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位于重庆市,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政法学府,改革开放后全国首批重点大学,教育部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学校现有法学、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经济法、诉讼法等国家重点学科,以及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等省部级以上重点科研平台。学校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立于2004年,其所依托的法学一级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入围A级学科;并于2015年、2020年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流动站现有合作导师80余位,多位入选国家“万人计划”人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等国家级人才工程。

为吸引优秀青年学术人才,促进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我校的中国特色金融法治研究中心(智库)面向海内外公开招收选聘博士后研究人员,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中心(智库)简介
西南政法大学中国特色金融法治研究中心(智库)成立于2013年,是西南政法大学校级青年创新团队“中国社会转型期金融法治研究”、校级重点基地“中国金融法治研究中心”的组织迭代。2020年,中心(智库)入选重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和重庆市首批新型智库。自成立以来,中心(智库)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前沿,旨在通过融通国内外法学、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管理学、哲学的学术资源并联通监管机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实务资源,从中国实际和中国问题出发,探求在中国特色的政治模式、经济体制和国家战略下,金融发展的本质属性和逻辑规律,并通过法律制度的顶层设计和基础建设,构建既反应金融本质和发展规律又切合中国具体实际的金融法律制度体系,根本提高我国金融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目前,中心(智库)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中国特色金融(经济)法治理论研究;2.农村金融(经济)法治研究;3.普惠金融法治研究;4.科技金融法治研究;5.绿色金融法治研究;6.中国特色金融治理与金融监管研究;7.金融安全与金融稳定法治研究;8.多元金融纠纷智慧化解机制与技术研究。
目前,中心(智库)已与重庆市金融发展研究中心成立联合培养基地,项目入驻西部科学城法治科技园,并与澳门仲裁协会、英国大宪章岛国际创新中心、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等15家机构签订正式战略合作协议,与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德国哥廷根大学经济学院、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等建立长期交流机制,为成员搭建起国际化、开放式、多层次的学术研究与交流平台,以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与成果转换。
二、招聘类型及人数
项目博士后:1名。
三、招聘条件及要求
(一)基本条件
1.35周岁以下,已获得博士学位,能够到校全职从事科研工作;
2.科研能力和水平需达到《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后考核办法》规定的进站条件,已有高水平研究成果发表者优先,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所在学科最新学科评估为A类的博士毕业生优先;
3.熟练掌握Stata、R、Matlab等统计软件以及金融时间序列分析、数学建模、应用计量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的申请者优先;
(二)岗位要求
1.应聘者应具有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专业)背景;具有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背景的申请者予以优先考虑。
2.入站后,全职参与中心在研省部级以上项目,包括2020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原973项目,“政法智能化与社会治理”方向)、2020年度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重点课题(“公共卫生治理”方向)、2021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金融中心建设机制”方向)等的研究工作中。
3.具备较好的中英文写作和表达能力,能独立撰写项目报告和结题总结;具有国家级课题研究经历以及具有信息处理、应用数学、大数据分析等专长的申请者予以优先考虑。
四、工资待遇
(一)税前年薪15万元,安家费(住/租房补贴)3万元,按国家规定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在站期间,按照专任教师标准享受科研支持、科研成果奖励和超工作量计酬;按期出站的,按出站考核等级给予一次性科研津贴(2-10万不等);出站后留渝工作的,享受重庆市博士后留渝资助(15万元/人)等优惠政策;出站考核优秀者,可按我校进人程序留校任教。
(二)积极支持并指导博士后申报国家“博新计划”、“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重庆市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60万元/人?两年,其中40万元为博士后日常经费,20万元为科研经费资助)以及其他各类博士后支持计划。
(三)积极支持并指导博士后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等。
五、应聘方式
有意向者请登陆西南政法大学人事处网站(网址:http://rsc.swupl.edu.cn/)“招贤纳士”栏点击“2021年人才招聘报名通道”进入“招聘岗位”进行用户注册,在线填写简历信息后投递至申请岗位。
同时,请将本人身份证、已经取得的所有学历及学位证书(附学信网认证材料,境外学历学位还应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职称证书、科研成果的扫描件电子版汇总打包,以“2021年博士后应聘+姓名+应聘岗位名称”命名,发送至指定电子邮箱。
六、联络方式
联系人:江老师、冯老师
电话:023-67258269,023-67258278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