丧失操守”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前不久就乌克兰问题访谈嘉宾,中国驻美大使秦刚接受访谈,9分钟之内被打断23次,而对同一天访谈的美国和乌克兰三位嘉宾,该主持人换了另一副面孔,总共22分钟之内,打断的次数为零。
  23比0!美方主持人蛮横、霸道、双标做派引发大量海内外公众的愤怒,美国新闻自由的虚伪性、欺骗性、误导性暴露无遗,美国媒体的霸道特性昭然若揭。
出品人:傅华
总策划:周宗敏
策划:班玮 袁炳忠
监制:关心国 冯俊扬 薛颖
统筹:谢鹏 吴黎明 闫珺岩 徐海静 韩冰
记者:吴黎明 郑汉根 谢彬彬 韩梁 乔继红 韩冰
漫画:于艾岑
编辑:李蓉 董龙江 王建生 林小春 薛磊 马震 周晓华 陈与唐得 王圣美 杨耀华 鲁豫 金正
新华社国际部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长按上图,关注【瞭望微信
延伸阅读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杨 越
编 辑 | 喻千桓

如有收获,请点一下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