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冠疫情的反复,不仅直接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还在医疗、教育、食品、通讯等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让我们无法假装它从未来过:
出门打开绿码已经成为了日常;
身边很多朋友也都重新开始远程办公……
所以这期节目,我们想做一点不一样的内容,希望与你一起回溯更多创业故事的本源,展望更多的变化对策和可能性。
2021年,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与GGV纪源资本携手,打造了最具行业前瞻性的顶级创业者培训营——“GGV OMEGA计划”。
本期的《创业内幕》,就是我们春节前和GGV OMEGA计划的4位优秀创业者的一次漫谈实录,聊聊他们在2021年创业路上的得与失,希望在迷茫中,可以给你带来一点点小小的启发,帮你照亮未来之路。
亲爱的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本期创业内幕,我是Lily。有请我们今天拍到的第一场的嘉宾,大家掌声欢迎!我们先从渊鸣开始,请自我介绍一下。
大家好,我是胡渊鸣。我去年3月份刚从MIT博士毕业回来,到现在为止(节目录制时间)大概9个月,这9个月的时间,我创立了太极图形这家公司。我们公司现在做两件事:一是开源的太极编程语言,现在在 Github 上是全球范围内最活跃的开源图形基础设施之一;二是基于太极编程语言,我们在做一套云上的3D创作平台,也会很快公开展示出来。来之前我心里面也打鼓,毕竟其他三位OMEGA的大佬都这么资深,而我们公司相对来说非常年轻,那么我能带来什么价值?后来我也想通了,我可以给大家带来“PhD毕业后如何立刻创业”“如何熬过前9个月”的一手知识。
大家好,我是神策数据的刘耀洲,创业到现在大概经历了6年时间。稍后可以在销售、职场经历、踩过的坑等大家关心的话题上跟大家做一些探讨。
大家好,我是 PingCAP 联合创始人崔秋。我们专注于开源分布式数据库 TiDB 的研发,主要解决企业的海量数据存储和实时计算问题。我看了这一期 GGV Fellows 的介绍,有些小伙伴可能对于开源社区如何运营感兴趣,也有些小伙伴可能对于怎么在国内做全球化业务感兴趣,我们私下可以交流一些踩坑经验。
大家好,我是Moka的李国兴。Moka是做HR SaaS的一家公司,现在主要是两个产品:一个是招聘管理系统,另一个是偏人力资源的管理。我们大概是15年成立,差不多也6年多一点时间。期间也踩了很多坑,今天也想和大家多分享一些我们踩坑的经历,希望大家都能够少踩一点坑。
非常感谢几位嘉宾,他们除了本身身份以外,都是来自于我们GGV OMEGA 2021届的学员(OMEGA其实是GGV Fellows plus,是已经过了B轮且发展非常好非常迅猛的一些公司)。今天我会问很多跟2021年有关的问题,以下所有问题均来自于GGV Fellows学员。第一个问题给所有嘉宾,2021年做过最失败的决策是什么?
