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南政法大学本科招生
这里是西南政法大学
是数不清的梦想汇聚的地方
也是无数个梦想起航的港湾
今天一起来了解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专业
为您打开通往专业的大门
专业介绍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本科专业,是在1950年成立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政法系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1978年恢复招生,是改革开放后全国最早恢复招生的专业之一。经过70余年的办学积累,西政法学已经形成从本科生、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及留学生教育的多层次、全口径人才培养格局。
早在2003年,西政法学专业就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首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4年,在西部地区率先设立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7年,学校法学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学校被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联合批准为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8年,学校法学专业入选重庆市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年,学校法学专业入选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获评为国家级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17年12月,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法学一级学科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法学共同入围A级学科,是重庆市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中唯一入围A级的学科。在2020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法学学科排名共有109所大学上榜,西南政法大学位列前2%。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专业名师荟萃、高层次人才辈出:既有三次亲历与见证《民法典》草案制定的“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金平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经济法泰斗李昌麒教授;全国著名诉讼法学家常怡教授、徐静村教授、田平安教授;又有中年一代的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坛主讲人——中国法律史专家龙大轩教授;中国经济法专家卢代富教授、岳彩申教授,民法专家谭启平教授、赵万一教授、张力教授,知识产权法专家李雨峰教授、黄汇教授,刑法专家梅传强、石经海教授,刑事诉讼法专家孙长永教授,民事诉讼法专家唐力教授,行政法专家谭宗泽教授,国际法专家张晓君教授。还有青年一代的学术明星——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法理学专业的周尚君教授等等。
现共有法学专任师资近600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35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人数近500人;居全国法学学科师资规模之首;西南政法大学入选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项目的专任教师70余人次。还拥有经济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人才培养特色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切实贯彻“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理念,根据“坚定理想信念、扎实理论功底、系统专门知识、良好职业能力”的一流人才培养要求,充分吸收近年来学校教学改革成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政法特色、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并能够满足经济社会需求的复合型、职业型、创新型和应用型高素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流法治专门人才。围绕上述目标形成了7个人才培养平台:
卓越法治人才培养平台
学校是教育部、中央政法委首批覆盖所有类型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的五个院校之一,依托“涉外法治人才实验班”、“基层卓越法治人才实验班”、“一带一路法治人才实验班”、“监察法方向法律人才实验班”、“监察调查法律人才实验班”、“人工智能法治人才实验班 ”、“公共法律服务法治人才实验班”等实验班,实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这些实验班采用小班教学,汇集了全校优秀师资力量,培养目标更加明确,特色更加鲜明。在新生入学后,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进行选拔。
“法学+”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
西南政法大学注重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实施“新文科+新工科”项目建设,充分利用法学学科的优势资源,提倡各专业与法学专业交叉融合,培养“法学+”复合型、交叉型人才。目前有“法学+英语”、“法学+工商管理”、 “法学+刑事科学技术”、“法学+金融学”、“法学+公共事业管理”5个双学士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
实务教育人才培养平台
西南政法大学通过搭建课内外实务指导五大平台,形成了务实教育办学特色。
一是“课内实践教学平台”——西南政法大学开设实践类课程占比达20%以上,实体法和程序法双师同堂、多师同堂,是最有特色的授课模式;在教学方法上,强化探究式学习、实践性模拟、综合性创新,打造案例教学、观摩教学、研讨教学等多组务实教学项目;
二是“课外实务指导平台”——西南政法大学聘请了一大批实务部门的精英,担任兼职教师和实务导师,建立了实践教学调研制度、实务部门挂职锻炼制度等;
三是“校外实践训练平台”——西南政法大学高度重视学生集中实习,提供实习岗位和教师全程指导,法学专业集中实习率达到93.8%以上;
四是“教-赛-学一体化平台”——西南政法大学通过模拟法庭、模拟律师事务所、模拟仲裁庭、模拟国际法庭等训赛项目,将法律专业知识与实践运用紧密结合,形成了一条跨界思维培养、专业技能实训与以赛促学、教学相长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是“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西南政法大学是省级“众创空间”,拥有上千平米的专门场地,孵化了与法学相关的创新企业10多个,每年孵化10余个模拟律师事务所、近100项与法学相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特色通识性人才培养平台
在本科阶段,西南政法大学秉承高素质职业化法治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宽口径、通识性人才培养。录取到法学专业的考生,具体分配到民商法学院、经济法学院、法学院、行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人工智能法学院六个法学类学院学习,整合全校法学师资,适用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主修课包括民法学、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经济法学、行政法学等,毕业时统一获得法学专业学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
除了牢固掌握法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合理的整体性知识结构外,还通过实践、实验、实训课程学习,掌握法律职业技能,具有既能够从事法律业务工作,又能适应其它领域工作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法学专业“金课”体系平台
西南政法大学高度重视法学专业课程建设,拥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
近年来,西南政法大学致力于法学核心课程“金课”建设,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正式上线法学核心课程23门,是目前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法学类课程最多、选课人数最多的高校,选修人数累计达30万人次。在爱课程网推出的“一流大学系列课程”中,入选中国大学MOOC“行业特色院校系列”课程。
2020年,学校有10门课程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4门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1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4门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1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此外,学校还有19门课程获首批重庆市级一流本科课程。
国际视野人才培养平台
为提升法学专业办学国际化水平,扩大法科学生国际视野,西南政法大学向学生提供境外留学的机会,为今后的就业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学校已经同全球34个国家和地区的167所高校或学术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全球范围内的90余所国际知名大学开展了130个学生交流项目;先后与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及美国的教育机构、司法机构和律师事务所等,共同建立了10余个海外实习和实训基地;还拥有两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分别是:与英国考文垂大学合作的法学本科项目、与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的法学研究生项目。
第二课堂人才培养平台
西南政法大学将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到法学专业学生整体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参加社团、竞赛等活动,锻炼法治人才的“嘴巴子、笔杆子”,即不仅要专业过硬,还要能说会写。
论辩活动无疑是达成这个目标的最佳载体。论辩文化深深融入了西政人的骨髓,成为学校的又一大办学特色。
法学专业学生从大一进校开始,就可以参加各种普及型、参与型辩论赛事。中文辩论、外语辩论、专业辩论、演讲朗诵、论坛活动等,构成西南政法大学丰富多彩的辩论生活。
学校每年举办“模拟法庭辩论”、“商事仲裁辩论”等专业领域辩论。学生辩论队曾在全国“理律杯”模拟法庭辩论赛、全国“贸仲杯”国际商事仲裁模拟辩论赛等活动中荣获冠军。此外,西南政法大学还建立了法律诊所、法学经典读书会等学生专业素质提升平台,在周末以及寒暑假等课余时间,开展“三下乡”、社区普法等活动,以实践锻炼来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本领。
毕业前景
法学专业传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立法机关、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以及法律服务机构。
近年来,随着学校加强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法学专业就业方向也越来越多样化,进入一流律师事务所就业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到银行、金融投资等各类企业和社会团体中从事行政、法务工作的比例较高。
识别二维码阅读西南政法大学2021年电子报考指南
全面了解学校专业及招生政策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