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昂纳多·达芬奇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他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画作都是艺术史上的经典。同时,因为《达芬奇密码》这部小说的流行,达芬奇也经常被蒙上一些神秘主义的色彩。
但是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达芬奇,这个达芬奇有着强烈的性格缺陷,而正是这些缺陷,让他的人生角色停留于一个“画家”,而不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与工程师。
撰 文 | 范米扬
责 编 | 施 杨
一个百年谜题
达芬奇在“画家”的身份之外,最为人熟知的是在科学和工程领域的研究。在很多对于达芬奇的很多描述中,他是解剖学和生物学的先驱,他早于牛顿发现了经典力学第三定律,他早于伯努利发现了流体力学规律。除此之外,达芬奇还是一个卓越的工程师,他设计了重型武器,设计了各种机械设备,还发明了现代飞行器。
达芬奇的工程学手稿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这一类的描述似乎都存在一个逻辑漏洞:既然达芬奇有这么多科学发现,那为什么在物理学和工程学的相关课本上都没有提到过他呢?
一个人有着诸多超越时代的发现,却从来没有被主流科学界承认过。这是因为这位画家的贡献被严重夸大了,还是因为某些组织刻意把达芬奇给抹去了?
实际上,这两种推论都不对。
达芬奇确实在科学上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他在课本上的“消失”,主要跟他的性格缺陷有关。这个缺陷,我们要从达芬奇人生当中接到的第一笔订单说起。
从未完成的订单
达芬奇在29岁之前,一直在跟着他的老师学习绘画。但是在29岁这一年,达芬奇已经学成,所以他决定自己创业,通过给别人画画来养活自己。
达芬奇与老师委罗基奥合著的《托比亚斯与天使》
很快,达芬奇收到了第一个委托。这个委托来自于一个修道院,修道院想让达芬奇画一幅叫做《博士来拜》的油画。“博士来拜(Adorazione dei Magi)”的情节来源于《圣经》,是一个经典的宗教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耶稣基督诞生之后,三个来自东方的博士(即智者),跟随一颗星星来到伯利恒朝拜耶稣。从《圣经》来看,这幅画的核心人物只有五个人:三个博士、耶稣基督和耶稣的母亲玛利亚,因此这幅画并不复杂,对于刚刚出徒的达芬奇来说,不算是一个特别艰巨的任务。
但是最终,达芬奇却没能完成这幅画。
达芬奇在接受这个任务的时候野心勃勃,并决心超越其他人的此类作品。在他接受这个委托之前,他的同学波提切利也画过一幅《博士来拜》。波提切利是跟达芬奇一起学画的同学,后来也变成了一位高水平的文艺复兴画家,他的许多作品在今天也仍然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波提切利最著名的作品《春》
波提切利比达芬奇大7岁,出名也比达芬奇更早,而且他受到了佛罗伦萨赫赫有名的美第奇家族的资助。为了向自己的资助人示好,波提切利把他《博士来拜》中的主要角色,按照美第奇家族成员的长相进行创作,在这幅画的20多个角色当中,有至少5个人物都是按照美第奇家族的真实长相来画的。波提切利的这种做法,自然更能讨得美第奇家族的欢心,也少不了这个家族的金钱回馈。
波提切利的《博士来拜》
达芬奇对这种做法不以为然,他认为艺术应该保持自己的尊严,不该变成溜须拍马的工具,他很少使用这类方法来讨好别人,因此也得不到美第奇家族的资助。实际上,达芬奇虽然跟美第奇家族都生活在佛罗伦萨,但是他一辈子都没有受到过后者的任何资助。
达芬奇看不上波提切利的“拍马屁”的行为,更对波提切利的绘画水平很不服气,他决定利用这一委托机会,画一幅水平更高的《博士来拜》,消一下波提切利的气焰。
“心态崩了,心态完全崩了!”
波提切利在《博士来拜》中设置了20多个角色,达芬奇觉得自己不能落后于人,因此把角色数量设置为60个,是波提切利的两倍还多。实际上,这幅画从根本来讲,除了耶稣母子和三个博士这5个核心人物,其他人物角色的设置,都有赖于画家个人的自由发挥。
除了60多个角色的设定,达芬奇还决定在自己的版本中使用严格的透视,并绘上严谨的光影。在文艺复兴这个时期,透视技术快速发展,使得当时画作的三维立体感比以前提高了很多。达芬奇作为一个对技术很有研究的人,自然对此非常着迷,而且即使是为了超越波提切利,他也不能含糊对待。
达芬奇觉得只是透视和光影还不够,他决定采用最高标准的绘画次序,也就是先画出这60个角色的骨骼,再画出皮肤,最后再画上服饰。这种手法在文艺复兴的时代,流行于各位绘画大师之间,是一种高标准的体现,虽然这种方法的操作步骤非常繁琐,但是达芬奇决定攻克难关。而且,画上皮肤和服饰也不算完,达芬奇认为角色的表情应该体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因此应该做到对于人物表情的微妙捕捉,以此对人物情绪进行充分展现(《蒙娜丽莎》就充分体现了达芬奇的这种理念)
达芬奇的《博士来拜》草稿
我们可以看出,达芬奇给自己设定了一个非常高的艺术目标。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
达芬奇的一切设想都很完美,除了没有考虑一件事,那就是这些设想根本就完不成。他在开始之前跟修道院签订了严格的委托合同,这个合同要求他必须在30个月之内把《博士来拜》完成,否则不但得不到任何报酬,而且已经完成的部分也要归修道院所有。
