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友们好,我是助攻姐。
转眼已经到 11 月,这一年大家的生活有没有哪些新的变化呢?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学习与工作的压力与日俱增,正好借着年底,小伙伴可以好好收拾心情,复盘一年的成长。
有时,你可能很疲惫,常会有出现深深的无力感,觉得做什么都没有动力,似乎努力很久却依旧无法达成目标。

没关系,今天助攻姐介绍几个心理学效应,为大家来一次心理 SPA,好好休整,新的一年,我们一起重新出发。
习得性无助
反正我怎么努力,都学不会,我就不是学习的料……
我什么都做不好,简直一无是处……
不是不想做,而是臣妾做不到呀……
生活中,你们是不是也常有这样的心态?
面对工作、学习上的困难和挑战,觉得自己拼尽全力也无法达到预期。
深深的无力感,让你们从不自信变得失望,从失望变得绝望,最后彻底放弃任何努力。
如果出现这种状况,也许你已经陷入了习得性无助。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做过一个实验:
把一条狗关进笼子,笼中设定电击装置,只要狗想破门而出,那就会受到痛苦电击。
一开始,这只狗被电击后会挣扎,并想尽办法要逃出去。
但随着一次次失败,一次次电击,这只狗越来越消沉,它横冲直撞的行为逐渐减少,最后放弃。
后来,即使给它机会逃离,它也躺在原地。
因为电击太痛苦,只狗早已经放弃逃走的念头,不再做任何尝试。
根据这个实验,塞利格曼提出「习得性无助」的概念。
当一个人经历失败与挫折后,会抑郁焦躁,并将所有的消极因素或失败结果归咎于自身的智力、能力。继而变得自暴自弃、丧失信心,最终放弃所有努力,陷入绝望。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一位雕刻师。
他倾尽全力雕刻出了一座完美的爱神雕像,并且还爱上了这尊雕像。
因为爱得太深,思念成疾,皮格马利翁日渐憔悴,几乎快要死去。
生命最后一刻,皮格马利翁还在期待着爱神雕像能够被赋予生命,活起来。
终于,维纳斯被皮格马利翁的深情打动,赋予了雕像生命。
皮格马利翁的身体神奇地痊愈了,最后携手有生命的雕像步入婚姻殿堂。
1968 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一项实验。
从一所学校,不同班级每班随意抽取 3 名学生,共 18 人写在表格上。
他们将表格给校长,并告诉他:这 18 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被判定均为智商型人才。
半年后,罗森塔尔回到学校,发现表格上的 18 名学生进步神速,成绩越来越好。
后来这 18 人在不同岗位都做出了卓越成绩。
「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期望效应,就像我们常说的吸引力法则一样。
你期待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对期望的心理暗示,可以促使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发生同向改变,进而使该期望得以实现。
还记得在一个日本综艺里,制作团队特意安排一位帅气阳光的男性外教来辅导一位外表平凡、性格内向的女生。
女生非常内敛,毫无自信,开始学习时甚至头都不敢抬。
每次上课时,外教老师便不停地夸女生学习认真、是一个可爱漂亮的女孩,总之各种称赞。
渐渐地,这个女生开始注重自己的发型、衣着,接着她开始主动与外教交流上课遇到的问题。
一段时间后,这个女孩简直像换了一个人一般,神采奕奕,更阳光自信了。
这就是暗示的力量,也是赞美的力量。
外教老师的称赞,让女孩重新审视自己,喜欢自己,并对生活有更多美好期待,行为与心理发生改变,整个人也就焕然一新。