过去6年创业时间里,我觉得我们犯过最多的错误就在招人上,要不就招错人,要不就晚招人。基本上这两个错误犯得最多,而且重复在犯。我觉得这个岗位就是太着急了,面试也太草率,没有很深度去考察。在踩过一些坑之后,去年我们引进了一个技术合伙人,我反复跟他聊了有四五次,每次都会很详细地问各种各样方方面的问题,我觉得就会比之前要好一些。所以我觉得这算是一个分享给大家的经验,招聘一定要非常谨慎,越核心的人越要谨慎,要找一些任何你能想到的、应该跟他去聊的人,让他们去聊, 这样能够更好帮你去正确判断。
我觉得我们和国兴踩坑后的想法有两点比较接近:一是选人方面,二是这个人入职后的 Landing 方面,对此我们也有深刻体会。2020 年,我们也面临着业务快速拓展的挑战,所以 2020 年,我们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人才升级问题。那时,我们的思维比较偏线性,很多时候认为通过招一个人就能解决一个问题,甚至觉得在这件事上可以不用花那么多精力,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在人才升级问题上踩过很多坑,也做了很多反思。在选人方面,我们现在有时候对于某些关键职位,可能会采用集体决策的方式。例如有一个核心人才,经决策后我们认为将这个人招进来是非常正确的,但是这个人进来后如何能快速地进入状态,能比较快地产生价值,对我们来说,这才是最大的一个挑战。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在任何阶段,选人与使这个人快速 Landing,真的是很重要的事情,值得大家花非常多的时间去做。
我觉得从创业者创业第一天起,“用人”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事情,它会持续伴随你创业的过程。我们也踩过坑,接下来我谈下比较有效的点。
首先我们在做决策尤其是关键决策时,我们定了一个用人原则叫做“宁缺毋滥”。这个岗位我宁愿缺着,也不愿意因为设置了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就着急做决策。创业者找人的过程不像买标品,我能在市场上快速做决策,所以我们提醒自己宁缺毋滥,就是为了调整这件事情,这也是因为我们踩过坑才给自己定的军规。
第二点是我觉得招人核心不在于说你找到他,而是你一开始就要构建公司跟个人之间,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彼此成就的一对关系。这就决定了你判断对面这个人时,取决于几个事情:第一就是你有没有清楚构建起来,你对于这个岗位的能力要求是什么?能力不代表你如何去评价他,所以这时你还要转换评价模型去评价。有了评价模型还不够,获取对方信息的过程跟场景和你问问题的方式视角,都有很多区别。第一,人本身会变;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可能这个人变得更好更优秀,也有可能根本没变。第二,你自己在变;你对于岗位的需求在变更,而你在什么场合下认识他,也会导致对方展现给你的信息发生变化。所以我们给自己总结了一个军规,任何人一旦要正式加入,我们必须严格按照对这个岗位的要求,且形式上必须是认真用面试形式跟他来沟通。我们会以一个理科生的方式,用构建理性的决策模型以及合理的评估过程去判断对方,尤其是面对熟人。
另外说踩过的坑,我觉得这是我们在过去两年里,重新认识自身团队的一些优势能力的过程。你与生俱来的一些天赋,可能让你往往忽视用最基本的方法去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创始团队在创业时也有同样的过程,你第一天创业切入的领域和赛道,可能跟你过往积累的行业经验和自身优势有关。不管你是从技术切入,还是从市场销售口切入,总是带来了一些自己天然的优势。那么事实上,你在前面第一阶段以此获得成功的最大优势,恰恰有可能变成你公司走向下个阶段的最大障碍。原因就在于你太擅长了,天赋让你忽视了能力,忽视在公司里变成一个科学培养的过程和有意识构建能力的方法。我觉得这是我们过去一年踩过最大的坑。
我们几个人都是互联网公司出身,一开始服务互联网公司时,我们觉得一切都那么自然,觉得对于客户的认识和服务方式都是很天然的。但当我们走向下一阶段,对于服务传统客户和进入新的分析加营销模式时,这反而需要我们从开始无意识到有意识,再去修炼掌握它。也就是说,从第一曲线到公司的组织能力变得健全,好比一个人从叛逆期走向成熟一样,有一个过程。
我觉得我去年犯的比较大错误也和人有关。招人相对来说比较保守,在资金很充裕的情况下,很多地方都是晚招人或者少招人的。其实现在回想起来,这对很多业务发展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我觉得晚招人这块有两个层面,第一是自己作为技术出身,还是要尽早找到能在商业方面提供一些建议和辅助的人,这很重要。还有就是你也要考虑到在具体一线的员工,要有一个预判。我记得9月份我问大家团队要多少人,每个人就说可能按这个4-5个人招,我说人真的够吗?到时候业务人不够来不及做怎么办?他们说不着急。同样这一批人,过了三个月就开始跟我抱怨,说太缺人了,大家都开始加班。所以我觉得我作为CEO在这方面是有失职的地方,你得去更正大家对于整个工作量的考虑。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是很多岗位特别是基层岗位,你可能得考虑好备选。可能你需要三个人,如果资金充足,其实可以考虑多招一个甚至两个人。很多时候,其实这给管理者提供了一些灵活性,比如说其中一人临时有事不能来工作,或者表现不好让你希望换掉,都相对比较轻松。但是如果你真的非常缺人,这时就会相对来说比较被动。所以我觉得晚招人少招人,也是我2021年在人上面犯的比较大的问题,也确实是我去年做的最后悔的事情。
第二个问题就是,回顾下2021年,给各位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行业大势是什么?为什么?
