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休止的封控、静态、闭环、隔离,让抗疫两年多的我们心生疲惫——什么时候是个头?现在是否是从“清零”向“开放”的时候?我们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上海疫情思考:我们是否防疫过度?

文/知乎医学博主@kkhenry
(注:感谢知乎作者@kkhenry)
上海疫情让所有人都开始思考——我们现在是否防疫过度?
无休止的封控、静态、闭环、隔离,让抗疫两年多的我们心生疲惫——什么时候是个头?
甚至我们开始怀疑,为了抗疫而牺牲掉经济生活,这样值得吗?
作为一个医疗系统的医务人员,我无法评论抗疫和经济的平衡应是如何。我也同很多人一样疑问:
现在是否是从“清零”向“开放”的时候?
我们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数据不会骗人。
所以,我们看看世界各地的数据,来给我们国家的未来做一下描绘。

疫苗和Omicron

我们之所以觉得可以开放共存了,是因为我们看到Omicron这一型毒株,传播力极强,极难防控,但好在接种加强针的情况下,重症率低,病死率低。
所以,为了不让抗疫影响经济,在充分疫苗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减少一定程度的重症病例,我们的医疗系统应该可以承受住冲击。
疫苗,是第一个关键。
截止到2022年3月29日,中国大陆加强针(第三针)接种率46.48%,比阿根廷好一点,和越南相当,但远低于英国的56.77%和韩国的63.4%。
自2021年12月期,Omicron毒株席卷全球,迅速成为所有国家的主要流行毒株,在我们讨论的这几个国家里,进入三月以来,Omicron都是主要流行毒株。
在2021年12月以后,我们讨论的这几个国家,每日的确诊数量都有显著增加,但下图可以看到,英美等国的确诊反而下降了——难道他们都不感染了吗?
并不是,而是躺平以后,大家都不检测了。不检测就没有确诊,数量就下来了。而还在检测的韩国,确诊病例却一直在升高。

Omicron对医院门急诊的冲击

确诊不可怕,毕竟Omicron毒力弱,大家只要不需要进医院,不过就是个“迷你流感”。我们之前担心新冠,也就是怕我们的医疗系统承受不住冲击——毕竟武汉可是举全国之力才挽救回来的。
既然要判断医疗系统是否能承受冲击,首先要看Omicron流行起来以后,住院病人是不是显著增加,以及增加比例是多少。
因为我们看病,都是门急诊入院。床位数是固定的,如果Omicron住院的病人增多,那就势必导致其他疾病的病人住不了院,最后延误治疗。
这就是医疗挤兑。
这是每周因为新冠而入院的患者数量(每百万人)。
可以看到,2022年3月26日以后,韩国和英国因为新冠的入院患者数量都在上升,韩国每百万人245.2人,英国每百万人229.56人。
注意,这可是疫苗加强针接种率超过60%的两个国家。
Omicron在3月给英国带来的这个数字,换到中国来呢?
假设我们的加强针接种率也60%了(实际只有48%),然后现在上海作为示范区,我们也像英国放开,每百万人230个人住院。
上海2500万人,那么一周会有5750人住院。
(这是一个不严谨的估计,毕竟上海2500万人不会一周之内全部感染,但因为感染和重复感染,一定时间后会趋近于一个平衡并接近这个数字,但这是个较为极端的估计)
这是住院,不是无症状感染者。
毕竟英国的NHS可不会让你因为小小感冒就住院。以我在剑桥交换两个月的经验,不到肺炎的程度,GP(General physician, 社区医生)那一关你都过不去。
5750人住院,这是什么概念呢?
(来源:2020年上海市卫生健康统计数据)
(来源:202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全上海大小医院加起来405家,每万人口109张病床(户籍人口),那么上海所有的病床数加起来,158813张床。
还可以,一周将近6千人新冠住院,上海市一共有15万张床,扛得住。
但是,需要住院的新冠患者,一周之内大概率是出不了院的,我们保守估计10天吧。
第一周6千人,第二周可能5千人,然后第三周可能4千人。
那么峰值的时候,新冠患者可能占据上海市1万多张病床。
十分之一的医疗资源,给了Omicron。
而如果你平时到上海市的各家医院来看,在没有新冠的时候,三甲医院都是人满为患了。上海的医疗资源还要辐射长三角。
这是在上海,全国医疗资源数一数二的城市。
换做其他地方呢?

