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创作评论》2022年重点选题“健康与体育科普创作研究”
截稿日期:2022年2月20日
《科普创作评论》2022年重点选题“生态环境科普创作研究”
截稿日期:2022年5月20日
《科普创作评论》2022年重点选题“国家重大前沿科技领域主题的科普创作研究”
截稿日期:2022年8月20日
《科普创作评论》2022年重点选题:
服务“四个面向”的科普创作研究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指引科技发展方向的“四个面向”要求:“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四个面向”为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指明了方向。“十四五”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推进的关键期;量子信息、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将设立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2022年即将开幕的冬奥会掀起全民运动健身热潮……
面对我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快速发展及未来挑战,科普创作需紧扣“四个面向”要求,助力科学技术发展。为此,《科普创作评论》2022年重点选题将围绕“服务‘四个面向’的科普创作研究”展开。
一、征稿主题
1.国家重大前沿科技领域(如量子信息、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科普创作研究
2.生态环境科普创作研究
3.健康与体育科普创作研究
二、征稿要求
来稿可围绕上述主题从创作现状、历史、趋势等方面展开,或对典型作家、优秀作品进行研究与评论。学术论文稿件需论述有据,文字精练,格式规范,不少于6000字;创作谈、书评类稿件不少于4000字。投稿要求及更多注意事项请参见:https://sw.kpcswa.org.cn/Submission/。
三、截稿时间
健康与体育科普创作研究截稿日期为2022年2月20日,生态环境科普创作研究截稿日期为2022年5月20日,国家重大前沿科技领域主题的科普创作研究截稿日期为2022年8月20日。
真诚期盼您的来稿!
联系人:齐钰
咨询电话:010-62103257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期刊简介

《科普创作评论》(Science Writing Review,季刊)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刊,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一本面向科普创作工作者、科普创作研究者的学术期刊。
一、历史沿革
1979年8月,《科普创作》试刊公开发行。

1980年2月,《科普创作》作为季刊发行。

1981年1月,《科普创作》改为双月刊发行。

1992年11月,《科普创作》出版总第77期,历经14年。同年更名为《科技与企业》。

2016年6月,《科普创作》复刊工作启动。

2017年6月,《科普创作》复刊。

2020年12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复,《科普创作》正式更名为《科普创作评论》。
二、期刊定位
《科普创作评论》定位于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提倡百家争鸣,促进学术探讨,聚焦国内外科普、科幻作品的研究和评论,关注新现象、新趋势、新问题。重视学术导向,坚持科学性、文学性、艺术性、引领性和创新性。
三、栏目设置
期刊设立有以下栏目:创作研究、书评、编创手记、国际视野、史料等。