因为我是做图形这一块,所以行业上面动向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元宇宙。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什么是元宇宙,但每家投资人都说我们在做元宇宙,于是我就去看了一下到底什么是元宇宙。后来我觉得我们做的东西,好像真的和元宇宙有一些联系,但是我对外宣传时从来不说自己在做元宇宙。因为可能大家(特别是在中国)被很多割韭菜的事情割怕了,导致现在大家反感“元宇宙”这个词。但是我能客观地从行业内部看到图形的发展,包括最近几年它的受重视程度明显上去了。unity上市了,Epic Games也快了,Roblox这种3D UGC工具也逐渐获取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设计领域里面Figma、Canva都做得很成功。所以我觉得其实在过去一年,图形创作的整个发展还是相当不错,有很多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其中代表就是元宇宙。
我稍微偷换一下概念,从两个点来说:第一个就是我切身感觉到,从14、15年开始创业到今天,过去这一年里不少初创公司活得比较艰难。这是行业里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点,我们甚至也在关注一些早期跟我们有竞争关系的公司。说实话,当他们经营不善时,我还是希望行业能有一些持续的繁荣。我不知道这跟经济大环境有关,还是我们细分的行业有关,我觉得这是一个点。你要选的这个创业项目或者说要做的事情,可能跟前几年比较粗放阶段相比,是发生了转变的。
第二个是可能跟我感知到的我们具体行业里的情况有关系。因为神策是服务于帮助客户提供分析加营销的方案的,我能从我的客户里明显感知到,大家进入了一个流量,或者说用户存量精细化经营的阶段,可能红利的消失带来了我们服务的客户。比方说,神策现在有存量,我正在服务的2000多家客户里头,能从中明显感觉到各家企业经营思路的转变。这是我这一年里感知最明显的地方。
我今天就讲两个比较相关的问题。第一个是关于开源社区,第二个是关于全球化。其实 2021 年我感触比较深的就在这个方面。我们从第一天起就以开源为驱动,想做一个全球最好的开源分布式数据库,并开展全球化业务。坦白说,我们在 2021 年遇到了非常多的挑战,例如很多海外国家出台了非常多的数据隐私和合规相关的法案。
在做全球化业务时,关于这些我们有一些比较深的体感。做好海外全球化业务,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石——信任,就是如何让别人相信你。我觉得这是我们在全球化道路上摸索出来的宝贵经验,直至现在我们依然在摸索。以北美市场为例,因为我们的产品本身是开源的,所以代码基本上都可以在 Github 上看到,这大体上解决了第一层信任问题(代码有没有后门?产品有没有问题?)。第二层,我们产品所有的数据都是托管在如海外亚马逊 AWS 或微软 Azure上面,我们只是数据的管控方,不作为存储方。
我们当时假想,有了这两层信任后,我们的产品可以向用户证明是值得信赖的。但实际上,用户并不这么认为。他就问一个问题:如何从你的服务和流程机制里,去解决你的信任问题?例如,我们当时和海外第一个客户就遇到了如何解决信任的问题。其实现在关于数据隐私合规相关的东西会越来越多,但是本质还是围绕“信任”。比如大家都知道,做 SaaS 未来都是在云上,所以从一开始你就要在产品设计层面,考量有哪些东西可以借助于云的伙伴带来帮助,还有哪些可以借助于一些行业标准和类似于合规审计的东西。