Omicron对医院ICU的冲击

有人说,这个数据不对,我们的医疗可及性和效率比英国高,我们还可以开展便民门诊,实在不行患者社区卫生院挂水,反正Omicron毒力弱,重症率低,医生可以过去指导嘛。
那么Omicron的重症率是如何呢?
同样是每周进入因为新冠而进入到ICU的患者数量,英国是5.32(每百万人),韩国24.81,美国6.43。
按照上海市的人口,参照最低的英国的重症比例,每周133个ICU患者。
这个数字实在不可怕,一周才133个。
但是,Omicron重症和年龄显著相关,上海市和英国的老龄化程度显然不同。
(来源:上海市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
上海市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23.4%,英国是19%(2019年数据,可能有变动)
按照这个比例进行修正,上海市每周因为新冠进入ICU的病人为:163.8人。
上海全市的重症监护病房病床数我没有找到权威的数据,采用2015年华东地区ICU普查数据(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16, 2(1):7.),
华东地区每十万人ICU床位数4.03(全部按照户籍人口),换算到上海大约是582张。
ICU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都比较长,我们保守按照两周,
那么Omicron这样一个毒力低、重症率低的病毒,将直接持续占据上海市一半的ICU床位。

数据总结

我们假设现在上海市的加强针接种率直接按英国的60%算,参考的也是英国最近一周的数据,
那么以上海市的医疗系统最大值计算,Omicron这个“迷你流感”,
将占据上海市十分之一的医院病床,二分之一的ICU病床。
并且,这一数字不是短期的,因为Omicron存在重复感染,医疗系统将持续承压。
假设的60%加强针接种率尚且如此,那现阶段的48%呢?
假设上海的医疗资源尚且如此,那其他地方呢?
如果一个疾病,消耗十分之一的普通医疗资源和二分之一的重症资源,这不是医疗挤兑是什么?

一点想法

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唤“共存”,作为医务人员,
我非常清楚的知道“共存”是必然,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做好准备。
中国的分级诊疗不如国外,中国普通百姓对疾病的承载能力也不如一些发达国家。在医保基金勉强维系开支,国家经济也面临众多挑战的时候,现阶段的“清零”可能是对普通大众最好的保护。
但我同意现阶段开始逐步做好“共存”的准备:
进一步提高疫苗的接种率、
进一步充实医疗系统特别是针对共存以后新冠的诊疗资源、
进一步研发针对新冠的特效药物。
所有这些,都只能一步一步来,所以在保有现阶段“成果”的同时,也要“谋远虑”。
当然,针对动态清零的政策,在执行层面确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针对轻症患者是否可以居家医学观察,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管理,避免方舱的建立耗费人力物力;
针对阳性或者轻症患者的其他就医需求是否可以扩充一批定点医院,避免因为感染而影响疾病的治疗;
……
灾疫的寒冬,对所有人来说都不容易,社会面临压力,行业面临冲击、民众面临风险。所有人都过得辛苦,所有人都抱怨没有如常的生活,
但这就是现实。
不论大家持什么观点,当下的生活都是现状。
我们看到很多不公、很多遗憾、很多抱怨,但如果因此我们就失去冷静、理性的思考,那未来在面对更多挑战的时候,我们只会更容易崩溃。
国家如此,个人亦是如此。
我仍然感念武汉抗疫的时候所传递出来的一种精神,我们同样看到很多黑暗,但所有人都笃定的相信: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共勉。
参考资料:
全球新冠疫情数据:ourworldindata.org/coro
2020年上海市卫生健康统计数据:wsjkw.sh.gov.cn/tjsj2/2
202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tjj.sh.gov.cn/tjgb/2022
上海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tjj.sh.gov.cn/tjxw/2021
华东地区2015年第三次ICU普查:王春亭, 陈曼, 于凯江,等. 重症医学:华东地区现状调查(2015年第三次ICU普查)[J].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16, 2(1):7.
END
推荐阅读
十点公社
一个时代的记录
自由评论
只为苍生说人话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