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十五届法律文化博士论坛入选人员名单的通知
由中国法律史学会主办,云南大学法学院承办的2021年第十五届全国法律文化博士论坛将于2021年7月3日(星期六)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本次论坛共收到投稿论文70余篇,现按照“质量优先、参会高校多元、兼顾主题”的原则,经过评审组严格细致的评审,决定把参会人数从最初计划的20位增加至36位参与论坛研讨。
现将名单予以公布,敬请入选同学关注主办方公众号平台通知,确保7月2日—4日按时参会
云南大学法学院
2021年6月8日
具体名单如下(按照拼音顺序排列)
中西方法律修辞的实践分殊与经验启示
曹晟旻(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
锻造“人民勤务员”:五十年代政法体制下公安改造的历史实践
晁  群(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近代中国法律期刊的出版谱系分析——以全国报刊索引网收录文献为中心
崔明轩(南京大学法学院)
历史经验与现实转化:民法典编纂中“习惯”的变迁
邸  莹(中国社会科学大学法学院)
《南京条约》及其附约中英文本差异研究
管伟康(南京大学法学院)
中世纪欧洲海商法典中的海上合伙
韩晨光(复旦大学法学院)
浅析宋代官员犯罪叙复适用
黄山杉(清华大学法学院)
法典·法学·民族精神——1814年蒂堡与萨维尼论争考述
雷  倩(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
过失相抵的本土化路径选择——法律文化比较的角度
李  鼎(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晚清兖州教案中道德经济规范的考察
李  敏(南京大学法学院)
上下相维:唐代地方监察体制研究
林晓炜(厦门大学法学院)
新旧之间:晚清新刑律修正中罚金刑的变迁
刘  维(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
事与愿违:试析民国时期的监犯外役
刘之杨(清华大学法学院)
司法制度的移植及其变异:民国司法行政部转隶原因考
刘舟祺(中国社会科学大学法学院)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中的少数民族地方治理经验
马靖然(云南大学法学院)
《奥斯曼民法典》编纂——传统法律现代化的尝试
敏振海(西北民族大学法学院)
我国传统司法治理“无讼”理念之实践意蕴
邱玉强(吉林大学法学院)
罗马法法典化之启示——从法学家的作用谈起
苏海平(海南大学法学院)
论“经义决狱”在元代司法实践中的适用
唐国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陕派律学的殿后者:吉同钧
田时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刀下留后:清代存留承祀制度的特征及其意义
王奥运(清华大学法学院)
中国法律的传统及其当代启示——基于法律与法理学概念的中西对比研究视角
王海全(中央统战部宗教研究中心)
虚实之间:宋代造畜蛊毒罪的司法应对
王  鹤(云南大学法学院)
清律中灾荒条款的编纂特点及实际效果
王  毓(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从“君主共主”到“君主立宪”——基于戊戌变法前夜康有为“孔子制宪”说的考察
邢曙光(四川师范大学高研院)
“文化罪行”及其司法处理——黔东南与美国苗族“抢婚”案件的比较研究
徐  斌(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
官法同构:明代国家治理的法律模式
闫强乐(西北大学法学院)
唐代异民族管理法研究——化外人等称呼释义
晏可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定罪与量刑:清代刑部驳案中的图赖裁判
杨  扬(北京科技大学历史与文化研究所)
“倒退”还是“延续”:清末民初基层司法组织改革再评价
杨  晔(海南大学法学院)
明代《孔府档案》所见启状考释
杨素花(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不道”罪名形成的路径与考察
叶  萍(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
中国共产党党内法治建设的百年实践:成就、经验与展望
曾钰诚(厦门大学法学院)
陕甘宁边区社会治理的特点与经验启示
赵俊鹏(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唐律中的“与同罪”考辨
翟俊义(吉林大学法学院)
礼法融合下的北魏尊老制度——以“孝”观念为核心
周  鹏(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