其实做一个出海产品,这些东西往往本身和你的产品内核关联度没有直接关系,但它确实会成为你带给客户价值里的重要链条。所以在 2021 年,我们对全球化中关于信任的问题,还是有非常深刻感悟的。好的一点是,我们完成了合规审计(SOC2),客户也磕下了,下一步就是如何在不同行业将其提高到更高标准。如果说以后小伙伴们有谁遇到同样的问题,并愿意交流的话,咱们可以私下再交流。我觉得这可能是我们作为 OMEGA 学员,能给他人在踩坑路上带来的一些实质性帮助。
21年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互联网教育这一波,因为我们最主要的产品一直是招聘系统,公司业务发展比较快,招聘量比较大的话,一般都是我们比较重要的客户,所以之前,其实我们最大的好几家客户都是互联网教育客户。这对我们的续费可能多少会有一些影响,但是整体盘子也大了,所以其实也还好,就没有什么特别致命的影响。
不过我觉得,因为我们看到这些客户从原来非常快速发展、风光无量的状态,变成要去快速调整裁员、缩减预算,从一个创业者角度来看,还是蛮感慨的。你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这些不可抗力因素,你没办法预知,没办法控制,只能去快速接受结果,再去做一些你能做的调整。反过来其实让我有一个很大收获。现在一个关注点就是风险管控,我除了会想怎么把公司更快更健康发展之外,也会去想什么可能会导致公司挂掉,也会去做一些防范风险的事情。
我再分享一个相关的小经验,我过去创业几年,最大的感受就是to B发展最大的一个制约,不是客户需求问题,而是我们没有好的供给。我基本上没找到什么特别合适的互联网教育背景人加入到我们公司做产品。我有个很大感触,可能这个行业的有些岗位,并不一定真的能够锻炼人的很强的能力,我觉得有点可惜。可能都是基础素质很好的一帮同学,涌向了这么一个行业,大方向选择也没有错,但可能并没有特别关注到自己的能力提升发展。所以我觉得大家在选择机会时,一方面是看行业大方向,这肯定非常重要;另一方面时刻时刻要关注自己的成长,是不是真的有能力提升,是在被动地接受一些工作并按部就班完成,还是说有新的认知,有一些新的突破自己的点。我觉得这是一个我给大家的小建议。
下一个问题,压力大时,几位会用什么方式来解压?一句话回答。
喝酒。
我一般是读书或者听书,因为有时候我觉得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知识,以及跟其他人或者跟书的作者去碰撞,会让我比较好地安静下来。
我跟崔秋有点像,最喜欢的事情还是一个人找一个地方安静下来,听音乐跟看书。因为我觉得,有时候得从看书中获取一些梳理思路的方式,不管是长期的还是说感受方面。
其实我也会花一些时间去读书和听书。压力大的时候,我还会做的事情是洗个热水澡,因为洗完澡以后会觉得头脑轻松一些。当然我觉得适度时候睡一觉也是很好的方式,你起来时候会觉得,昨天经历的很多很糟糕的事情好像都没有了。
我们请各位为2022年立一个flag,都立一下。
我希望我们公司的云服务产品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市场反响。
希望神策22年在数字营销方向上,自己最核心的竞争力方面,能取得长期积累的突破。
刚才我讲了很多全球化,我们现在可能已经走过 0-1 的阶段,希望在 2022 年,我们可以在全球化路上从 1-5 再前进一步,这是我的一个期许。
希望自己能不这么累,希望明年这个时候能对我的高管团队引以为傲。希望他们成长得很快,或者我能引入一些更牛的人。这还是我特别希望能在22年做到的一点。
正式的访谈结束了,接下来是快问快答时间。以下问题悉数来自于本届Fellows学员,第一个是给崔秋的问题:开源项目初期如何做社区和增长?