《科普创作评论》投稿指南

《科普创作评论》聚焦国内外科普、科幻作品的研究和评论,关注新现象、新趋势、新问题。重视学术导向,坚持科学性、文学性、艺术性、引导性和创新性。
为节约您的修改时间,除专栏文章外,其他栏目论文格式请严格遵循编辑部要求。
一、栏目设置
· 创作研究
刊发科普科幻作家、作品及创作现象的研究论文。
· 书评
刊发科普科幻图书的学术书评。选书以近五年获相关领域重要奖项的科普图书为宜。谢绝商业书评、人情式书评及自评稿件。
· 编创手记
刊发科普科幻作品(包括图书、影视等)的创作谈与编辑手记。
· 国际视野
刊发国外科普创作研究稿件,以及对国外科普科幻作者与研究者的访谈。翻译类稿件请先将稿件大纲提交编辑部,审阅无异议后,译者需自行处理版权问题,再提交完整稿件。
· 史料
深度挖掘有价值的科普科幻研究史料,形式可为论文或对谈。
· 封面征稿
征集融科学与艺术为一体的图片稿,绘画、剪纸、摄影、空间艺术等均可,内容要求健康向上,画面干净,分辨率不小于300dpi,CMYK色彩模式,图片文件最好为TIFF格式且不小于5M。
二、论文写作指南
(一)题名
题名要求简明扼要,能体现文章的主题和最重要的内容,一般不超过20字。请一并提供英文标题。
(二)作者署名、单位及简介
硕士研究生原则上不单独署名。
作者简介写明通讯作者的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研究方向、电子邮箱地址和通信地址,以脚注的形式标于首页。标题下方作者信息后请附全部作者的中英文单位名称及邮编。
(三)摘要
摘要以报道性文摘形式为宜,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重点在于结果和结论。具体地讲就是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和范围,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得出的结果和重要的结论,有时也包括具有情报价值的其它重要的信息。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且拥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篇幅以300字左右为宜。
摘要写作应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尽量不要出现“本文”“本研究”等。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出现引言和摘要重复的现象;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英文摘要应使用现在时态叙述,尽量使用被动语态,不必强求与中文一一对应。不易直接翻译的地方,可进行意译,以保证语言的流畅性。
(四)关键词
3—5个实词为宜,尽可能选用《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关键词应是从题目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来能反映论文主题、论点、技术关键点等的词或词组,应紧扣文章主题,按重要性进行排列。关键词是文章的眼睛,同时也是方便他人准确检索和获取论文的重要标志词,一般请勿使用“分析”“研究”“对策”“建议”等无效检索词。
(五)中图分类号
参见《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
(六)正文
请参考上文“栏目设置”中各栏目的稿件字数要求,如有特别独到之处可酌情考虑增加字数。正文内容务求客观、科学、完备,应尽量利用事实和数据说理。请用小标题对文章内容进行分层,明确展现文章思路。引用的资料,尤其是引用他人的成果应注明出处。
(七)结论
结论是整篇文章的最后总结。结论不应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它应以正文中的实验或考察得到的现象、数据的阐述为依据,完整、准确、简洁地指出本研究所得出的结果;研究中难以解决的问题;研究在理论上和实用上的价值及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建议等。
(八)参考文献
本刊使用文后参考文献,必须在正文中用方括号数字标注清楚。重复引用统一专著文献的不同地方,归到同一个文献编号下,并于文中方括号上标后分别注明页码。作者应对所引文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负责。详细标准请查阅附件“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国家标准”。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国家标准.pdf
投稿格式请参考附件“《科普创作评论》稿件格式样本”。
《科普创作评论》稿件格式样本
三、投稿注意事项
(一)稿件、封面图均要求原创首发,本刊不接受一稿多投。稿件应符合学术规范及《科普创作评论》征稿要求,如存在侵犯他人著作权或人身权行为,作者应负全部责任。
(二)稿件应思路清晰,学理性强,观点独到,具有启发意义。论文稿件字数不少于6000字,书评、创作谈、史料类稿件字数不少于3500字。
(三)本刊坚守客观评价立场,谢绝商业、人情稿件。
(四)本刊对稿件有修改权,如不同意修改,请在来稿时声明。
(五)本刊实行双向匿名评审制度,初审通过后,送相关专家外审。
(六)来稿一经刊用,本刊支付稿酬并赠送两本样刊。凡揭载于本刊的稿件,著作权由编辑部和作者共同享有,作者著作权使用费在稿酬中一次性给付。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超星移动“域出版”平台及其系列产品、龙源期刊网、中邮阅读网、博看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本刊授权第三方使用、转载、汇编出版图书或网络传播等,请在来稿时作特别声明,未声明者,视为作者同意。
(七)稿件请投递至编辑部邮箱。来稿请附作者单位、职称信息及邮箱、电话、通讯地址等,以便联络。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电话:010-62103257

联系人:齐老师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中国科普研究所304室《科普创作评论》编辑部

邮编:100081

网址:http://sw.kpcswa.org.cn
部分话题关键词解释:
论文结集出版:会议主办方会以图书的形式出版论文集 | 期刊支持:会议与学术期刊合作或开设专栏收稿 | 推荐发表:会议主办方会将部分优秀论文推荐给期刊发表 | 跨学科:面向多个学科征稿 | 其他关键词还有面向本科生、面向研究生、面向博士生以及各学科专业名词
你可能还想看:
1.由于一些原因,本篇内容可能存在删节,点我了解详情。
2.如果想获取会议更详细的内容或者有疑问,请根据正文里的联系方式咨询主办方。爱知学者并非会议主办方,对会议的了解程度不会超过本篇通知。
3.爱知学者只是分享信息,没有发表论文的特殊渠道。
4.正文如果没有附件,可点击“阅---文”下载或联系主办方索取。
5.欢迎会议主办方提供信息,我们免费发布。邮箱:[email protected]
6.转载请注明出处。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