很快,达芬奇发现,他的完美设想根本就没法在短时间内完成——或者也可以说,他的设想根本就不可能完成,因为即使把交稿日期再推后几年,他也还是完不成这么大的工作量。七个月之后,修道院的负责人发现,达芬奇的进度实在过于缓慢,因此对他提出了警告。
达芬奇感到十分无奈,但是他还是想把这幅作品完成。因此他思前想后,最终只能忍痛割爱,把60个人物角色一下子缩减到30个,减小了近一半的工作量。
但是即使是这样,达芬奇还是没能完成这幅画作。
他一直在构思如何让这幅画更完美,直到截止日期到达,他的作品还停留在草稿阶段。最后,愤怒的修道士们只能一边谴责达芬奇的道德品质,一边把这个任务重新委托给了另外一位画家,而达芬奇遭遇淘汰,只能出局。
这里多说一句,接受委托的这个画家名叫菲利皮诺·利皮。他很快完成了这幅画作,而且从画面的基本构成,可以看出利皮的版本中有着达芬奇版本的影子。但是与达芬奇不同的是,利皮也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也学习波提切利的方法,把《博士来拜》中的角色画成美第奇家族的成员,作为向后者示好的工具。
利皮的《博士来拜》
被淘汰的达芬奇肯定对利皮这种行为嗤之以鼻,但是,这一切已经跟他没有关系了,而《博士来拜》作为他人生的第一笔订单,也只能这样草草结束了。
致命的性格缺陷
读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发现了,我们在前文中所说的达芬奇的性格弱点,那就是他特别喜欢为自己制定一个宏大的计划,但是到最后的执行阶段,往往都完不成。这些特质,也可以说是缺乏耐心,或者眼高手低。也就是说,达芬奇更喜欢前期的探索和构思阶段,但是不愿意去做扎实的细节工作,以至于他的很多工作都没有完成。
也许你会说,这个论断是不是有点小题大作了,因为艺术家毕竟都是完美主义者,他们有些拖延症也很正常,况且,《博士来拜》这幅画人物比较多,情况比较特殊,不能说明什么。
但是,不光是《博士来拜》没完成。达芬奇当时一共接下了三个绘画任务。其中一个叫做《荒野中的生杰罗姆》,这幅画的角色只有一个,但是达芬奇仍然没有完成。而另外一幅画,达芬奇还没开始画,就过了截止日期。
《荒野中的圣·杰罗姆》同样没有完成
此时的达芬奇,刚开始接单,就连续三幅画都半途而废,而且他感觉自己马上就到而立之年,因此变得特别沮丧。
达芬奇在这个时期的笔记当中,写满了对自己的懊悔和自责。他在笔记中多次重复一句话:“告诉我,你自己究竟做成过什么…告诉我,告诉我”。他还经常使用名人名言来勉励自己,尽管没起什么效果。他在笔记中曾经引用但丁的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改掉懒散这个毛病吧,没羞没臊的人!你坐在羽绒垫子上,躺在毯子上,如何能名扬天下?没有名声,人生就是虚度,没有名声的人,在世上留下的痕迹,就像是水中的泡沫或者风中的烟雾”。
米兰的成功与失败
面对这种沮丧和失落,达芬奇在第二年离开了佛罗伦萨,离开了这个他伤心的故乡,转而去了米兰。在佛罗伦萨,他没有得到美第奇家族的赏识,发展得也不如他的几位同学好。他期盼在米兰,自己能够为人所知,能够施展更大的抱负。
达芬奇在米兰生活了17年,而且命运之神也听到了他的呼喊。
他在米兰开始崭露头角,并得到了米兰领主的赏识,而且完成了很多名垂青史的画作,比如在技术方面很失败的《最后的晚餐》和作为几何实验的《维特鲁威人》。除此之外,达芬奇对于科学的热爱,也在这里生根发芽。可以说,米兰就是达芬奇的应许之地。
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本来是一个几何实验
但是,令人感到非常遗憾的是,这个时期的达芬奇尽管做出了成就,但是达芬奇仍然被自己“眼高手低”的性格缺陷给限制住了。
达芬奇在米兰做出了许多划时代的科学发现和工程发明,这些发现涉及了物理学、生物学、流体力学、几何、化学、工程学、解剖学等等,但是正如我们前言所说,达芬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些发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却从未进入过主流学术界的视野,也极少出现在现在的相关学科教材上,这不能不说是他人生中的重大遗憾。
而这些遗憾,依然跟他的“性格缺陷”分不开。
达芬奇在诸多领域都计划出版自己的专著,这些领域涵盖了物理学、生物学、几何学以及解剖学,也包括了他的老本行——绘画。但是因为他做事很难坚持,这些出版计划最后都不了了之,只停留于他的笔记本上。这也是为什么后世的人一开始都没有发现达芬奇的这些研究,直到很长时间之后,他的笔记才被更多地翻译和解读出来,人们才看到这些超越时代的探索。
在本期的播客节目中,我们详细讲述了达芬奇在米兰时期的遭遇,即他的性格缺陷,如何阻止他成为一代奠基性的科学家。同时,我们在节目中也解释了一些关于他画作的问题,比如《维特鲁威人》为什么是几何学的实验、《最后的晚餐》为什么这么画质模糊、达芬奇解剖尸体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达芬奇如果生活在今天,他到底会不会变成一个“民科”。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在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FM等平台,收听我们的“迷因电波”!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播客信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