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gap year。不仅在西方国家,在我国也有部分学生选择利用间隔年来丰富自我。 
间隔年,究竟都做些什么?
间隔年(Gap Year)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随后扩展到其他欧洲国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美国也非常流行。间隔年主要是指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并不急于盲目踏入社会,而是停顿下来,选择到世界各地旅行,或是学语言、兼职、做义工,通常也适当做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或者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工作。在这期间可以让自己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充实自己的同时还能顺带找寻以后的人生目标,更了解自己。
间隔年通常时间为3个月到12个月不等,这项举措可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生存技能,增进学生的自我了解,从而让他们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或者找到更好的工作,更好融入社会。
很多名校生在被录取后会选择Gap Year,哈佛大学网显示,每年有80至110名学生选择延迟入学。2019年的录取率仅为4.5%,但仍鼓励学生选择Gap Year,在“停下来”的一年时间里,通过实习、志愿服务或旅行等方式丰富阅历。
而根据美国间隔协会(American Gap Association)统计,每年会有3万至4万名学生选择空档年(Gap Year)。
很多名人也选择用一个间隔年来认真找寻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奥巴马大女儿玛利亚被哈佛录取后选择延迟一年入学,在这一年里她在玻利维亚和秘鲁参加了3个月的Gap Year项目,徒步穿越群山、在亚马逊地区露营、在与同行者探讨环境保护和社会改革等话题,同时提高了西班牙语能力,还在纽约一家著名的好莱坞独立片公司营销部实习,在印度尼西亚进行了为期10天的家庭旅行,完成了她18年以来一直没有足够时间完成的各种有意义的事情。
威廉王子18岁从伊顿公学毕业后,选择到中美洲的伯利兹城同英国陆军一起军事训练,也曾去到当地农场工作,参观慈善机构,还去了智利南部参与志愿者活动,帮助当地建立学校。

威廉王子的弟弟哈利王子则是选择在澳洲农场学习畜牧3个月,然后前往非洲国家赖索托的孤儿院探望爱滋儿童,并且在那里协助建筑医疗诊所和公路。

本尼迪克· 康伯巴奇从名校哈罗公学毕业后一度迷茫,于是也选择了Gap year,在一家香水店工作了5个月来筹集经费,最后在印度大吉岭的藏区僧院义务教英文。他曾多次在访谈中提起这段经历,“ 和僧侣在一起的日子真的很奇妙,他们教会我很多关于人性、关于本原的东西。” 回国后,他决定顺从自己的内心,在曼彻斯特大学开始学习戏剧,从此走上了演艺之路。
在开创苹果公司前,20岁的乔布斯同样选择了用几个月的时间在印度朝圣禅修,寻找对于自己来说真正重要的东西。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间隔年=成长
Gap Year 在西方国家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家长也非常包容和支持学生们去进行Gap Year,社会上也产生了很多资源去支持大家实践出高质量的Gap Year 。有价值的Gap year 的标准应该是:明确目的+不同的成长环境+一个项目+思考+开放的心态=一定的心智成长。这一年绝不是纯休息,在虚无中度过,那样的话学校和家长都会反对。
因中西方教育方式的不同,很多中国家长会认为教育是赶早不赶晚的事情,Gap year 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和休学没什么区别。这期间会让自己的孩子落后别人一年,没有把学习放在第一位。但其实,“休学”这个观念在国内教育体系里始终带有负面影响,通常休学的理由是生病、跟不上课程、考研失利、申请学校失败等,没有人因为“去旅游”“去打工”“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休学,这些在中国家长眼里都是“不想学习”找的借口。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Gap year仍是一个小众概念,但许多经历过Gap year充实时光的学生会在学习中绽放更优秀的表现,有更深层看待事物的眼光。近些年也由于疫情与国际形势的原因,部分此前没有勇气尝试Gap year的中国留学生开始尝试用一年的时间来充实自己。此外,美国众多高校在近几年也纷纷“鼓励”学生进行Gap year,留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申请。

我们不能过分神化Gap year的功能,也不能为了Gap year而去Gap year,毕竟一年的时间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还是很珍贵的时光,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后再下决定。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如果不思考,行万里路也只是邮差。选择Gap year时不可盲目,对于那些自制力比较强,需要更多时间去积累社会经验的学生来说,不妨通过一个间隔年来深度思考,找寻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放空大脑去旅行,或去做点和专业相关的项目,遇见真正的世界,放松一下日常紧张的神经,会对未来有更清晰的认知。学习是一生的事情,相信在经历了间隔年的沉淀后,每个人都能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
拓展阅读:
来源:图片源于网络,如侵删

记者:刘煜
监制:李璨

责任编辑:杨冬妮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