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跟我说,有一件事对她影响很大,这个变化是她发现自己开始记得住每一天上班看到的所有人、物、事。
以前上班,她都是匆匆走过,对身边擦肩而过的事物不感兴趣、不好奇、也感受不到。
每天从早到晚,时间像按了快进键一样,中间发生了什么,记忆中是空白的,从来不会记得。
可能有人会说,这很难做到吗?或者会说,她也太不爱自己和自己的生活了。
励志鸡汤经常告诉我们,要爱自己。这鸡汤谁都会灌,人人都说要爱自己,但是怎样才叫爱自己,怎样才算迈出第一步。
打开,看见,接受,再是爱自己。
如果有对戏剧表演练习好奇,或者有一点了解的人,会发现一系列的戏剧练习、游戏都在不同程度上帮助我们打开自己。最当初是为了打开自己,贯穿始终的也还是打开自己。
听着还是有点玄乎,而且肯定有人对打开自己存在误解。
如果把打开自己误解为毫无保留把隐私告诉他人,别说社恐人了,社交牛逼人也做不到吧。但我相信肯定存在有人更愿意跟陌生人,特别是在网络上,去袒露自己某些很难向身边人诉说的秘密、烦恼。
靠陌生人、靠兄弟、靠姐妹,不如靠自己。毫无保留把隐私告诉他人,是一种向外的行为,希望别人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全盘接受自己的情绪……
打开自己是向内的探索、向内感受。如果让你认真、真诚的回答这些问题,你会有答案吗:
我爱我自己吗?
我与自己相处得融洽吗?
还有一个终极问题:我是谁?
我每天这么忙,哪有时间思考这么抽象又难的人生问题,我还纠结今天吃什么呢。打工人不配。
这就陷入第二个误区:不打开自己又如何,这是个人选择的问题。
我就想起赖老师在《如影随形》里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他形容有一种人的人生进入“自动驾驶模式”——“每天睁开眼就往前冲,碰到我们就讨好一下,然后继续乱七八糟冲下去。”
到点就谈恋爱、结婚、生孩子、养孩子、看孩子谈恋爱、结婚、生孩子……
经常会有人误以为自己是“独立”的人,这里说的独立不是“独立个体”的意思,而是认为可以“独自生存“,不太需要与外界产生关系。
但不好意思,人一定是跟这个世界充满连结的。
不打开自己就没办法连结他人。当你心里面不连结别人,但你又身处在社会,就说个最简单的,你在工作里,需要和别人产生连结时,你就浑身不舒服、不自在,和别人相处一整天你都克制自己,不遵循自己的本能,能不自闭吗。
打开自己说到底是与自己更好的相处,本质是接受自己。当你看见自己、爱自己的同时就是打开自己。
那打开自己的第一步是,放松。(《暗恋桃花源》的经典台词之一:放轻松~放轻松~)放松的重要性在于你不放松,一切都做不到。
而我们用走路来练习放松。对表演练习稍微有点好奇,想了解的人都会看见过“走路”这件事。
走路是一个放松、专注的练习。当你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要做什么,就不太会有杂念。
你看走路就很简单,完成这个目标过程中,其实就有专注的练习,比如注意自己走路的姿势,速度的变化,即停即走,注意别人的动作来改变自己的动作……专注其实也是放松。
当我们可以放松和专注的时候,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你会很容易回忆起以前的事情,那些你从来没想起来的,放在你心里角落的事情。
你慢慢地看见自己了。
所有的戏剧游戏、练习都是在帮助打开自己,放松和专注贯穿其中,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今天只拿了最简单、最当初应该要做的事情来探讨,因为打开自己、爱自己是更高更复杂的目标,不可能一步登天。
回到开头我朋友的故事,如果她“每天睁眼就往前冲”,可能一辈子就这么无趣地、无意义地过去了。
不得不说你生活在这个环境里,如果感觉不到世间万物,感觉不到自己对外界对感受,会失去很多判断能力,甚至是创意的能力。
打开自己与创意有什么关系。其实创意说到底就是自己。
《赖声川的创意学》在讲智慧的最后一章、最后一小节中这样说道:“一切基础就是自己”
“我们自己就是创意的根基,这基础的训练场域是生活。”创意从来不是创意工作者的专属,科学家、设计师、企业主管、家庭主妇、我们这班普通打工人都有许多待启动的“潜在创意因子”,重点在于你要活好你自己,活好你的生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