这真的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拿 PingCAP 来说,我们 7 年时间经历过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们最开始其实是一个做开源项目 TiDB,那时还没有产品,主要关注的就是开发者社区,以及如何让开发者更好参与到社区里的体验问题;
第二阶段,我们做产品时,比如说发了一个版本,开始有用户试用,怎么能更好地收集用户反馈,并去迭代产品。此外,在产品 Roadmap 里如何让社区更好地协作开发,让他们开发的东西和我们本身的产品是紧密相关的,以及如何基于社区让你的产品产生更多的加速度;
第三阶段,我们要做商业化了。这时除了产品本身外,我们也要考虑如何给用户带来价值。
回到这个问题,对于开源项目的初期的一些建议。第一,从第一天起你就要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产品发展规划,让别人觉得你这个产品是代表未来趋势的,让别人觉得是值得花时间做你这个东西的,他才愿意去了解你。第二,透明的开源社区治理框架,不管是平时会议的信息沟通,还是社区的决策机制,都要做到透明,这样别人才不会觉得你在黑箱操作,在白嫖他们的一些贡献。第三,重视种子贡献者和用户,特别是参与社区的体验,早期最主要的就是坚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比如当时我们每周六早上 10 点会做一期 Meetup,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做了 100 多期,才积累起了一批最早的核心种子贡献者,以及一些潜在的用户。后面还有一些用户社区和生态的话题,出于时间关系,回头线下再交流。
我们可以分享一些相对来说更加入门级别的一些事。代码规范、开发者体验还是很重要的,一个开发者过来以后,他能不能在短时间之内把这个代码快速克隆下来快速set up,对于很多入门开发者来说,这个门槛很重要。如果门槛很高,就相当于把大家拒之门外了。所以我们花了很多精力去做代码的自动格式化,包括有一些机器人可以陪你去聊,你去要求它格式化一下代码,它就会帮你自动格式化。很多自动化的测试也很重要。当然这可能是软件里面比较基本的,闭源软件可能也得做这些事儿,但是开源软件里面,我觉得我最近的感触就是透明。
我们是先有开源项目,后成立的公司,公司成立之前反而有很多很核心的贡献者。公司成立以后,很多事情大家就公司内部讨论决策了。因为大家觉得民主公开的透明讨论可能比较低效,即使内部有飞书有slack,你也要把它放到Github上面去讨论,这样大家才能更深度参与其中。
第二个问题是给国兴的,Moka早期选择什么行业切入市场的,为什么?
早期我们做的就是互联网科技行业,说实话我们早期选择时就没有做选择, somehow可能就做了,结果是一个比较好的决定,所以创业运气非常重要。我觉得最能分享给大家的就是聚焦,你可能需要选定一个客户群体,真的深扎进去,围绕这个群体去做。互联网科技对我们这个业务来说是比较好的一个点,就是增长速度非常快,所以他们很需要招聘。招聘可能一般是CEO都非常关注的问题,所以这是一个可能对我们业务来说比较好的切入点。
下一个问题是给耀洲,就是to B企业怎么在早期避免被大厂抄袭,并且快速构建起自己的壁垒。
我先说构建(就是早期做一些切入)这个事情,我觉得最核心的就是,一开始就两端,以to B模式来说,你的核心竞争力大概是几个关键链条:第一个是市场和销售,这个能力是一个关键能力,再到中间是你的专业交付和服务能力,最后部分是技术和产品能力。这三个能力实际上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很少有公司在第一天三个能力都变得强,甚至很多公司规模化之后都不是三个能力都变得强。所以在刚开始要清楚,这三个点上自己的能力优势到底是什么。这是对于自己的理解。
对于客户,我觉得最核心的一个点就是,你要找到你长期的目标市场是什么样子,以及相比大厂,当下你的能力和客户最容易买单的核心竞争力。第一步,要拿到短期单子,尽你所能拿到你能够得着的最优秀的单子;第二步,你要知道你在这场长期战役里最终的灯塔到底是谁。我第一天可能服务的不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客户,但我的这几项核心能力,最终一定要能帮我拿下灯塔客户。这是长期的,就是你心里要知道一个明线和暗线。那么在发展过程中,要让飞轮转起来。我觉得创业公司跟大厂之间想形成一个所谓的长期竞争优势,这是一个阶段性,你能够步步为营的相对优势就足够,不要试图一劳永逸。
最后一个问题给渊鸣的,技术选择落地场景还是场景去落地技术?
因为我们早期的太极编程语言是一个开源的东西,所以我们其实没有去主动找落地场景,而是当时我们把代码开放出来以后,快手的技术负责人找到我们,说觉得这个东西能够在快手APP里面做一个什么。这是我们第一个落地的事情,在公司没有成立时就已经在快手落地了。后来有100多万次用户使用,2000多万次用户观看,还是相当成功的。可以说这个阶段,更多还是我们有一个锤子,钉子自己找我们了,这个是开始阶段。但我们再往后面发展,就得去看到底什么样的场景、市场是一个比较大的、值得我们去进取的市场。这时你可能要对自己手上的锤子进行一些改装,要更多从场景去看了,这是我的一点浅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