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读研一的时候,有门课程是《科学技术哲学》。我连老师的名字和相貌都记不住了,只记住了一个论断:概念是科学的细胞。好像是爱因斯坦还是谁说的。
现在来看,概念是所有事物的细胞,如果不厘清概念,那么出现鸡同鸭讲的情况几乎是必然的了。而从概念出发,搞清楚每一个概念,也是《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长销书的核心。正因为大部分人对于基本概念的理解是有误的,所以厘清概念就更加重要,就像是“常识”指的是大部分人不具备的知识一样——我们说一个人很有常识,就是说他具备很多他人没有的知识。
从概念的角度来讲,2050 是基因突变了的,因为他对于太多的概念都有重新定义,比如重新定义约会、重新定义志愿、重新定义大会。
关于 2050(网站 https://2050.org),我在之前已经写过几篇公众号文章来讲述,
2050 是什么,在“官网”首页有展示,“2050代表了我们对未来的期待和想象”。
因为它太新了,所以没有一个精确的定义。因为没有精确的定义,无法用文字精确传达,所以需要的是口口相传,需要人们面对面的交流分享,需要“确认过眼神”,才能领会 2050 的精神。
也因此,2050 是十分抠字眼的,最直观的感受就是,2050 的志愿者们是对于一个名词都十分较真的。
是志愿而不是公益:

公益给人的感觉会是多少带有“外力”因素的,比如发生了自然灾害,捐款 100 万的明星就会被批判“XXX 都捐了 500 万为什么你捐得这么少”;从企业和个人来讲,公益往往是“有理由”的和会被揣测动机的。而志愿就简单多了,就像昨天我和一位新生论坛召集人沟通的那样,我的理解是,“志愿”的含义就是“我愿意做”,可能有理由,可能没有理由,发自内心而无关外界
在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我做过城市志愿者。都称为志愿者,二者大不相同。2050 的志愿者是更加纯粹的。
比如,为什么志愿者们投入了时间精力,还要“花钱”购买 2050 Pass?因为志愿,因为我愿意。
如果不愿意呢?我愿意和你讲,愿意讲到你愿意。
如果我坚持不愿意呢?那也没关系,君子和而不同,不来就好。
是 2050 Pass 而不是门票:

门票是十分通用的词汇了,对于 2050 而言,有些意义是我们想传达但是门票这个字眼做不到的。比如,2050 Pass 是一次购买终身使用的,这也是今年的金属质地、激光雕刻的 2050 Pass 的价值——之后只要每年“激活”,这个硬件 2050 Pass 就可以一直使用下去,直到 2050 年。


是新生论坛召集人而不是出品人:

出品人是有商业意味的,比如电影的出品人。对于 2050 来说,这个不是我们想传达的。召集人,英文 convener,相对中性很多。
是召集人而不是主编:

去年,负责 2050 新生论坛的角色是“主编”,这也是现在能搜到的很多关于创始届 2050 的文章里对我的描述。主编这个词语,意味着内容在更大程度是有“主编岗位”来创造的,这个是不符合事实的。召集人就简单多了,你的责任就是召集大家过来,把人的问题解决,就是之前的主编、现在的召集人最大的责任。


是 2050 团聚而不是 2050 大会:


如果不说 2050 是一场大会,你可能对于 2050 是什么没有概念,所以第一句话是“2050 是大会”;如果不说 2050 不是一场大会,你就不能把握到 2050 的不同之处,所以接下来第二句就是“2050 不是大会”。那么,2050 是什么?是团聚。2050 就是想让大家聚在一起,见见面、聊聊天。现在的 10 大板块都是按照这个思路来设计的。
这 10 大容器分别是

青年团聚@2050:年青就要最认真见面 
新生论坛@2050:年青就要最大声分享 
探索展区@2050:年青就要最靠近挑战 
热带雨林@2050:每个年青人都是新物种 
运动汇@2050:年青活力的散发 
星空露营@2050:享受仰望星空 
青春舞台@2050:科技就像音乐 
约会@2050:分享时间是真诚 
候鸟计划@2050:努力让年青人见上另一位年青人 
青年奖@2050: 致敬为2050付出努力的年青人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100 场新生论坛,从太空挖矿到量子计算,从 RocketMQ 到 OpenMessaging,从芬兰、挪威到澳洲,应有尽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