阿伦森效应
每次开会汇报工作,领导总会来一个总结性发言。
有的领导会说:
小 A 最近各项工作完成度不高,但他一直很努力,这点值得肯定。所以,我想他如果能继续坚持改进,日后定会有所进步的。」
但有的领导却会说:
「而小 B 最近工作一直很努力,加班加点赶进度,但结果呢?各项工作还是落在后面。所以,光蛮干是没用的。」
大家品一品,这两句话。
领导对小 B 的评价,最终落在否定上,一听就知道不满意、不认可。
小 B 听完肯定不舒服,甚至会倍受打击,各种负面情绪就上来了。
而小 A 呢,得到领导的鼓励,已经信心满满开始投入下一项工作了,甚至更有动力有拼劲。
所以,评价他人时,先抑后扬的方式更容易被人接受,所带来的结果也是积极的。
这就是阿伦森效应的表现。
心理学家阿伦森做了一个实验,把参与者分成四组。
第一组,一直表扬;
第二组,一直批评;
第三组,先表扬,再批评;
第四组,先批评,再表扬。
实验结果显示,第四组评价最高,甚至比第一组还高。而第三组评价最低。
阿伦森效应便是指奖励增加让态度逐渐变得更积极,奖励减少导致态度越来越消极。
表现为人们喜欢对自己的奖励和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不喜欢对自己的奖励和赞扬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鸟笼效应
1907 年, 心理学家詹姆斯与好友卡尔森教授打了一个赌。
詹姆斯对卡尔森说:「我一定很快让你养一只鸟。」
卡尔森不信:「我从来就没想过养一只鸟。」
当时正巧到了卡尔森生日,詹姆斯送给他一只鸟笼。
卡尔森便将鸟笼挂在屋子里,当作一件工艺品。
这之后,几乎每个到访的客人看到空荡荡的鸟笼后都会问一句:「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
「我从来没有养过鸟。」卡尔森一次又一次地向大家解释。
可是大多数人都不相信或者表示困惑。
最终,卡尔森教授真的买了一只鸟。
卡尔森的客人陷进了「鸟笼效应」中,并影响到卡尔森本人,最后落入鸟笼圈套。
让我们想想,平时生活里有哪些事情其实是「鸟笼效应」?
「双十一全年最划算,错过就要等一年。」
「女人要对自己好一点,大牌包包、护肤品买起来。」
这些其实都是大鸟笼,让大家的思维和生活被禁锢,中了圈套。
「鸟笼效应」为什么这么有效?
首先,我们对很多事都有惯性思维,例如看到挂在房间的空鸟笼,就自然认为这里曾经养了一只鸟。
然后,外界的因素和他人给予的心理压力也起到了作用。
卡尔森没想过养鸟,但他不愿被客人误解、不想再解释,所以迫于心理压力买了鸟。
就像我们每天会收到外卖 APP 推送的优惠券,原本没想点外卖,但是看到有这么多优惠券,优惠力度还不小,那么很多人都会心痒痒。
优惠券像「鸟笼」,顾客无需付出就能得到,但若不用,心理上会有种吃亏的感觉,于是不由自主地就下单了。

野马结局
非洲大草原上,有一种蝙蝠常会吸野马的血。
一部分野马在被吸血时便愤怒地狂奔,想把蝙蝠甩掉。
结果呢,蝙蝠饱餐一顿,开心离去,但很多野马却死了。
野马是因为失血死掉的?
并不是,动物学家研究发现蝙蝠吸血量很少,不足以让野马死掉,那些野马是被自己的暴怒和狂奔害死的。
「野马结局」便是指无法掌控情绪,会导致可怕后果。
司机里有一种叫做路怒症,在开车时,也许只是对方超了自己的车,但却会激怒这些路怒症车主。
他们不停按喇叭、加速、咒骂、别车,最后弄得车毁人亡的事故不在少数。
无法控制情绪,也会让心理发生变化,继而影响行为,最终很可能像野马一样,把自己气死,同时还会伤害他人。
大家还记得前两天那位捅死奔驰车主的保安吗?
保安认为车主加速行驶想撞死自己,所以冲动之下掏出一把刀捅伤车主,并造成对方死亡。
一时没有控制住情绪,保安杀死一个人,自己也会受到法律审判,两个家庭就此破灭。
叔本华曾说:针对别人的行为动怒,就跟向一块横在我们前进路上的石头大发脾气同等的愚蠢。
掌控情绪是我们一生都要做的功课,虽然有时真的很上头,但遇到问题,首先处理情绪然后再解决问题,才能更多地避免同类悲剧与遗憾的发生。
毛毛虫效应
为什么我每天勤勤恳恳地工作,但就是成果平平,得不到进步?
为什么我按照前辈的经验去做,却达不到预期?
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用一个实验说明了这些问题。
他把毛毛虫的头部和尾部连接,围成一个圈放在花盆边,同时在附近撒一些松叶当食物。
于是,毛毛虫不分昼夜地绕着花盆转圈,饿了累了都不知休息,也没有吃旁边的松叶,最后陆陆续续死掉了。
这就是毛毛虫效应。
这些毛毛虫就像是我们很多人的缩影,忙忙碌碌很多年,不仅没进步,反而身体日渐疲惫、意志被磨得越来越消沉。
我们看似努力拼命,其实大多是无用功,只感动了自己。
有些人觉得,听从领导安排就可以了,无需思考,也不想动脑,只管埋头苦干。
有些人像《突围》里的石红杏,盲目地崇拜林满江这样的上级或者长辈,他们坚定地认为对方做什么都是对的,于是盲目跟随,失去判断力,最终后悔都来不及。
还有些人,害怕突破、害怕创新,他们在自己的舒适区安稳过活,沿用传统守旧的方式去做事,不愿承担新方法带来的风险。
时代在变化,昨天大家还在分享公众号的文章,为 10 万+兴奋不已;今天就有人在直播间演起宫廷短剧,一夜带货几千万。
明天会是什么样呢,我们不知道,但是却要摆脱思维定势,时刻准备接受变化。
了解了以上几个心理学效应后,助攻姐再推荐几本心理学好书给大家。

希望所有小伙伴都能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积极面对生活中繁复琐碎的问题。

欢迎加入神助攻专属读者群,和 3000+位助友交流学习、互相帮助。
现在进群还能领 50+ 办公神器安装包,祝你升职加薪不加班!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